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香港人的舊》:攝影大師何藩家人專訪[轉貼]

最近因為疫情的關係.就待在家中查看網路攝影資料.
其中多次欣賞到何氏宗親-何藩的相關攝影專題報導.

早年對於何藩的最大印象.認為他是香港街拍攝影大師.
後來進入邵氏當過演員.再來當導演.拍過不少情色電影.

網路紀念何藩的文章很多.搜尋一下.出來的資料都差不多.
這裡暫時略過.只轉貼一篇比較有內涵的何藩家人的專訪.

轉貼網路資料.參考如下:

《念香港人的舊》:攝影大師何藩家人專訪.
CATEGORY: +852 · PHOTOGRAPHY AUTHOR: ARTPIECE


偉大的藝術家即使不在人世,他和他的精彩作品永遠緊扣人心。

香港著名攝影師及導演何藩(Fan Ho,享年85歲)因病於美國離世,至今縱已三年前之久,但他的藝術風範仍然牽動人心。尤其2017年,他的家人遵其生前遺願出版的最後一本攝影集《念香港人的舊》,因著攝影風格真摯動人、盡展本地日常瑣事的平民眾生相,飽含五十年代香港的思古幽情,一直備受各方稱許與懷緬。

適逢何藩代理畫廊Blue Lotus Gallery趁今年香港藝術月,再度舉行《念香港人的舊》與大眾分享大師的經典,《美紙》特意邀請遠在外地的何藩家人進行了一趟越洋專訪,分享策展的心情點滴。

H:何藩家人

可分享《念香港人的舊》展覽的策展源由?

H:我們與Sarah Greene(Blue Lotus)合作了很長的時間。 本攝影集項目於2015年底開始,當時Sarah到美國訪問何藩先生。何藩先生對攝影充滿熱誠,加上Sarah的鼓勵,在他的數千張底片中,找尋了約五百張,成為《Portrait of HongKong|念香港人的舊》的骨幹。 這本書最終在2017年實現並出版。

不幸的是,何藩先生於2016年6月去世,但留下了五、六十年代的香港面貌,讓大家可集體回憶。我們感謝蘇富比在2017年為何藩先生舉行的《何藩 : 鏡頭細訴香港光影》展覽,緬懷了他一些為人熟識的作品,而我們更希望在今次的展覽,分享何先生在《念香港人的舊》影集中的一些作品.
這次展覽跟年前推出的同名攝影集,兩者的展現方法、情感傳遞的訊息,有何差異?

H:2017年出版的《念香港人的舊》,恰逢蘇富比在同年的展覽,攝影集及展覽都獲得非常積極的反應及廻響。 這本書也在2018年獲得了香港電台第11屆香港書獎,給我們有莫大的鼓舞,因此書是何藩先生的遺願,我們認為這本書值得特別關注,讓何藩先生的攝影繼續傳承下去。

何藩先生在二十多歲時已經獲得了很多國際攝影獎項,見證了攝影作為藝術形式的發展。 他留下的照片中,大多數是他所稱的「非寫實街頭攝影」。然而這本攝影集中大部分的照片,則是偏向「寫實」的,很多更是從未發表過的作品,全部都是何先生精心挑選出來。

從影集中的照片可見,何藩先生對每一種事物不同可能性的表現和處理,是他「經不斷嘗試」得來的創作成果。影集中鮮為人知的寫實作品,他體現了他對社會問題的關注,以及對普羅大眾的關懷。

這次的影展,除了本影集中「寫實」的照片,也有影集以外「非寫實」的作品, 所以這本影集和這次的展覽相得益彰。

以上想法,怎樣影響策展及選材方面的安排?

H:選材方面,最主要從《念香港人的舊》中挑選一些可展現何藩先生鮮為人知的寫實街頭攝影,亦有為人熟識的作品,可另觀眾及讀者更了解他的攝影藝術。

整理、分類和策展過程中,最大的挑戰與樂趣是什麼?

H:何藩先生去世之前,曾精心挑選大約500張照片,及留下一些手寫筆記。我們需要將圖像與他的手寫筆記相匹配。雖然何先生生前已經擬定攝影集的英文名字《Portrait of Hong Kong》,但我們也要從他的筆記分析圖像的標題,以及最後再挑選153張具代表性的照片。最困難之處是決定哪些照片不包括在內。

最有樂趣的,是全個家庭為了實踐這個共同的目標,緊密地一起愐懷了何藩先生的生平軼事。 很多時候所有家庭成員普端也同意,何藩先生會如何回應某個問題或偏向什麼選擇。就算遇到互不同意的部分,也可增進彼此之間的了解。

何藩先生的作品張張精彩,要從中細選精品並不容易吧?你們是以哪些標準做決定?

H:何先生常說:當你製作續集——無論是書還是電影——你總是需要為觀眾提供新鮮的東西或以前未有的題材,不要重覆自己。

作為何藩先生家人,看到這批舊照有何感觸之處?

H:我們十分懷念何藩,他是親愛的家人,也是極具天賦的攝影師。每一次我們注視他那些令人難以忘懷的作品,總有不同的體驗——無論是他鏡頭下那逝去的時代,還是恆久不變的人情味。

透過何藩先生的照片,你們認識到一個怎樣的香港?

H:純樸、平靜及刻苦耐勞。

你們認為何藩先生的照片,對於紀錄香港的風貌與人情,存在什麼意義呢?

H:他曾於筆記中提及「香港人不辭勞苦、逆境自強、永不言敗的拼搏精神」,以及香港的「人間有情」。

《念香港人的舊》:攝影大師何藩家人專訪[轉貼]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eMHf6eGwqYE
《何藩:決定性的瞬間》
(原文:粵語)

何藩:其實我偏向喜歡黑白。我不是不拍彩色照,但我發現一件事,彩色沒那麼適合我的世界。黑白給予我一種距離,怎樣的距離呢?跟現實人生的一種距離。我覺得這個距離很重要,現實人生是七彩繽紛,黑白好像抽離了一樣,更能夠令觀眾、觀者,有一種思維,一種沉思默想的空間和深度,跟我、大家產生共鳴。

我好喜歡黑色。黑色好像一種力量,好偉大,好神秘,好像可以主宰世界的一種力量。我覺得我拍照很隨意,意之所至。例如我住在半山麥當勞道,中區,我由中區走下來,當時沒有地鐵,就揹着相機,由麥當勞道半山走下去,路見橫街窄巷,煙霧迷離,有些小人物,芸芸眾生,草根階層,弱勢社群。我覺得他們所表達的一種香港精神,是最令我難忘的,小人物拼搏求存,一直在掙扎奮鬥。

我很注重光。我覺得攝影是光的藝術,我要光合我心意,不談對錯,便要等光。當時有感而發,我就表達當時的心境,我的一種感覺。大文豪巴爾扎克(Honoré de Balzac)說過,他說藝術除了感動之外,便甚麼都不是。偉大!他說得偉大。

這一張呢,我必須坦白告訴各位,不是我的功勞,是上帝跟我開的一個玩笑。根本我不是在拍小孩,底片是四方的,實際上我在拍電車路。初初看,實在不行,看著看著,一旁有兩個小孩,更好玩,更有趣。放學後,兩家那樣,這樣好像⋯⋯有著節奏一樣。我喜歡玩剪裁,像製作電影一般,我很喜歡玩剪接,那是怎麼樣呢?剪接可以令你的作品起死回生。攝影也是一樣原理,那邊是死的,這邊是活的,那就把它剪掉。真正的好相片不在相機,而是在你本身,是在你的眼,在你的腦,在你的心,不是在於冷冰冰的機器。
老何boss wrote:

早年對於何藩的最大印象.認為他是香港街拍攝影大師.

在上面專訪文章中.所貼圖分享的何藩早年作品.參考如下:








老何boss wrote:
在上面專訪文章中.所(恕刪)


https://fanho-forgetmenot.com/hong-kong-yesterday-1


看他的照片会发现现代很多街拍的大作,何藩几十年前就玩过了

何藩示范双反如何眼平取景
香港01資料參考如下:[轉貼]

藝文

撰文:陳奉京
2017-06-13 18:45
最後更新日期:2017-06-14 23:15



著名攝影師馮漢紀為何藩新書作序,還在現場把弄了一把何藩用過的相機。(陳奉京攝)



伴隨何藩一生的相機
與《念香港人的舊》新書發佈同期開始的,是在蘇富比藝術空間舉辦的「何藩:鏡頭細訴香港光影」(Visual Dialogues - Hong Kong Through The Lens Of Fan Ho)展售會。Sarah曾為展題苦惱,她說有一天早上,她向天上的何藩祈禱,祈禱完後,靈感果然來了。她說,「Visual Dialogues」是何藩曾經用過的作品名。

展出作品不乏何藩的一些在網上流傳甚廣的作品,如《陰影》,也展出不少比例狹長的作品。如果說一般比例的作品可欣賞到何藩對光影的運用,那麼,那些狹長的作品則可欣賞何藩精緻的構圖。除了作品,同場最重要的一件展品便是伴隨何藩終身的Rolleiflex f3.5,據說這部相機依然能正常運作.
老何boss wrote:
展出作品不乏何藩的一些在網上流傳甚廣的作品,如《陰影》,也展出不少比例狹長的作品。如果說一般比例的作品可欣賞到何藩對光影的運用,那麼,那些狹長的作品則可欣賞何藩精緻的構圖。


还有他的后期处理
那张《阴影》的影子其实是后期用加光做出来的
jjx874 wrote:
还有他的后期处理那张(恕刪)


網路資料圖文.參考如下:

第一幅擺拍作品.成了代表作品

攝影就是一門靠生命孕育的藝術,好的作品是從中看不到任何的主觀想法的。
而攝影的美學基礎就是「無意識」,正如黑格爾美學中所主張的,真理來自於「無意識」。

何老自己說,他平生特意設計的作品就只有一幅。我不是不喜愛設計,只是我在拍攝時.
並沒有刻意地留意。我做的無論是安排、構圖等等都只是隨心而做,自己喜歡便滿意。
一切都是不經意的…除了這一張!

1954年,靠近陰影.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photography/g9lzml.html
老何boss wrote:
網路資料圖文.參考如(恕刪)

東方布列松

他的「決定性瞬間」

按下快門是決定性時刻之一,獲得純粹自然的照片是決定性時刻之二。

「決定性瞬間」理論,強調的是自然真實的攝影表現技巧,構圖要能給人帶來視覺衝擊,內容精簡,
以小見大,用何老先生的話說,就是善於從小人物的喜怒哀樂中去發覺他們不平凡的人生。

所謂「決定性瞬間」理論,是西方攝影師Henri Cartier Bresson於1952年在他的攝影集
《決定性瞬間》中提出的攝影美學觀念提出的攝影理論。何藩也因此被稱為「東方布列松」。

「從『決定性瞬間』到設機構圖」、「從被動的『等』到主動的『做』」,此時他已經精通黑白光影、構圖和後期,這使得他有了更多的拍攝慾望,就如同期待能在光線抵達的那一剎那,抓住這座城市的每一個留下的足跡。

1954年,日暮途遠.

他當時感受到,北周文人庾信《哀江南賦》中那種「日暮途遠,人間何世」的意境於是拍下這張照片。

何藩說:「我非常尊敬 Cartier Bresson 及其』決定時刻』理論。』決定時刻』這理論不獨在攝影藝術上非常重要,也令攝影在云云藝術中得到極高的位置。因為雖然我不是一個畫家,但小時曾經習畫的我覺得繪畫是沒有』決定時刻』的。而攝影則不同,每一次按下快門掣時,無論成功與否,都是』決定時刻』!」(此處「決定性瞬間」譯成「決定時刻」)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photography/g9lzml.html
jjx874 wrote:
那张《阴影》的影子其实是后期用加光做出来的

+1
攝影大師Ansel Admas說過:作品是造出來的,
所以即使是底片,有時後製還是有必要的!

黑白秘密!何藩名作怎樣後製?
生死只是件閒事
death0101 wrote:
+1攝影大師Ansel(恕刪)

这个视频里有用出现亚当斯的《月升》。
月升这张照片的底片,不作遮挡加光直接放大和亚当斯做了后期之后的对比:

来自:https://www.blog.jimdoty.com/?p=15214

“Whether you’ve seen his photographs reproduced in a magazine or on exhibition at a museum, the images of Ansel Adams are so powerful, so perfect and true, that in our minds they supersede reality.” – Joan Mondale

做过后期调整的那一张反而更加真实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