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式Outlander S-AWC旗艦3000公里心得

從交車以來,小凹已經陪我半年,跑了3000公里了。是的,因為每天只有台北市區上下班通勤來回共15公里,假日也幾乎沒開車,只靠大眾交通工具移動,所以跑很少。到目前為止只有跑過一次高速公路約50公里,還有為了試山路動態小跑了一趟深坑到坪林的106乙,而且是新車里程200公里的時候跑的。雖然第四代小凹兩天後就要發表了,但我覺得還是跟各位報告一下這半年來對這台車的心得和感想。因為項目很多,所以寫得很瑣碎,關於這點還請大家見諒。

油耗
一開始要說明的是大家通常最關心的油耗。就如上面所述,我每天只有上下班時間,開台北市區約15公里的路程,所以油耗是100%全市區。我一般開車的模式是關ECO加上雪地四驅模式,起步時先放煞車讓車子往前滑動約0.5~1秒之後再踩油門,油門深淺視前方車流而定,通常不需要踩超過1/2深度。全程D檔到底,不使用Auto-Hold(原因下面會說)。1000公里曾回原廠換0W20機油。固定加中油直營92。到里程1500公里之後,油耗就已經大約穩定下來。目前的油耗大約是13Km/L(平均時速30公里)、12Km/L(平均時速25公里)、11Km/L(平均時速22公里)、10Km/L(平均時速18公里)、9Km/L(平均時速16公里)。另外要特別說明的是,因為我上下班都是極短程,單程約7公里而已,所以天氣冷的油耗比天氣熱的油耗還高。冬天常常已經到目的地了,變速箱溫度才剛進入正常工作溫度(50度)。上面所列出的油耗,幾乎都是11月之後到目前的短程油耗,有很多油都是耗費在熱車上,相信中長程的油耗會更漂亮。以1.6噸重的SUV來說,排氣量2.4公升的自然進氣引擎有這樣的市區油耗,我極為滿意。這顆少數擁有連續可變汽門正時和連續可變汽門揚程設計的4J12引擎,果然是三菱自然進氣引擎的經典,可惜在三菱母廠經營不善的情況下,無以為繼。
2021年式Outlander S-AWC旗艦3000公里心得2021年式Outlander S-AWC旗艦3000公里心得
2021年式Outlander S-AWC旗艦3000公里心得
2021年式Outlander S-AWC旗艦3000公里心得

(2021/09/20新增市區/高速混合油耗,以及純高速車多小塞油耗)
市區/高速混合,車上三人,油耗16.2Km/L,平均時速47公里。
2021年式Outlander S-AWC旗艦3000公里心得

國5 -> 國3 -> 國3甲 宜蘭至台北,幾乎純高速,但是宜蘭段車多小塞,車上三人,油耗16.5Km/L,平均時速53公里。
2021年式Outlander S-AWC旗艦3000公里心得

視野
不得不說這台車的視野極好,ABCD柱的盲區非常小,尤其是C柱和D柱之間的側後窗很大,就算現在幾乎所有車子都有盲點偵測的情況下,大型側後窗對周邊車流動態的掌握還是有極大的幫助。左右大型後照鏡也是我所開過的車子中視野最大的,調整好之後,幾乎沒有盲區,我還沒開過左右後照鏡視野那麼大的車子。這點是當初在試駕選車的時候,選擇小凹的一個重要關鍵。

操控
很多人說原廠避震器太軟,我個人認為雖然稍微偏軟,但其實韌性和Q度很不錯。這個設定對台灣市區和輕鋪裝路面來說,是非常剛好的選擇。彎道側傾稍大,但是指向性很好,可以感受到底盤很紮實。只要駕駛人對側傾沒有心理障礙,過彎的極限其實不低。其實後多連桿前長後短的控制臂設定,在過彎車身側傾的時候,會讓後輪有被動轉向的效果,增加過彎極限。在不同的四驅模式選擇下,踩油門過彎的動態表現也有明顯不同。從AWC ECO的偏前驅設定的些微轉向不足,到Gravel模式下偏些微的轉向過度,可以讓小凹有各種不同的駕駛樂趣。如果真的要挑,根據我過去玩車改車的經驗,覺得是原廠所設定的前軸滾動中心偏低,但這應該跟原廠所設定的車格有關。如果把前軸的滾動中心設定高一點,彎道轉向會更靈敏,側傾也會變小。也許過一陣子可以換加長型和尚頭把滾動中心調高來試試看。

加速
我只能說,說CVT加速慢的人,應該是沒開過新世代的CVT,或者是用ECO模式在開。已經有很多試駕報告影片說Outlander和日蝕開起來根本不像是CVT。甚至有部分試駕影片說Outlander低速油門設定太靈敏,有點太衝。國外有實測Outlander 2.4NA 四驅版0-100加速9.0秒。我也有發現CVT有學習過和沒學習過的加速曲線很不一樣,這也就難怪小凹的加速成績在不同的媒體測試中有很大的差異。基本上,學習過後的小凹,油門極為線性而且非常直覺,大腳時跟早期的CVT只有轉速升高速度不動的情況差別很大,幾乎沒有延遲,比2.0排氣量以下的渦輪車大腳油門時的渦輪遲滯還快上不少。

其他優點
因為我住家的停車位很小,又要遷就隔壁的停車空間,所以必須將車子緊靠左側,由右側下車。跟其他的車子不同,小凹的中央排檔鞍部高度幾乎跟前座椅面一樣高,在駕駛座和副駕駛座之間移動並不會太費力。也許這點對其他人不是重點,但對我來說是選車的一個重要條件。這就是所謂的「沒有最好的車」,只有「最適合的車」。

當然還是有很多我沒提到優點,例如車室空間大、隔音好、零件和保養便宜、原廠保養據點多等等。但這些大家都已經知道的優點,我也就沒必要多著墨了。

所以,再來的就是抱怨了.. 呵呵

FCM
這個已經被說到爛的問題,我也遇到了。後來發現會出現問題的原因是路面上反覆出現的大面積陰影會造成FCM誤判煞停,例如大晴天時在路面的天橋和建築物的陰影。所以我現在只要是大晴天,就會強制關閉FCM。在陰天、雨天、和晚上,到目前為止沒遇過FCM誤判煞停的狀況。
(2021/09/20更新)
FCM在更新過軟體之後,已經完全沒有大晴天急煞的問題發生,我目前非常滿意,而且FCM再也沒有關閉過。

自排油冷卻器
這個三菱原廠本來就有但是被中華拔掉的東西,我也不知道該說什麼了。這玩意成本一萬,說實在的,我真的願意車價加價一萬換自排油冷卻器+原廠保固。我為了變速箱的健康,剛牽新車不久後就去補上了,油溫低了不少。

剛起步時扭力轉換器鎖定瞬間無力
小凹起步時,當引擎轉速約1400rpm時扭力轉換器會鎖定,當鎖定瞬間引擎轉速會掉到1100rpm,這時會有明顯的加速力驟減感。我發現只要起步油門在約1/4位置的時候就很容易發生。如果油門很輕,本來就不會有明顯的加速力道,所以就不會有影響。如果油門稍大,鎖定瞬間的轉速會高於1100rpm,所以也不會有太明顯的無力感。不過要注意的是,我說的不是未經學習的CVT8變速箱在大腳油門時的反應慢半拍,這種大腳反應慢半拍的情況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學習之後就微乎其微了。

放油門滑行時引擎煞車力太大
已經有看過一些人反應過,小凹在市區放油門滑行時降速太快,常常還得補油門才能滑到預期的距離。這個在新車時尤其明顯,在變速箱經過學習之後,發生的情況已經少很多了。幾乎都只發生在稍大腳操駕過後,滑行時的引擎煞車力才會變得明顯。合理推論是變速箱換檔邏輯因為大腳操駕仍然被設定在偏運動模式。在經過一小段時間的輕柔油門之後,滑行距離又會變長了。

Auto Hold
打開Auto Hold煞車後,剛踩下油門的瞬間會有奇怪的聲音,而且確定不是煞車來令或是碟盤的聲音。另外,使用Auto Hold煞車時,引擎轉速會比自己腳踩煞車還高一些,所以肯定會更耗油。所以後來我完全不使用Auto Hold。

方向盤下緣內側沒有皮革包覆,是光滑面,內外緣之間有落差,握起來手感很怪。我希望是全皮革包覆,不會有內外落差,也比較不會滑手。

B柱下方內裝材質會被安全帶鎖扣弄傷,看來要想辦法弄些防護了。
2021年式Outlander S-AWC旗艦3000公里心得

電動尾門需要多一根撐桿,而不是直接把原有的氣壓桿改成電動的。這個連外廠都有開發出產品了,沒道理原廠辦不到。只能說是成本考量,更改設計還是要多花錢的。

沒有備胎... 其實我是希望有全尺寸備胎的,因為使用補胎劑有可能會損壞胎內式的原廠胎壓計。而且後方底盤下方也有備胎的位置,只是備胎架已經被拿掉,還必須另外去找。未來我是想換成失壓續跑胎,就不用為了備胎煩惱。

按喇叭時的喇叭聲實在是太單薄太鳥了,未來有機會再把喇叭換掉。喇叭安裝的位置挺機車的,要把整個保桿拆下來才換得到。

前保桿的冷卻進氣洞口過大,連雞蛋大的石頭都可以飛得進去。雖然我幾乎都開市區,但未來一定還是有機會上高速公路,運氣不好的話冷排不保。我已經買好「塑膠製」的網子,等有空時把保桿拆下來把網子裝上,可以避免過大的石頭打壞冷排。外面有很多販賣鋁製的防石網,這對裝在前保桿內的FCM雷達可能有不良干擾,我不是很建議安裝金屬製的網子。

新車附的電瓶為一般的電瓶,但是小凹的設計應該要用充電制御電瓶,這點從行車時電壓忽高忽低就可以知道了。而應該使用充電制御電瓶的車子,裝上一般電瓶之後電瓶壽命會驟減。我猜以我每天跑短程市區來看,這新車電瓶應該撐不過一年。連應該用的電瓶也被換掉,說實在的很不夠意思。之後我一定會自行換上充電制御電瓶,其實跟一般電瓶相比,也沒貴多少錢。

方向盤左側的下方藍芽手機接聽功能鈕被廢了,聽説可以自行購買日蝕的來安裝,恢復成國外原廠的樣子。說實在的,現在下方空空的樣子,真的不是很好看。

駕駛座附近的置物空間實在太少,扶手箱內部也被拔得空空如也,跟改版前的扶手箱內有隔板和電源差很大,扶手蓋內側也不像早期有放面紙和筆的夾具。新車買來後還必須自己找一些外廠配件來增加扶手內的空間利用度。

後行李廂右側本來有一個12V電源,現在也被拔了。這對安裝後方行車記錄器或是露營時的電源來源有很大的幫助。說實在的,車價加個幾千元,把上面扶手箱內部隔板電源和後廂電源加回來,我是非常願意的。

離地高
台灣的小凹的最小離地高度是19公分,說實在的有點不上不下。而我也發現國外小凹的離地高,竟然有兩種不同的設定。一個是7.3英吋,也就是約19公分。另一個是8.5英吋,也就是21.6公分。我個人希望是21.6公分的版本,離地高度比較剛好,而且因為車身提高,前軸下控制臂的角度改變後,滾動中心會提高的比重心還多,所以反而轉彎的側傾會減少。

隔音
小凹的隔音以同級市售車來看,已經是前三名了。但其實在車門和後廂側邊部分,還有非常多可以補強的地方,以後再來自己慢慢搞吧。

玻璃震動異音
好像不只是小凹,還有很多其他車種都有類似的問題。在路面不平的情況下,玻璃會在窗框裡震動產生異音。有個通用的解決方法是將矽膠條塞進窗框內部的泥槽內,並噴上矽油。這樣做之後,這個異音就消失了。

風切聲
我記得在新車跑高速公路的時候,沒有明顯風切聲,十分安靜。但反而是在市區過橋的時候,季風很大,側風反而會有明顯的風切噪音。這個我還在嘗試找解決方法。

方向盤異音
大概是因為車內太安靜,在轉動方向盤時,會聽到方向盤內部有個非常細微的聲音,聽起來像是一小塊塑膠破片(可能大概是1mm左右)在裡面滾動的雜音。大概是組裝的時候,有小碎屑掉了進去。改天拆開來看看就知道了。

車主手冊
拿到的手冊內容全都還是改款前的內容,沒有S-AWC的操作介紹,也沒有數位儀表板的操作介紹。後來網站上有更新手冊可供下載,我看了一下,新增了S-AWC的操作介紹,但是還是沒有數位儀表板的相關內容。很明顯這個新的手冊是照國外原文手冊內容翻譯的,既然全世界只有台灣小凹有數位儀表板,翻譯版本的手冊內自然也不會有。中華三菱既然把數位儀表板裝在新車上,就有責任要把車主手冊做相對應的更新和修正。

保養廠的原廠電腦軟體
在做1000公里保養的時候,機油更換結束後,技師都會插電腦設定下次保養里程提醒。沒想到電腦插上去,技師卻找不到相對應的車型,因為電腦軟體尚未更新,所以無法設定保養里程提醒。這個軟體不是應該在新車公布的當天就要全面更新嗎?怎麼會等到1000公里保養時卻還找不到對應車型呢?

接下來是原廠選購配件心得:

引擎室拉桿
這個一看就知道是SPR的拉桿,以購車時的配件價來說,值得裝。

原廠影音+導航+環景
先不看價格,以整合性來說,其實並不差。Panasonic GPS車機的缺點跟其他車機類似,就是不知道哪裡塞車,地址和目的地輸入方式不便,停等紅燈的時候定位會飄移導致路線不斷重新規劃。好處是不需要網路連線,而且地圖每半年更新一次,還有「理論上」在沒有GPS訊號的情況下,例如地下室或是隧道裡,仍然可以藉由車速線和陀螺儀定位。但不知為何我的車機似乎是車速線沒裝,在沒有GPS訊號的情況下,完全無法導航定位。

環景的部分其實還可以,雖然沒有3D,但是夠清楚,而且夜間幾乎無光的情況下,仍然可以看清四周的狀況,夜視能力不弱。而且因為原廠就安裝好環景,不但不用破壞車身另外鑽孔,從外型看四顆鏡頭跟車身的整合性非常高,完全不是那種硬裝上去的土炮改法(尤其是前鏡頭)。但也是有缺點。除了倒車會自動切換成環景模式以外,其他狀況下必須自行按警示燈按鈕兩下才能切到環景模式,約五分鐘後會自動關閉,所以不是很方便。而且切換的反應很慢,大概需要一到兩秒鐘,常常等它切好之後,需要它的時機卻已經過去了。另外在環景模式下,打方向燈會切換成左側或是右側鏡頭加上環景,但是左右側鏡頭的影像並沒有修正變形,仍然還是球面影像,所以如果只看左右側影像,還是不容易判斷左右側的障礙物實際距離車身有多遠,有點雞肋。另外就是環景影像會有約0.5秒的延遲,所以在離障礙物很近的情況下要注意,因為有可能環景影像上還沒撞到,但實際上已經撞上去了。總的來說,六萬多買這套系統,以本身的功能來看,是不太值得的。但如果加上原廠保固和整合性來說,值不值得就看人了。去年底似乎有幾千元就可以加購原廠影音的方案,就值得多了。
2021年式Outlander S-AWC旗艦3000公里心得

原廠行車記錄器
1080P/30FPS的規格,沒有螢幕,機器非常小,而且可以直接貼和在前檔上,不會干擾視線。可以透過Panasonic原廠車機的觸控螢幕監看和操作,整合性非常高而且很方便。缺點是夜間畫質不好雜點太多,而且因為沒有HDR,所以晚上時亮部過曝情況嚴重,被車燈一照,車牌整個白掉,什麼都看不到。

引擎室下護板
把原來的合成材質下護板,換成選配的鋼製下護板,保護力和耐久力會好上一些。但是,這個下護板因為設計的關係,安裝時會在螺絲處加個L型鐵片,安裝後會比原廠下護板低兩公分,讓最低離地距變成只有17公分,這點讓我很不滿意。如果安裝像是SPR設計的鋁合金下護板,雖然價格高,但是板材厚所以保護力好很多,而且因為是鋁合金所以不會生鏽,再加上安裝位置是原廠的合成材質下護板的位置,所以離地高度不變,仍然是19公分。唯一的缺點大概就是安裝時需要在副車架上擴孔。不久之後我打算換成SPR下護板。
2021年式Outlander S-AWC旗艦3000公里心得


以上心得報告完畢。

文長,多謝各位耐心看完。
心得很詳細,但是身邊親朋好友,都對30失望,不是一開始,是從5年才開始,只能說車主後面好好感受了。(都是同一個問題)
resolve wrote:
從交車以來,小凹已經(恕刪)

有4WD都不錯
Motor123 wrote:
心得很詳細,但是身邊親朋好友,都對30失望,不是一開始,是從5年才開始,只能說車主後面好好感受了。(都是同一個問題)
 
 
五年.. 嗯,看來是變速箱的問題。不過基本上五年會出問題的是CVT7的變速箱,CVT8和CVT7的設計不同,耐用多了。CVT8只要按照SOP換油,而且勤換油和濾網,基本上是不太會出什麼問題的。
 
至於維修,我就先看看原廠的維修品質如何。如果原廠真的不行,能自己來的就自己修,不能自己來的就找厲害的外廠修。我前一台車三年過保後幾乎都自己維修保養和改車,瘋起來的時候每個禮拜用厚薄規調一次氣門間隙,只為了要找到最適合自己開車的設定,行車電腦出問題也是自己修好的,就這樣前一台車也撐了21年才換車,換車時舊車還非常好開,油門靈敏,轉向也很精準,也因為新車時就自己拆全車內裝做隔音,到最後也沒有絲毫異音,車室寧靜度甚至還比新買的小凹還好一些。這次為了小凹,MUT-III電腦也準備好了,維修手冊也弄到手,再加上小凹的零件便宜又容易取得,就看看光靠自己修+厲害的外廠,這台車能用幾年吧~~
樓主你好:
不知樓主有無感受出排擋入D檔、N檔的差別?
D檔踩煞車下轉速約700;N檔則是轉速850
所帶來的差別就是震動,在冷氣壓縮機的動,止也是有所震動。這與N牌的感受不一樣。
其他都是優點,小凹靜肅,催得動,載運空間大,售價與保養費用不貴。
168399 wrote:
樓主你好:
不知樓主有無感受出排擋入D檔、N檔的差別?
D檔踩煞車下轉速約700;N檔則是轉速850
所帶來的差別就是震動,在冷氣壓縮機的動,止也是有所震動。這與N牌的感受不一樣。
 
 
小凹在熱車後D檔和N檔踩住煞車時的震動差異很小,D檔當然還是比N檔震動大一點點,但基本上算是沒什麼震動。但冷氣壓縮機啟動後的震動就很明顯了。這跟引擎腳的設計有關,除非有新設計的引擎腳,不然幾乎無解。目前唯一可以輕易把震動降低的方式,就是開ECO模式,讓冷氣壓縮機的運作功率降低。我試過有效,不但震動降低,壓縮機啟動時的離合器接合聲「搭」一聲也會比較小。但因為我不習慣開ECO模式的油門反應,所以就盡量無視這種停車時輕微的震動。另外還有一個方法是調高引擎怠速,但會稍微比較耗油,而且對冷氣壓縮機啟動後的震動會有多大改善還未知。
 
不過也可以往好處想。引擎腳偏硬,其實可以增加油門靈敏度。所以有些性能車的改裝會把引擎腳改硬。這樣的想法會不會很阿Q?呵呵...
 
對了,CVT最好D檔到底,停紅燈時不要切入N檔,可以延長電磁閥壽命。
resolve wrote:
加速
我只能說,說CVT加速慢的人,應該是沒開過新世代的CVT,或者是用ECO模式在開。


這段話傳到方程式賽車或競速賽事的車隊,不知道會有什麼反應。

有時候自身的駕駛體驗不見得與專業可以劃上等號。雖然體驗與經驗字面上差一個字,實際上其實差非常多。
BlueSky5230 wrote:
這段話傳到方程式賽車或競速賽事的車隊,不知道會有什麼反應。

有時候自身的駕駛體驗不見得與專業可以劃上等號。雖然體驗與經驗字面上差一個字,實際上其實差非常多。


光是從字面上我看不出來您是同意我的看法(也就是CVT也可以很有力)還是不同意我的看法(也就是您認為CVT很沒力)。不過看您提到方程式賽車,我猜應該是前者吧...
resolve wrote:
 &nbs...(恕刪)
感謝分享,受益多多
雖然下一台車沒有要換 Outlander , 但是樓主的文章內容有深度也有專業, 不會像一般車主參太多情緒發言,
也很有參考價值, 真心覺得這台車如果換上EC那顆1.5T就完美了, 期待樓主更多專業的發文 ! BTW, 每天只
開14km上下班真的有些浪費, 除了電瓶充不飽外, 排氣管中尾段是否也可能因為溫度還未提高到水氣蒸發導
致容易生鏽?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