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rnestf wrote:
最近幾天剛換無內胎...(恕刪)


正常,前幾天會這樣

多騎幾次就好了

無內胎系統,需要一點補胎液去作氣密
使用6000km了;後輪4200km下課
外出只要帶co2+內胎就可以;
路感好,不怕蛇咬
連mavic 今年都推tubeless了;
還不用嗎???
上次giant無內胎在路上被戳到一個大洞,補胎液直接噴光。本來想換上內胎繼續騎,無奈氣嘴不知道怎麼拆,最後還是叫了車。請問有人知道需要攜帶什麼工具嗎?
onegin.tsai wrote:
上次giant無內...(恕刪)


無內胎用的氣嘴如果要整個從框拆下來
也只是把迫緊螺絲轉掉而已
應該用不到特殊工具

除非你是要把前面拔掉灌補胎液
隨身工具可能就要去買那個拆氣嘴頭的小扳手
平常在家可以用一般的扳手或是鉗子轉幾下 之後用手就好

洞很小應該直接補的住
大一點點的話
120PSI會噴
大概只能撐到60PSI

我前後輪各破過一次比較大的
都是用PARKTOOL的透明補胎片補一下
又是一尾活龍

#################################################
所以長途要準備自救工具的話

打氣工具(CO2或打氣筒)
補胎液
氣嘴工具
補胎片(免膠的那種就可以)
內胎(出大絕)

不過無內胎要在路邊補應該是很痛苦
因為拆開來汁都亂噴
裝回去的過程框上面一定也沾一堆
還要清潔過才不會有殘膠弄的到處都是
第一次用的無內胎為Vittoria G+700Cx23前後輪,前輪碳板後輪鋁小板,都是改為無內胎系統。

Vittoria G+ 700cx23無內胎,大約三天至四天就需要補氣

MAXXIS 700Cx25無內胎,大約一週還不需要補氣,

破胎補胎法:
1.跑200K時後輪破了一個5mm的洞,一路噴體液,但只能在50PSI左右止漏,但因為難騎,所以碰到警察局就進去打氣,再噴體液,晚上有空時拆下由內貼上免膠補胎片。回復功能115PSI活過來了!
2.第二次破胎,目的地300K,100K破胎,下大雨地上有沙,補胎方式,參考板上補管胎方法,讓他自然補起後再放一點氣,7-11買三秒膠由外方點下去,休息20分鐘吃飯,打氣115PSI成功活過來了,下雨也騎,一路上後輪因水和砂石打滑,到目的地後回家後才發現,後輪的Vittoria G+掛了,表層脫落嚴重,公里數1500K下課。因為當天有二件事,三秒膠補胎,和多次雨水砂石打滑,所以我無法告訴好友們是補胎的方法造成輪胎下課,還是砂石造成的。
3.換了MAXXIS 700Cx25,目前公里數前輪Vittoria G+ 2200K,後輪800K,都沒有破了,前輪有很多很多小傷,但都沒有破吧?因為都沒有再看到噴體液了。

結論:我會用無內胎系統,因為路感較好,而且讓我放心,中破不必拆框就能補,就算真的大破,就裝內胎,目前都放一條內胎在座椅下,另帶補片,CO2。




多謝指教
希望明天可以試騎

taiyoto wrote:
問一下 無內胎在路...(恕刪)


無內胎用了一年多了,完全沒什麼問題。
累積里程至少也5000up,還沒看路牽車過。

有破小洞,補胎液自補,回家才發現的。  <<回家後,內壁貼補胎片續命
有破大洞,胎壓降低到不會噴,龜回家的。  <<回家後,內壁貼補胎片續命
有氣嘴鬆脫沒發現,一直漏氣,換上內胎搞定行程的。

老實說,路感舒適、救援方便、騎起來還真的感覺稍微輕快。
真要說就是外胎沒入門款,稍貴,首次安裝比較麻煩(框支援的話,就簡單多)。
自己用一組Tubeless Ready框,改了兩組Open框,完全可以取代Open系統。
比較好奇無內胎跟管胎的差異,如果差不多就用無內胎就好了
管胎較輕,路感真的比無內胎好,也許是心靈馬力,我覺得管胎較好跑,但出事時心理的壓力真的比無內胎大。

先說,是心理壓力,因為管胎用事後補胎劑加三秒膠,補上的機率很高,
但是相對無內胎能自己修復小洞,這點還是無內胎較讓人放心,我改了三條一般開口胎為無內胎,
所以很清楚補胎劑的補胎能力,讓我在路上跑時真的很放心。

我有碳管胎38高、鋁無內胎30高,碳無內胎60高,目前管胎我都放在家中冰起來了,
純爬山用前後鋁30高,平路或是小爬山用後鋁30高前碳60高。
但管胎真的較輕,這是沒的比的!

最不怕顧路的是實心胎
但這胎有個極度慘重的致命傷,很重
就算用這種胎可以不用帶備胎跟補胎工具,總重還是超過OPEN胎內+外、管胎
且不巧的是重量都在輪組最外側,可說鬼拖到極限
實心胎加油,看哪天能不能破入300G內

(※以前管胎最輕,現在OPEN胎目前最輕是145G外胎+50G內胎,超前管胎了)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