獨特的彈性下管自行車 --- ALTER CYCLES!

Monte920 wrote:
我也是這樣懷疑, ...(恕刪)

不用去管那個什麼彈性下管了,那玩意一看就知道沒有任何支撐力
所以騎車時的所有應力,包含車架外擴回彈時的,全部都會由上管以及兩側焊接點承受
而這台車居然沒有對此做任何補強,跳個幾次人行道,這車架應該就會折斷了
簡單的說如果真的能夠提升爬坡的效率~
那各大自行車比賽的選手車架早就出現了...

Speed Wick wrote:
一半錯一半對
前一半,你的說法豈不是要避震車拿去填海了?!
想必是有輕度避震需求又可以不增加重量...(恕刪)


有避震需求的基本不講踩踏效率
看看DH賽和公路賽, 2者踩踏的時間差異是多少?

其實有輕度避震需求的
沒必要去搞這些有的沒的
公路車體系已經有很多品牌有推出避震考量的車架
例如: Giant D-fuse / Merida FLEX STAY... 等等
畢竟環法賽裡就有石板路這種地獄在...

而10年前也有把簡易型的避震墊裝上車的Giant Accend系列

Monte920 wrote:
各位有想像過自行車...(恕刪)


或許可以請他去挑戰個半程巴黎盧貝,驗證一下耐用度XDDD
這種新聞出來時先別急著靠邊站或是批無稽之談
沒準過一兩年還真的證實有用
騎車久一點的車友都應該還記得10年前大家都認為胎寬越窄爬坡阻力越低
不過這兩年也被翻盤了
所以你怎麼能知道這東西設計真的無用?
vul4 wrote:
這種新聞出來時先別急著靠邊站或是批無稽之談
沒準過一兩年還真的證實有用
騎車久一點的車友都應該還記得10年前大家都認為胎寬越窄爬坡阻力越低
不過這兩年也被翻盤了
所以你怎麼能知道這東西設計真的無用?

早期低胎寬低滾阻的論點並沒有被翻盤,這論點依然是成立的

這張圖迷惑了多少人


這張圖有錯嗎? 沒有
這張圖完全正確嗎? 也沒有
這張圖是在相同胎壓之下的表現
但大家都知道不同胎寬的車胎氣壓設定通常都不同,較窄的胎通常會設定較高壓來維持車胎的形狀
也就是23mm胎可以將胎壓打得更高一些,接地面積事實上也會比上圖顯示更小一些

這也就是為什麼各家輪胎廠的滾阻測試數據並不是25mm胎佔據著壓倒性
即便各家輪胎廠大力推廣25mm胎,有七成以上23mm胎的滾阻依然是幹掉25mm胎

所以23mm胎還是比較好嗎?
也不是,因為數據是一回事,騎上路又是一回事
實際在路上騎,更高的胎壓會導致更多的碎震,這個東西對於傳動影響甚鉅
你會發現三大賽選手的胎壓其實都不是打很高,一般都是打100-110PSI上下,為什麼?,因為歐洲的道路大部分都非常爛,所以將胎壓打高反而會導致碎震過大,傳動效率不彰 (盧貝就不說了,那是故意留下的古道,選手走盧貝通常只打70-80PSI),也就是25mm胎之所以會被接納並成為三大賽主流,道路問題是一大因素,甚至是最大因素

所以就使用面上來說,25mm胎還是佔據優勢嗎? (因為台灣路也蠻爛)
也是,也不是,主要還是要看路況,如果你預定要跑的路線路況相當好,使用23mm胎也無不可
因為25mm胎是比較重的,即便兩台車子總重相同,車胎重量較高的那台還是比較吃虧
還有就是風阻截面積,25mm胎的正向側向風阻截面積都是比較大的,這也會影響傳動效率
這彈性下管2016年出現過: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k6kIIvqvYow&t=17s
怎麼還在廣告?並非大流行,值得商榷喔。

個人認為︰

彈性下管只是裝飾品,在該車上沒有避震與補強的作用。

該車有輕微的避震效果是由上管中間壓扁的部位所產生。

前叉缺了下管的補強,上管外徑沒往下擴大,位置也沒往下移,前叉可能壽命會減短。

如果上管兩端有接觸到焊接的部位之管壁不夠厚,容易從焊接邊緣龜裂。

這種車可能只適合騎平整的路,若常常騎顛簸不平的路可能有危險。

騎顛簸不平的路時,上管也可能扭曲使前後輪呈外八狀(從車前或車後看)。

以上是對於單車結構外行的我,看這創意很另類,忍不住唬爛了幾句,若有誤,請糾正喔。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