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片+Nikon 5000ED底掃的色彩感動


death0101 wrote:
我拍正片從不掃描,...(恕刪)


哈哈,
其實是看每個人用途啦,
掃描成數位檔也是另一種保存方式,
等同於讓正片複製個分身,
哪天底片退化或發霉甚至意外損毀了(如火災),就不會心血全泡湯

另一個用途是印刷出版、輸出大圖或要送去洗照片時就需要數位檔

再來如果拍照當時色溫不理想,或對色彩的控制不當,
轉換成數位檔後都可以補救,甚至曝光增減都可以

這些都是我認為要數位化的理由啦

wjesse wrote:
其實是看每個人用途啦,
掃描成數位檔也是另一種保存方式,
等同於讓正片複製個分身,...(恕刪)


說的也是,備份一定是要的啦~!
只是掃描檔跟正片直接投射那個震撼力與臨場感,落差實在太大了...

不過正片曝光的準確度要求的比較嚴格,通常我都會用數位機補拍一張以防曝光出問題,
也算是一種另類的備份吧!

雞蛋總不能都放在同一個籃子裡啊!



生死只是件閒事
數位式王道。

底片是看片子時候的感動。

我拍數位,總覺得顏色就是怪怪得。

我也轉貼一張。


https://www.flickr.com/photos/148130557@N06/29625712064/in/album-72157673875013030/

woodylin76153 wrote:
數位式王道。
底片是看片子時候的感動。
我拍數位,總覺得顏色就是怪怪得。
我也轉貼一張...(恕刪)


原來是9000ED玩家,幫忙轉帖出來,中片幅真是漂亮!
2016-10-11-0001 (1) by 志彥 林, 於 Flickr


底片看久當然會覺得數位機顏色怪,

不過我看現在很多拍底片的同好,貼出來的圖其實都不是底片的原色,
有不少都是色偏滿嚴重的,
他們似乎也沒發覺,因為新拍完負片就是掃電子檔,也沒洗照片來看過色彩,
這或許不是底片的問題,是給店家大量掃描,沒有校色的結果,
但如果是底片放太久了沒保存好褪色或色偏了就另當別論

所以自己用掃瞄器掃,自己控制色彩才是王道啊...

貼一張負片(富士REALA)掃描的色彩
70-08 by wjesse00, 於 Flickr
幻燈片的壽命從沖洗完後就開始損耗, 與受光的強度/時間成反比... 在這數位的年代, 多一道掃描手續後再上夾也不耗工
death0101 wrote:
我拍正片從不掃描,...(恕刪)

rhinocero_tw wrote:
幻燈片的壽命從沖洗完後就開始損耗, 與受光的強度/時間成反比... 在這數位的年代, 多一道掃描手續後再上夾也不耗工...(恕刪)


的確!
正片沖洗完順便掃描再上夾便宜也不耗工
等到上夾後再掃描真是花大錢又麻煩、而且只能用翻拍的
之前有挑幾張去翻拍,記得一張要十五元!

如果可以解決掃描失真的問題...我也建議要掃描,
只是掃過幾次,掃描效果往往都差強人意...
正片本來乾淨清爽色彩變假了,那種震撼力和空間感盡失...
豐富的細節不見了、顆粒變粗糙了....
雖然也換過幾家店掃,還是失望,其實也沒幾家可換了,

我總覺得正片還是用燈箱或幻燈片觀賞才是王道!

如果要完美保存,如wjesse大說的:

唯有自己用掃瞄器自己掃,自己控制色彩才是王道啊...
生死只是件閒事
正片自然是直接投影最佳... 附和一下幾樓上的意見, 很多底片同好那種電子檔直出的貼圖, 顏色慘不忍睹~

其實不一定都得自己掃描, 但一定要自己調色! 稍微精進一下數位化的基礎與實務, 一般水準以上的沖掃店檔案, 即便是JPEG 8bit也該調到七八成味道~

death0101 wrote:
的確!正片沖洗完順...(恕刪)

rhinocero_tw wrote:
正片自然是直接投影最佳... 附和一下幾樓上的意見, 很多底片同好那種電子檔直出的貼圖, 顏色慘不忍睹~

其實不一定都得自己掃描, 但一定要自己調色! 稍微精進一下數位化的基礎與實務, 一般水準以上的沖掃店檔案, 即便是JPEG 8bit也該調到七八成味道~...(恕刪)


說的也是,就像女人要懂得化粧一樣,
數位和底片也一樣,都需要一些簡單的PS後期

尤其底片有太多因素參雜著,影響著成像結果,
(像底片新鮮度、"沖"+"掃"的的過程...)
好在正片已經有原片可以對照,
只要會一點簡單的後製,像加暗,提亮,調色...
至少顏色就不會徧的太離譜...
生死只是件閒事
rhinocero_tw wrote:
正片自然是直接投影...

其實不一定都得自己掃描, 但一定要自己調色! 稍微精進一下數位化的基礎與實務...(恕刪)


確實是要自己調色啦,
但是一般店家掃的應該都是給JPG檔,很少給未壓縮的TIF,
也常常對比很大、太飽和或色偏嚴重,
因為調色或把曝光明暗拉回來,會很容易讓色階不連續而斷階,
如果是先天不良的影像檔要靠事後調色補救,有時真的是事半功倍啊...

自己掃時可以掃16bit的Tif,或RAW,校色的部分在掃描時就套進去了,
事後調整起來比較不會發生上述情形,品質也比較好

但是掃描就是有個缺點,掃的越精細檔案越大,粒子就看得越明顯啊...
用燈箱看的那種美美的感覺就破滅了

我現在也很少拍正片。上次看到大家討論,所以一直心癢貼一張跟大家聊聊。


我是WIN 7 64 +VUESCAN

多年前曾機用幻燈機投射放大看過。那震撼度是不一樣的,不過大家都很愛惜底片。不會長期大量這使用。畢竟高溫下底片很容易壞掉。
我的底片目前是用抗牛頓環的片匣上夾保護。順便提一下。我掃描底片也是直接這樣掃描。玻璃片夾有個缺點。放久了他會有霧霧的的類似灰塵的東西在上片。所以掃描前都還得拆掉在擦拭掃描。

掃描我自己是用越大檔掃越好。當然儲存空間也很恐怖。隨便一張都是200-400MB不等。我也曾經拿這檔案去放相超亮麗50吋(超亮麗的最大尺寸)。其實顆粒感也還可以。單價也不貴。2元/平方英吋吋不過現在已經停產這麼大張的超亮麗了。好可惜,真的很想再放大幾張說。

我自己也用D4,我用最大的檔案下去拍,就沒辦法放這麼大了。

掃描,一定會失真。只能盡量相同。不過會比較穩定。以前的手工正片放相。那就等於在一次的類比放大。技術不好一點的。。。。

運氣真好,每放相一次,那個技術就消失,我放相手工的,然後就停產了,現在連數位超亮麗的相紙(我指的是50吋)也沒了。

數位化底片,其實問題還是很多。機器,電腦,螢幕都得校正,破銅爛鐵總不太可能當倚天劍用吧。。真的要求,配備還不能一般一般的來處理。

還有一點。WIN畢竟他對顏色不是那麼的嚴格要求。所以掃起來不管是顏色效果都會差一點點。所以我後來只好用MAC掃描。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