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PREVIEW:Despite the higher resolution, the a7 IV can still shoot at 10 frames per second. However, it can only do so in the lossy compressed format if you want to shoot Raw. The a7 IV has a lossless compression option, for when you need maximum processing flexibility, but the burst rate drops to around 6 fps if you use it. Sony says the camera's buffer depth allows over 800 Raw+JPEG images (or over 1000 JPEGs), but this is in the uncompressed Raw format, which again shoots at around 6 fps.

M4在使用無失真壓縮/無壓縮14bitRAW時的連拍速度只有6張/每秒,比之前的R4還差,更沒有R3/M3的水準。發佈會上的800張Raw+JPEG也是在6fps下測出來的,結合CFe卡槽的速度,所以緩存根本沒有大太多,是因為CMOS讀出速度慢了所以才可以拍得更久。

DPREVIEW:Our first look at the rolling shutter rates suggest this isn't an especially fast sensor. 14-bit readout of the whole sensor for stills takes around 1/15 sec (~66ms), which is around seventeen times longer than the super-fast a1 takes to read out its sensor. This means silent shutter mode is likely to result in significant distortion with moving subjects.Full-width 4K video takes around 26.5ms, which is comparable with the other models in its class. It's likely the camera is dropping to 12-bit readout for video mode, but the process of combining pixels should reduce noise and hence prevent DR dropping to ~12EV. 60p footage has rolling shutter rate of around 12.8ms, which is low enough to avoid distortion of all but the fastest movement.

Sensor讀出14bit 66ms,12bit 26.5ms(估計)。m3 imx410的Sensor 14bit讀出速度是52ms,12bit 24ms,也就是a7m4的使用電子快門果凍效應比m3的還要大一些。

MON: 由3寸92萬點(640*480)變成102萬點(720*480),266ppi升至288ppi

個人認為,4k 60要CROP,連拍性能提升不到,都是這塊sensor的問題,老實說我寧可用回低像素的底,把這些痛點解決再說

不過相對於A74的失望
A7r5只要山a74的對焦移植過去便能成為新一代神機,價格倒是也可能升到3899美金就是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或許是要加入新的錄影功能才用這塊3300萬像素的CMOS
不過M4畢竟是相機,還是希望靜態拍攝這一塊,不要說超越M3很多,至少要持平
电池续航还下降了
新資訊,如果想要連拍好還是乖乖的買a1/a9

据说:cmos读取速度不高,14bit@66ms
10fps光读取就花了660ms
只剩约340ms用来计算AF/AE,同时还要驱动镜头去对焦,
同时要分cpu时间片去处理evf或者lcd上的模拟显示等等

但是例如A1,集成了高速DRAM,读取极快,才可以无黑屏120次AF/AE每秒
例如A7S3,像素低,读取速度也快了很多,同样CPU可以空出更多时钟频率去处理AF/AE

所以,这个结果只能证明,新的BIONZ XR是确实比原来快很多很多了
但是cmos还是拖了后腿,指望像a1或者a7s3的追焦,不现实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M4的特點有說道鳥眼追蹤
但是連拍的速度,如果不用機械快門,至少電子遮流快門要跟上
但是看起來似乎是有點差,不曉得不用無壓縮,甚至更低等級的能不能提高連拍速度
不然老實說,對靜態拍攝這一塊,尤其是鳥眼,M4搭載的功能,硬體就沒有跟上

但是我相信M4還是賣爆,因為在動態錄影這一塊還是很棒
尤其是Focus map,相信有些拍劇的有興趣用
flody
不過即使12bit的電子快門,果凍應該也很大
ken902
只能後續正式發售後,接露更多測試,看看能忍到怎樣的程度了。
ken902 wrote:
尤其是Focus map


還是DJI如影4D那個光達比較實用,準確度也高多了,而且可以搭配物體追蹤功能做對焦輔助
這些日本大廠啊,資源和資本比DJI雄厚多了,怎在創意與整合方面輸DJI一大截
哪天DJI跑來做無反相機我看這些日本大廠可能要剉著等了
拿索斯
昨天看到評測,光達這個真的很棒,尤其對於手動對焦輔助是福音
支國的無忌有人討論,對於這東西解決了業餘用家的問題,但沒有解決專業用家問題一點上很認同

今天各影视群都在讨论
在激情了大概个把小时以后,绝大部分半专业、准专业用户纷纷冷静下来,表示租一个玩玩就行了,真拿他干活还是算了。原因很简单:

1、样片拉稀,色彩调教很塑料,离宣传的电影级差一截子,实际稳定效果,上下抖动依然存在,和用rsc2差不多,所谓的4d稳定噱头大于实用价值。确实也是这样,这个价位肯定不是业余玩家了,但准专业用户,本身滑步早已经练得炉火纯青,有没有这个4d意义不大。
2、还有人说在示波器上,和国造的波形特征差不多
3、结合参数,大家认为应该还是mx410这块底子.也就是索尼专业外卖的,a7m3,s1,z6.....那块(這條是指6k版本)
4、最大可用镜头960g.,镜头选择的空间太小。准专业用户喜欢的变宽镜头就别想了(sony 28-135這支經典低價電影鏡也用不了)
5、还是镜头问题,这个卡口...只能呵呵呵
6、这项目历时五年,本身就能说明问题...有人转发一个参与者说,先后送走了3拨人...不知道真假
7、价格....这价位何不s3+rs2?实际拍摄画质色彩都好得多。没有色彩的6k有啥用....

至于专业用户,一个色彩就否了,和red系都没法比,甚至还有人说不如zcam。。。

实际上这东西很矛盾,价格是准专业用户的价格,但解决的痛点都是业余用户的痛点...
而且业余用户还有个大痛点,评测和介绍里似乎都没说:这玩意怎么拍竖屏??这是目前自媒体用户的刚刚刚需...还有个刚刚刚需就是自动对焦,索尼从m3到s3甚至6400系列,在自媒体领域吊打一切微单,靠的就是这个,视频追焦无敌。大疆这个激光对焦能到几成功力?如果还是松下那个水平,趁早洗洗睡了,自媒体不会有人用它的。

总之,大家一致认为影视飓风说“看到流泪”尬吹过分,有些人甚至说样片暗部还有条纹,我没仔细看不做评价。
就算用多少規則去刪文,封住別人的嘴巴,不讓別人說他仆街,大家仍會知道支那01是仆街,快過去中國啦
不買一部來試永遠不會知道..
flody wrote:
支國的無忌有人討論,對於這東西解決了業餘用家的問題,但沒有解決專業用家問題一點上很認同

剛看到DJI如影4D時,我覺得鏡頭重量限制就是一大問題,
穩定器一定有重量限制,那就註定畫質的天花板就在那裡了,
光學上的東西目前還是有物理極限,
而拍攝影片絕大多數的情況都是上腳架,體積重量真的都還好

然後這東西它把很多器材整合在一起確實方便,
但這體積其實跟一般用戶拿攝影機或單眼,
然後掛提籠把那些東西加一加好像也差不多,
只差了一個穩定器,但畫質跟RED那些相比卻是大大不同。

然後既然要手持,對於追求輕便的用戶來說,現階段好像一點也不輕便,
而對於專業電影拍攝來說,
體積也不是什麼問題,所以的它定位確實有點尷尬

感覺就是能讓一些預算不高的攝影團隊拿來拍攝一些動態影片,
然後對焦方面更方便一些而已,
不然畫質扣除能直接拍ProRes影片格式之外,
我覺得直接拿A7SIII之類的全幅單眼加上穩定器來拍應該大同小異

不過拿LiDAR來輔助對焦確實是一個新的方向,
但這應該只能近拍吧?長焦拍攝有辦法嗎?

現階段這台的應用應該還是拍攝動態追焦的畫面上,
要不要花這麼多錢投資就看拍攝團隊了
jim80051 wrote:
然後這東西它把很多器材整合在一起確實方便,
但這體積其實跟一般用戶拿攝影機或單眼,
然後掛提籠把那些東西加一加好像也差不多,


差在整合在一起不用搞一堆線與對各器材各自供電
整合的東西有好有壞,要做就是要做到很強很好用,DJI的確有這企圖心,老實說這台在某方面也做得不錯
至於光達,遇到大光圈鏡頭對焦要精準不是靠跟焦手就是要TTL對焦,光達要還對每顆鏡頭做對焦行程校正(如果用在對焦),但是搭配DJI的物體辨識系統,這樣整合在一起對跟焦來說會更好用

日本大廠,或許有想到但是還沒做或是不想做的,DJI做到了,資本沒日本大廠雄厚但是至少願意花錢花心思,沒枉費公司叫做大疆創新這個名稱
只是一些考量點如前面所提,還有價格問題,這台應該是鎖定在沒啥錢的工作室或是公司,但是一台22萬.....,除了鏡頭稍微便宜之外,這價格可以買SONY和CANON電影機了

總之,DJI贏在整合面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