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lympus M.Zuiko 17mm f/1.2 PRO vs M.Zuiko 17mm f/1.8 – The complete comparison

跟 f1.8 相比,f1.2 解析力強一點點,視角稍微廣一些些,色調冷一點.
除了散景,感覺解析力和色散並沒有勝過 DG15.



另外,最直接的對手 Sigma 16mm f/1.4
ePhotozine 評測

幾張實拍 sample 看完,撇除光圈大小,成像品質感覺只比 kit 好一些而已,不知是否測試員的功力問題...
如果別家評測也類似結果,那這顆就直接出局了.



要是松下能出個體積適當的 DG 17.5mm f/1.4 就好了.
16mm 用G6來測試,然後G6是好幾年前的機型,連低通都還沒移除。。
Ephotozine常常做這樣的事,所以評測打折看比較好。。
piyopiyo765 wrote:
與其追求1.2,倒不...(恕刪)



既使是1.2,等效全幅35的散景也只有2.4

kuangb wrote:
既使是1.2,等效全...(恕刪)

一直覺得,M43的優勢,
就是享有大光圈的快門速度,
卻又保留「足夠的景深」。
覺得認同的人,
應該不難理解。

如果只看淺景深確實不是強項,
但舉個例子,手持拍餐館內食物,
昏暗環境可以用大光圈拍,
景深一樣足夠涵蓋主題,
而不用為了景深縮光圈,
然後只好拉高iso去拍。


但我個人折衷一點,
目前轉往APSC,
但即便只是APSC,
我都會懷念M43的便利景深,
如今使用APSC,
拍餐桌食物也變成要縮到F5.6拍,
iso與快門的抉擇就有點糾結,
還有還有,在這種場合,
M43的機身防手震我也懷念。


M43不只是大光圈的景深涵蓋,
對於動態的小孩,
大光圈也較容易捕捉面容,
而不會因為小孩不安穩,
清楚的景深只有睫毛與瀏海,
閃爍的眼睛卻在景深外。


真的追求淺景深,
M43也有F0.95啊,
夜間手持快門還可以更快。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一直覺得,M43的優勢,
就是享有大光圈的快門速度,
卻又保留「足夠的景深」。
覺得認同的人,
應該不難理解


中肯。。。。


都很有體認。。
夢與理想的實現者 wrote:
一直覺得,M43的優...(恕刪)

這點我也認同,只是17 pro實在貴了點,這個價格都可以買全幅35 1.4,我現在也使用M43居多,
之前拍夜景充分體現了大光圈深景深的優勢,再加上防手震,遺憾的是M43的17與全幅的35視角雖然一樣,透視變形還是不同,近拍人像時就很明顯。
按同價位PRO鏡降價預測,
這顆可以在一年掉到平輸30000初,兩年掉到26000吧。
kuangb wrote:
遺憾的是M43的17與全幅的35視角雖然一樣,透視變形還是不同


透視變形只和距離有關,和鏡頭無關

也就是說,當主體與觀者距離固定,無論用什麼鏡頭看出去,其透視變形都是一樣的

距離固定的條件下,
M43的17和全幅的35有一樣的透視變形
全幅的12和全幅的35, 50, 85, 135,200.....等,透視變形也完全相同(當然此時由於視角不同,主體佔畫面比例會不一樣)

這觀念必須要正確,可參考維基

https://zh.m.wikipedia.org/zh-tw/透视变形

會覺得透視變形不同
通常是為保主體佔畫面的比例,而改變了"距離"造成

"距離"是透視變形唯一因素

Myalegon wrote:
中肯。。。。


小弟一直的想法就是, 占生活照的大宗, 明明在室內要把每張臉都拍清楚是痛苦到不行的挑戰....
我個人經驗是 m4/3 在這種狀況下是目前最適的均衡
(我多是拍等效 28~35mm, 片幅再小如 2/3inch高ISO就有點太慘了)

或許在論壇裏的都是拍藝術的吧
手機鏡頭就是 超廣角 超迷你

至於 鏡片小 vs 鏡片大 對成像有何差別

有請達人說法...

感覺上,以專業pro級人士來說,肯定需要大鏡片,底片的收光 成像才會有更明亮 更飽滿 更滑順的細節層次
仔仔_陳 wrote:
OLYMPUS怎麼不出一管17/2.8的優化版本
畫質不用到頂尖,但是一定要維持餅乾鏡的體積大小另外大幅強化對焦性能...(恕刪)
小鏡片拍攝 好像比較有稜有角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