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彈 Rodenstock Imagon 200mm f6.8 Copal 3 1990 釋出(?) 二手購入





這只鏡頭也是為了 810 購置 如同前面提到的 Imagon 這名稱也是鏡頭的設計之一
它主要由一組 APO 鏡片, 快門組, 以及一個活動多孔的光圈組 組成的
操作時 可以經由調整 或 更換活動多孔光圈組 調整影相的霧化程度







如果有使用過各式柔焦鏡 霧化鏡等等效果鏡片的朋友 也許也會有同樣的感受:
柔焦效果不夠強 拍不出希望的效果
柔焦效果加強後 雖然希望的效果夠了 但整體的線條與銳利度卻大幅下降

最終極的選擇就是 Imagon 它可以保留最多的細節與階調
同時又可以透過 更換 或 調整 多孔光圈組 調整出自己需要的柔焦 霧化程度
背後的成因 是利用 "多個光圈" 形成 "多個偏移中心軸" 的影像 與 主影像重疊
如此便可創造出略為過曝 但又不會損失細節的柔焦影像

然而⋯ 它是一個相當實用 但是卻很尷尬的存在⋯⋯⋯⋯

整體來說 不論風景 人像 人體等等需要柔焦效果的狀況
因其設計上的專用功能 如果搭配多孔光圈組 都可以使用 Imagon 得到非常優秀的效果
但若萬一在拍攝過程中 可能希望拍攝一些不是柔焦效果的取景
那麼⋯ 唯一的方法只有更換鏡頭

畢竟銳利的影像並不是 Imagon 的強項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第十七彈
Nikon MF-4 250exp 背蓋 1980 釋出 二手購入
Nikon Bulk Film Loader 1980 釋出 二手購入
Nikon MZ-1 1980 釋出 新品購入







這是目前最新入手的器材 趁著這波日幣大跌時 再次狂搜一波
沒想到居然被我找到了這個東西

想找這東西已經找很久了 我印象中已經找了十年左右
應該說 這十年時間裡 網拍上有出現過的十幾個 MF-4 我大概都看過
可惜的是 不是太貴 不然就是品相極差 沒想到居然在這次日幣大跌時出現了這一個 MF-4
二話不說 直接標下來 很幸運的價格不錯 而且也沒人跟我搶標
於是乎 千思萬想十多年的 MF-4 終於來到我手上

其實對機械式單眼相機來說 250 背蓋也是一個有點尷尬的存在
它的拍攝方式就不用說了 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沖片 及 展示方式

尷尬點 (1)
在沖片時 早期的沖洗礙於底片長度 雖然沖洗後可以剪斷 放相
但在沖洗時無論如何都必須一次沖完 不可將底片剪斷

如果是 拍攝一般彩色負片的話 普通沖印店沒有辦法一次沖完一整條 250張
拍攝黑白負片的話 除非有專用的大型片罐 否則就只能使用盤式手動沖片
拍攝正片則必須去找有專門沖洗電影片的 E6 "連續式" 沖片機的沖洗店才可以沖洗

另外 沖片時還有一個特別需要注意的地方 ""藥水損耗""
如果是連續式沖片機 或是負片系統 也就算了 最麻煩的是 盤式手動沖片
藥水量少了 沖片會出問題 藥水量多了 盤子會重到搖不動或灑出
要抓到剛剛好的藥水量 則必須經過相當精細的計算

礙於以上種種原因 雖然我有考慮過 750 背蓋(F2) 但最後還是決定 250 背蓋
畢竟就算對於我來說 盤式沖洗 250 已經頗有挑戰性
而且相比之下 750 比 250 更為少見 除了價格 品相 之外
750張 長條底片的沖洗 乾燥 更為困難 辛苦 麻煩
而且刮傷的機會比 250 張多出很多倍 所以就不要再升級 750 把自己搞得更慘了

尷尬點 (2)
如果場景是某處賽車場 攝影師有可能在某個據點連續拍攝某輛 或多輛參加賽事的賽車
這樣就不算太誇張的問題 畢竟這是可以分段處理
或是在大量照片中 挑出其中最精彩的一張照片

但若是延時拍攝呢? MF-4 可以搭配定時器 延時拍攝植物的生長過程
然後使用電影放映機 播放出植物快速生長的過程

但⋯ 這究竟算是照片呢? 還是電影呢~?

事實上 在早期的延時攝影中 並不是沒有生產專業用電影延時攝影機
但因為數量極少 且價格極為高昂 所以在早期的電影中出現的延時攝影
有許多都是由相機搭配大型背蓋 + 定時拍攝 完成後再翻拍製成為電影片

當然 MF-4 在我手上 還有尷尬點 (3) ⋯⋯⋯
因為 相比於 F3 的生產數量 MF-4 的生產數量簡直不成比例
我一開始的搜尋重點就是放在 “先找到 MF-4”
有趣的是 我很快的就找到了 相較於 MF-4 數量更為少見的 Bulk Film Loader
然後又過了很久 才被我找到了 MF-4

尷尬的是⋯⋯⋯⋯ 手上已經有了 MF-4, Bulk Film Loader 及 MZ-1 片軸
但⋯⋯ 我還沒有 F3⋯⋯⋯

要去找 F3 了⋯⋯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john610625
不愧是教父,真專業啊[都買][都買]
lml640707
真長見識了
暗房教父 wrote:
第十五彈 Rodenstock...(恕刪)


類似Imagon的視覺效果,挑選Fujinon.SF會便宜些
它靠兩塊不同排列的多孔的光圈環,以及主光圈去控制柔化效果,拍攝前要先拆下前鏡組安裝於鏡間快門之前
Imagon因為只有後鏡組,在銳利度與解析力上並不好,也就是整張照片你找不太到有實焦的地方,軟綿無力
Fujinon.SF就相對好些,不過這種若有似無的柔化反而沒有特色

想要玩虛焦鏡頭,我是比較推薦以下2款鏡頭
一個是Petzval,另一個是kodak portrait lens
這兩種都是畫面正中心有實焦,而且是銳利札實的影像,然後從中心點逐漸失焦
對,我的用詞是失焦而不是柔焦,因為這兩個雖然都是影像變糊,但其實視覺感受是不一樣的
失焦還能延續空間的遞延性,柔焦就只是讓影像虛化不清楚
原理也很簡單,也就是一般鏡頭的焦平面是全平面清晰的,但這種鏡頭的焦平面卻是曲面的
換言之,這是把鏡頭的缺點當成另類賣點
infoto wrote:
但這種鏡頭的焦平面卻是曲面的
換言之


就是沒做像場校正,現在有些鏡頭這方面做得不是很好但是卻不是這種專用鏡
infoto wrote:
類似Imagon的視(恕刪)


Wahaha214 wrote:
就是沒做像場校正,現(恕刪)


呃 基於這類鏡頭的功能及稀有性 我還有收藏一兩個 後面會再貼出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第十八彈 Mamiya RB 67 Pro S 1974 釋出 約 1987 新品購入
鏡頭 Mamiya Seckor C 90mm







我的第一台 中型相機 由家母從香港購得帶回 到現在為止已經陪我走過了 35 年
從台灣的學校社團 到國外走了一圈 又回到台灣
唯一美中不足的是. 一直到最近這類東西價格大崩盤 我才慢慢將整個系統湊齊了大全套


原作 Agfa Scala


原作 RDP

整體來說 它最大的優點以及最大的缺點就是片幅
它的片幅 (6x7) 約略為 56 x 68.4mm 比例約為 1:1.22

對於像我一樣偏好長方形構圖的使用者來說 是一個很方便的選擇
同時 它也可以視自己需要 更換搭配 6x6 6x7 645 拍立得 等片匣
早期還有搭配乾版底片片匣 或搭配特別的轉接環 或較晚期的機身(Pro SD)
可以拍攝 6x8(實際約為 56x 75mm?)/ 6x9(實際為 56mm x 80mm?)

相比之下 它的擴充能力相當驚人 但也因為這樣 所以機身大 而且沉重
這也是它被當作室內機的最主要原因

但很可惜的缺點之一 是市面上很難找到適合的正片框
拍攝時在構圖上可能需要依最終裝裱 或 呈獻方式 多加思考一下

RB 鏡的一個特點是 除了 500mm 鏡之外 其他全部都是 77mm 口徑

個人來說 其實我覺得重量其實還算普通 直到我入手 Prism finder 眼平觀景測光⋯





我的媽呀⋯⋯ 簡直就跟腰平觀景器不只差了兩三個級數以上
但是 隨著它的家庭不斷變大 它也一直在突破它的重量極限⋯

因為它的配件 鏡頭的釋出年代都滿接近的
這裡先預告後面會有相當的篇幅介紹我手上所有的 RB 配件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暗房教父 wrote:
要去找 F3 了

之前看到日本Y拍有一台拍賣.機子不錯.

網圖資料參考如下:

【收藏級品相好/完美性能】尼康F3 Eye Level + 36-72mm f 3.5 滿足擁有欲的80年代旗艦機型!#1194
感謝您查看我們的產品。

現在價格
41日元 (10台幣)
直接購買價
59,800日元 (13,771台幣)

2022.8/30.晚上10點結標[日本時間]



第十九彈 RB67 Mamiya -Seckor 50mm + 測光腰平觀景器 + 拍立得背蓋







因爲避免 RB 系列增加太多篇幅 這裡一次介紹了三個組件
分別是 50mm 廣角鏡 測光腰平觀景 以及 拍立得背蓋

這只 50mm 鏡頭是某次去日本時在相機店的櫥窗裡看到的
在這之前 我其實已經針對 RB 50mm 鏡頭找了一段時間
可惜同樣的 不是狀況不佳 不然就是價格不太合理
當時看到之後 檢視了它的狀況與價格 覺得是還算不錯的交易
於是⋯⋯ 它就跟著我回家囉

因為個人拍攝的偏好 我多數是拍攝風景類的主題
原本一直是使用原本購置的 90mm 鏡 但始終有些意猶未盡的感覺
直到我拿到這只 50mm

相比之下 50mm 是 RB 鏡系列中最小的鏡頭 這主要是因為焦點平面的關係
它的整體長度稍短一些 鏡頭環也做的較短 同時 後緣鏡筒(後玉)也稍微伸入機身
整體來說 50mm + RB 是整個系統裡重量相當輕的組合
這對於我偏好風景類攝影來說 是相當開心的事

缺點是鏡頭鎖環實在太短了 在拆換鏡頭時非常不便
同時 遮光罩是直接套上鏡頭前端 日久月深後會變的非常鬆

測光腰平觀景器是在某次拍賣時撿的 東西拿到手之後 才發現它的設計很奇怪
它並不是像一般的 TTL 平均測光 而是採用類似大型相機使用的探棒式 TTL 重點測光
但是這探棒 只能依弧形運動 從邊緣畫個半弧到畫面中心
在整體畫面的測光邏輯上不太合理 是一個嚴重錯誤
同時 我發現這只腰平曾發生過電池漏液 電池匣中 / 電池蓋有鏽蝕痕跡
有空時 我會嘗試將其分解整修一下

這裡要特別介紹的是拍立得背蓋 其實這是一個非常有趣的組合
在組裝時要先將原本配置的 universal rotating adapter 取下
然後裝上 P 接環 接著再裝上 拍立得背蓋 為了操作方便
拍立得背蓋可依個人習慣決定將豆腐刀位置置於左側 或 右側
更令人驚豔的是 我拿尺大概量了一下 拍立得的影像面積居然到了 81x82mm 左右
可惜的是目前拍立得已經沒有生產 RB 背蓋使用的底片 所以還沒機會測試

雖然網上有人提出一些改裝的方案 或 產品
但個人比較偏好保持原裝系統做最低限度 且不影響原設計的改裝
也還沒有機會取得尺寸相當的拍立得可以測試
有空時會再針對這部分做個改裝 / 測試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第二十彈 Mamiya RB K/L 65mm L 約 1975 釋出 二手購入
Mamiya 120/220 電動捲片片匣 1975 釋出 二手購入







這個 RB 65mm 其實也已經忘了從哪裡來的了
只記得它是相對晚期的產品 (K/L) 並採用了 Floating element

我驚豔的是它的快門設計 它在鏡筒上設有兩個快門線接點
一只接點為 Mirror Up 一只接點為 B 快門
有使用過 RB 的朋友們都知道 它的快門設計上有幾個奇怪的邏輯

第一點就是反光鏡鎖起 它的反光鏡鎖起並不是與機身連動的
如果是使用 “正常” 的 RB 鏡 而且需要將反光鏡鎖起的話
使用者必須先將鏡頭上的 Mirror Up 旋鈕轉到 Mirror up 位置 並連接快門線
按下機身快門後 再以快門線觸發鏡間快門
拍攝完成後 還要將 Mirror up 旋鈕轉回至原本的位置
否則之後的拍攝會只觸發機身快門 而不會觸發鏡間快門

是的~ 你猜對了~

有次在拍攝學校作業時 作業主題是瞬間閃燈 拍攝時 要先將反光鏡鎖起
將閃燈連至鏡頭 釋放機身快門後再以快線釋放鏡間快門 作業拍攝我是順利完成了
但我卻忘了把 Mirror up 旋鈕轉回正常位置 一直到下一次拍攝 沖洗完成後⋯
我只能說 ""這是一個很好的練習~""

之所以特別提到這點 就是因為這只鏡頭的 Mirror up 旋鈕 只要將快線鎖進旋鈕後
它會自動將 Mirror up 頂起 在使用時 因爲快線已經是鎖在鏡頭上
所以使用者的邏輯會很自然的知道必須先按下機身快門 爾後以快線釋放鏡間快門
它的特點在於 只要將快線旋下 mirror up 功能也同時失效 OMG~ 這真是太神奇了~

第二點是 B 快門
RB 系鏡頭 多數只有設置爲 T 快門 而沒有 B 快門 特別的是
這只鏡頭上除了 T 快門 另外配置了一個 B 快門鎖孔
只不過它雖然稱為 B 快門 但邏輯上也只是 T 快門的延伸

拍攝時要先將快門速度旋至 T 快門 並將快線鎖在 B 快門接點
按下機身快門時 它會同時釋放機身快門 及 鏡間快門
此時只要再按下快線 就會將鏡間快門關閉

這時候尷尬的事情發生了⋯ 如果要同時使用 Mirror up 跟 B 快門呢?

是滴。你又猜對了~~ 兩條快門線 (及/或)三條快線 第一條快線鎖在 Mirror up
第二條快線鎖在 B 快門 如果你還有第三條快線 則是鎖在機身快門上⋯⋯
到這裡⋯ 一個鏡頭上鎖了三條快線 別人怎麼想的我不知道 但我想到的畫面就是





另一個配件是 110 / 220 馬達捲片器 它是由兩個部件組成的
電池盒鎖在機身底部 前段有按鈕與機身快門連接 側面有一觸發開關與快門撥桿桿接觸
馬達部分則是跟片匣合併 下面有電線與電池組連接
同時 內部有一隔板 如果將隔板鎖上是 120 軟片 如果將隔板取下則會切換為 220 軟片
唯 220 軟片已經全面停產 真的是非常可惜的事情

拍攝時 按下快門 撥動快門撥桿時 它會觸發捲片馬達自動過片
減少了過片的操作 是非常方便的存在~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第二十一彈 Mamiya 127mm K/L 約 1975 釋出 二手購入
Mamiya Lens hood G-3 約 1975 釋出 二手購入
Mamiya hand grip 約 1965 釋出 二手購入
Mamiya hand grip (同上 / 改)
Mamiya universal grip 約 1965 釋出 二手購入



個人的使用習慣並不太常用到 127 mm 鏡頭 購入這只鏡頭單純是收藏之用
但我還是會建議 如果有機會收到品質還不錯的 “標準鏡” 最好還是將它收了
其實邏輯很簡單 標準鏡是廠商生產 / 銷售 數量最多的鏡頭 所以它的品質是最穩定的

LENS HOOD G3 是 Mamiya 最高階的遮光罩之一 也是個人強推必買的東西
同時搭配了鏡頭接環 / 濾片座 及濾片插槽 使用者可以依個人需要將遮光罩縮短 / 延長

經個人測試 他可以完美搭配 Mamiya RB 的 50mm 鏡 一直到 360 mm
唯二的缺憾是
1. 因口徑關係 不能搭配 500mm 鏡
2. 整體結構稍微脆弱 不適合棚外拍攝



上圖所展示的重點是它的把手
左側及右側的把手是 Mamiya hand grip 鎖在機身上的則是 Universal grip
基於 Mamiya 原廠的配件圖並不是非常清楚 其實我不確定這幾隻把手究竟是給啥相機用的
經過一番搜索 個人猜測最早應該是搭配 Mamiya C 系相機用的 爾後延用至 RB 系列
只可惜因為 RB 的重量 使用這樣的組合會對左手增加相當大的負擔
所以它的銷售量相當的差 在市面上常見的原本多為搭配 C 系列之用

當初看到這東西時 個人的第一反應也是 這樣並不實用
這主要是因為我在操作 RB 時 個人的手勢是 習慣以左手托住機身
同時以左手 操作 對焦 / 光圈 / 快門速度 右手操作快門連桿 與 按下快門
如果搭配把手 等於我的操作習慣及速度都被限制了

只是當我靈機一動⋯⋯ 突然想到我可以把它改裝做其他用途
於是我經過代購 找了兩隻相同的把手



圖中可以見到 原本的螺牙是正常配置 經過測試後發現螺牙有點太短
於是我將其分解 測量後 以不鏽鋼為材料 自己車製了一隻牙桿 及旁邊的輔助固定點



上圖是完成後的樣子 測試了一下 一切正常
至於用途⋯ 這裡先賣個關子 到後面再仔細介紹完成的完整組合
他朝若能同淋雪 此生也曾共白頭 白頭若是雪可替 世間哪有負心漢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