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試拍&心得】Leica Q - 徠卡酷(暫勿升級2.0)

近日入手Leica Q,德文讀音「徠卡酷」--北歐的外型設計(設計師是瑞典人)、德國的光學鏡頭、日本的電子技術、不明身世的感光原件,體驗之下,實至名歸。

Part I. 【購入心路】

我的「需求定位」只是一台全幅拍照隨身機--無需4K錄影,無需取代我的DSLR,只求實用、操控和畫質的均衡,因此基本要求有五:
- 便攜:體積緊湊、重量輕巧
- AF 迅速、準確
- 鏡頭焦段位於24-35mm,最大光圈<2,光學表現優異
- 有防手震(機身或鏡頭)
- 高 ISO 表現好(隨身機不想裝閃燈)

另:
- 最好無低通濾鏡
- 最好有 touch screen(交給他人拍自己時,操作簡便)
- 連拍速度不比現役隨身機 sony a6000 慢多少
- Dynamic Range 最好高於Canon系統

雖有比較幾種組合,但若依照以上需求,其實選擇只有兩項:1. A7R II + Batis25;2. Leica Q。二者鏡頭和感光原件都是今年新出,價位也相近,而我個人對品牌並無特別追求。有向同好朋友詢問過意見,幾經躑躅,最後去熟識店家的工作室試用了近一個小時,決定領回一台Leica Q。


Part II. 【層層開箱】

左側是Q的外箱,右側是給Q量體打造的half case外盒


須得層層褪去






始見相機和遮光罩


取出相機


拆去half case外盒(覺得這case質感佳、線條簡潔流暢、低調大方,和Q設計理念很搭)


與相機合體,鏡頭鍍膜也好美






Part III. 【初用體會】

1. 外型、操控感

--機身--

■很喜歡機身外型:方方正正,裝上half case之後握感非常好(我的手指也不很粗壯就是了)。按鍵簡潔,既然Q的定位只是compact camera,因此僅有一顆"fn"按鍵可以自定義(我設定白平衡選擇),但操作井然有序。

■EVF畫質細膩,不遜色於光學取景器許多,且幾乎感受不到延遲。缺點是與實景存在頗嚴重色差!

■這是我第一台Leica,對我這樣的重度Canon用戶而言,個人以為機身設計:
(+)Leica「十字按鍵」的位置和Canon DSLR相近,雖然不是小搖桿,但點對焦時也操作快捷。
(-)shooting mode切換不能在機身dial完成,而要進menu選擇(但可儲存4個shooting modes,比5D3多一個)。且機身沒有「防塵防滴」令人遺憾。

--鏡頭--

Macro轉切環方便。我尤為喜歡鏡頭上的景深尺,不過Q非旁軸,作用不明顯。AF和MF一鍵切換,手動對焦時阻尼手感相當好。

--大小對比--

■和現役隨身機Sony a6000+24ZA比較:





■和Canon 5D3+16-35L 比較(28mm焦段我只有這顆變焦):






2. 拍攝操作

- 開機速度:5D3>Q>a6000
- AF對焦速度:約等於DSLR或以對焦速度著稱的Sony a6000
- 點對焦模式、Touch screen都張張準焦
- 終於有了「點測光連動」(Canon用戶的常年夙願)
- 儲存速度相較略慢:DNG一個檔案有40多MB,DNG&JPG又不能分卡儲存
- 1/2000以下快門幾乎無聲,1/2000以上靜音電子快門
- 數位變焦(35mm, 50mm)便於直出,無須再後製裁切


Part IV. 【測試、心得】

相機各項官方數據和鏡頭MTF,在此就不多冗敘。小妹只是個普通攝影愛好者,因此這裡所謂「測試」也都是在日常情境,沒有實驗室類型的專業測評。以下照片,若無特別說明,皆為機身直出JPG,使用"PASM"風格(相當於C, N, S家的「標準」?)。除了在陽光下的照片,全部使用自動白平衡。

1. Leica Q 發色

首先,這台Q無法預設WB shift,調整白平衡就只能調色溫(K)而已,剩下也還有飽和度、對比、銳利度三個參數可調。在風格檔中,我沒有找到相當於C, N, S家「中性風格」的選項,"PASM"算是標準吧。所以發色濃郁(尤其藍色)、對比重,難道就是Leica味了?個人覺得光線均衡的地方(尤其室內),Leica味看起來很舒服,於明暗不均之處則表現不很理想。

優點:立體感極佳


缺點:對比過重




2. 感光原件 Dynamic Range

素來Nikon以dynamic range著稱,像是D800E的經測在13-14.4 EV之間(at ISO 100),而Leica Q書面資料是13 EV。我沒有測試漆黑一團拉亮或者一片全白拉暗,我想會買到全幅相機的人,應該不會犯太離譜的曝光錯誤。在明暗高反差、卻不容搖黑卡或使用ND漸變濾鏡的場景,拍單一照片後製時才有了對高寬容度的需要。Leica Q沒有內建HDR,但有曝光Bracketing功能(只限拍3張),比起後期進入PS合成HDR,我更多時候是去調整一張相片的暗位/亮位,因此相機「寬容度」也這樣測試。

這組對比是把overexposure拉回正常,通常overexposure比under-更難救,重點在於細節的損失。這裡左側原照(機身直出JPG)天空和樹冠過曝,右側是用LR調整之後。只有調整曝光,並未作其它處理,但右圖樹冠細節竟然全部顯現且全無二線性!讓我真的很滿意。




下面這組則是把underexposure拉回正常,黑處細節和顏色不僅全數復原,最令人驚訝的是竟然沒有雜色(color noise)!不過這次沒有用LR,而是進入PS CC讀取DNG,並套用 camera raw for Leica Q, 可以看出右側照片的變形修改,只是很奇怪,為何這裡color tone也被改了?左側屋頂的碧空到右側就成蔚藍了。有哪位先進可以幫忙解釋嗎?




像這些明暗交加又都不太過的場景,dynamic range表現的就很好







3. 鏡頭光學表現

■畫質表現:光圈全開@f/1.7,直到邊緣都畫質銳利。另請注意:根本不見紫邊(CA)






■耀光(flare)控制極好,尚未發現鬼影(ghost)、Red Dot Flare








■摩爾紋與偽色--在哪裡?Leica Q 並無低通濾鏡,下面照片中的螢幕可以放大看,我沒找到它們




■散景(bokeh):前後散景我都很喜歡,沒有看出二線性,散景有圓形光點









4. Macro

最近對焦距離是17cm,將鏡頭轉到Macro處,最大光圈自動降至f/2.8,AF對焦速度既準且快




(28mm視角直出JPG,用macro拍非常小的"小玫瑰"照,是我親手嫁接的)



5. 28mm視角的拍攝實用性:餐桌、街拍、建築、人文都頗方便(我不喜用數位變焦)




















6. 高ISO純淨度、dynamic range、暗部對焦能力

高ISO時,機身直出JPG的畫面純淨度很好,細節並未被抹去。(這張只用到ISO 1250,但已是我平常的使用極限了)




這組才是真正的「高ISO」,3200,拍攝時特地曝光不足,上圖是機身直出JPG,下圖是用DNG,將曝光值拉升3EV,其它均未調整,可是色偏 (chrominance noise)近乎沒有,這種程度實在令我驚艷了!而且這種環境下的暗部對焦依舊既快且準,非常棒!




再補一張f/1.7,散景暗部細節表現很不錯





7. 機身自動對焦模式

AF Modus 共有6個選項,全區49點對焦(無相位對焦)、點對焦都無甚疑念,觸控其實就是點對焦,也很快準,想測試的只有「追蹤功能」和「面部識別」。前者待續,對後者的測試如下:選了個光影錯綜、辨識複雜的環境,AF設置為 face detection,然後單手來拍車窗倒影(之前也沒洗車),可以看到面部是準焦的。






8. 套用風格檔

這裡設定為「Sunset」,發色很不錯,可是--相機只能當作"傻瓜相機"使用,無法自己調整光圈、快門數值,用"點對焦模式"時,也只能使用中央對焦點!!而Leica Q全自動拍攝時,經常使用大光圈(這張是f/1.7),於是蘭花就只能看清幾片花葉了。





9. 人像發色

室內,自動白平衡,iso 1250,明暗層次和立體感都表現得不錯,可是人像發色... 我覺得有些偏黃綠色。若拍黃種人,不曉得更會是怎樣了。

第一張是機身直出JPG。第二張有用LR調整。






增添一張室內人像,有剪裁出中央部份,可以100%放大。只有用PS調了發色,其它設定均未動。
f/1.7:焦內夠利,堪稱"照妖鏡"了,而焦外柔和、層層褪去。深得我心啦。





10. 高ISO、點測光

ISO 3200,僅用PS調色,並未降噪。拍攝環境是一團漆黑的窗台,只有一支蠟燭,機身測光準確度(在C家渴望已久的點測光連動)很不錯了。

Leica Fall - 我點燃燭火溫暖歲末的秋天 by L. D.W., on Flickr



11. 追焦、連拍

習慣了Sony A6000的"泡泡對焦追焦+每秒12張連拍",所以拿起Q時,我只在想:你行嗎?結果是:完全勝任!

小Q有每秒10張的連拍速度,把AF modus設定為「追蹤」,半按快門,對焦框框變綠色,相機就會自動追焦,而且幾乎全部準焦!

拍這組照片時,我在用f/1.7的大光圈,這是成果(Gif,速度設置為每秒10張,亦即小Q的連拍速度):




準焦嗎?當然準!下面是機身直出JPG的100%裁切,可以放大看人臉:








12. 防手震

這張有開啟,快門1/4秒,不帶腳架也勉強可以拍風景照了!






13. 機身Panorama功能

連續用了幾天,拍了大約30張不夠清晰的Panorama,終於摸清楚小Q的脾氣了!

當選擇Panorama mode時,使用者就無法再自行設置光圈、快門、ISO,全部由機身隨意擺佈(而且還有怪脾氣)。小Q喜歡開大光圈,,就算快門速度到了1/640,它也不會給你減慢快門用以縮光圈,更不要說ISO永遠只開100了!結果自然就是場景局部模糊。所以拍攝時光線一定要好,那麼說不定就會有f/7.1 & 1/640這種組合,不然我最常遇見的是f/4 & 1/125這組。

以下都可以點開原始相片大小來看:

光線不好:f/4
Leica Q Panorama (orig. JPG) - winter "hotel-wonderland" by L. D.W., on Flickr


同場景光線很好:f/5.6
Leica Q Panorama - view from steak house by L. D.W., on Flickr


光線極好:f/7.1(我遇到的機身預設最小光圈)
Leica Q Panorama - view from balcony by L. D.W., on Flickr



14. 錄影

錄影是MP4檔,所有播放器都支援的。唯一問題是Q只有full HD!我的筆電、桌面螢幕、電視都還只有4K,在上面看已經覺得畫質不夠用了,若用5K觀看想必會更慘。

以下是昨晚看Gospel concert的一段錄影(難得有允許拍照錄影的室內concert),Q被我半舉著,開啟防手震、身子儘量穩坐。現場非常非常暗,可以看到指揮"過曝"了,其實是因為光打在她身上,而後面合唱團則嚴重光線不足,幸好最大光圈是f/1.7,ISO開到1600就曝光良好,而且畫面全無雜訊。音效方面,我個人是對聽感相當"龜毛"的audiophile,可最令我滿意的竟然是Q的錄製音效,因為場地在本地最大的教堂之一(1000名觀眾、近50m高的空間),錄音容易會有共震效果或合聲部份音域失衡,但Q在這方面表現得非常好!因此,在其它生活記錄的場合,我更覺得完全沒有添置外接麥克的必要了(防風聲我都是在機身麥克孔上貼些羽絨和棉質膠布)。

錄影需點進Flickr觀看
Leica Q orig. MP4 - a cappella chorus by L. D.W., on Flickr




15. 【新firmware體驗】

個人覺得firmware更新之後,"發色"上的一些問題確實有變得更好,包括"室內膚色"。不止是白平衡設定,而是

a) 解決了直出JPG中紅色偏洋紅的情況
b) 膚色變得透亮了

以下兩張都是室內,自然光,自動白平衡,機身直出JPG

firmware更新前,膚色相對有些黯淡(左側小女生臉部曝光正常喔)


firmware更新後,膚色較為通透





DNG並無顯著變化,但是:拍人像時,若只想忠於當下環境的光線和色澤,而不使用任何特殊風格(譬如底片風格etc.),那麼不管用PS還是LR調整DNG然後導出JPG,都不如機身直出的JPG發色討喜。因此,我現在用Q拍攝的景物照都會調整DNG,人像照就用直出JPG。




16. 【最適合使用Q的拍照場景】


使用小Q至今已超過半年,對它脾氣的了解,也在日益加深。我覺得最適合發揮小Q特色的場景如下:

a. 在光影交錯或適合用光線作畫的地方,拍攝"靜物寫生",譬如這幾張機身直出JPG
Peony (Leica Q orig. JPG) by L. D.W., on Flickr


Still life (Leica Q orig. JPG) by L. D.W., on Flickr




b. 小Q尤其可以完美的詮譯出"金色陽光",譬如日暮時分
Leica Q (orig. JPG) - sunbath by L. D.W., on Flickr


或是撒落在物體上的隱隱一層溫潤金色光線
Genmaicha (玄米茶) by L. D.W., on Flickr




c. 飛機上。以往我從未想過在飛機上取出龐大的DSLR拍照,而Q的小巧、28mm的小廣角,卻讓人可以在高空行程中輕鬆拍照了
The Color of May by L. D.W., on Flickr


The Alps by L. D.W., on Flickr




d. 用餐時。我很少有機會可以無拘無束的拍攝飲食,就算獨自進餐或跟家人一起時,也希望拍照過程愈不顯眼愈好。Q的"觸控拍攝"這時候就非常好用:設定好光圈、快門速度,使用auto ISO,然後只需用手指輕點一下LCD上的食物,3秒鐘拍完收工。
[asparagus season] Asparagus Salad with Prawns by L. D.W., on Flickr


Dinner by L. D.W., on Flickr




e. 適合使用"全景模式"拍攝的場景,完美的全自動傻瓜照,讓我變得十分依賴,已經很少會取出超廣角鏡頭了

cruise port in Philipsburg (Q shows its limits) by L. D.W., on Flickr


Cagliari Skyline by L. D.W., on Flickr




17. 【Firmware 2.0】體驗&設定

個人感覺最實用的更新是:

一、只拍DNG的選項

二、半按快門時,水平線不會消失了

三、『單點對焦』時,對焦點大小的選擇。具體設置方法:
按左側上數第二個按鍵『Delete』,對焦點左上、右下角出現兩個紅色三角形,這時轉動右側轉盤(thumb wheel)調整對焦點大小。

四、左側『FN』按鍵,可設置成『User Profile』鍵,便於快速切換不同Profile。我設定的四個Profile:
 1. 一般設置(風景人文通用):點對焦,AFs,防手震關閉,全區測光
 2. 全景模式
 3. 用於追焦:追蹤對焦,AFc,防手震關閉,點測光,快速連拍,只拍DNG
 4. 用於拍攝食物、微距、交給他人為自己拍照:觸控對焦,防手震開啟,點測光

五、最實用的功能是:長按『FN』鍵!此後,將出現最常用功能設置的menu選單,可以快速切換,最高!



【暫勿升級】Firmware 2.0 問題

有升級到2.0的同好,想必自然知道:相機有強制reset過,不管相片序號還是個人設定,全部都有重置,因此,不存在需要再次reset的情況!

我不用送修,AWB只是在特定色溫下出現嚴重失常,而且Leica也不承認任何存在變化,所以只有一直拍DNG+後製了。最後再總結一下升級2.0之後,個人有察覺到的改變:
一、AWB精確度降低,在日光下DNG也有色偏
二、"單點對焦"在暗處或低對比畫面處會有遲疑
三、直出JPG發色變淡,藍色中略有綠光

其中最後一點"直出JPG"的變化,最令各位同好關注、感到失望且不平,例如:

【1.0版本】直出JPG


【2.0版本】直出JPG(有上下裁切)



然而,Leica說並未做任何色彩演算方面的調整,所以還是那句:拍DNG+後製吧!可惜的只有:
1. 不方便再用WiFi直接傳到手機、即時分享照片
2. Panorama相片因皆為直出JPG也受影響
如此而已。


關於Firmware 2.0的討論,我個人至此為止。瑕不掩瑜,直到下次韌體升級,祝願大家仍舊拍的開心!






--------------------------
更多試拍照片,放在樓中各層,不編輯進這裡。
恭喜購入新機,Leica Q看來是許多第一次接觸徠卡的選擇,小弟也是誤打誤撞購入。
能夠看到Leica Q條列式的比較及心得分享文真的蠻感動的!
介紹得好拍得也好,期待繼續發文
Lindwurm wrote:
近日入手Leica...(恕刪)

Lindwurm wrote:
近日入手Leica...(恕刪)



你說錯了一件事....


我想會買到全幅相機的人,應該不會犯太離譜的曝光錯誤

現在太多...連一點概念都沒有的人摨著FF 滿街跑...

昨天就看到一棟砲聲隆隆...

至於...

你拍的那2張 明暗交加又都不太過的場景

一般來說FF...

只要經過RAW檔 些微拉 暗部 後製...也是做得到的!

但如果是 直出...

就真的讓人感覺驚豔!


不過你街拍的風格...

還真的挺不賴的!!!

很棒的開箱分享 + 美拍 , 內心也很喜歡 Leica 但就是買不下手


文中幾個點小弟有點疑問 & 看法供參考 (純討論無惡意)

Lindwurm wrote:
但右圖樹冠細節竟然全部顯現且全無二線性!


樹冠已是遠景 , 這邊還能見到散景的二線性嗎?
印象中樹在遠景 , 即便準焦照片 放大來看也已糊成一團



Lindwurm wrote:
把underexposure拉回正常,黑處細節和顏色不僅全數復原,最令人驚訝的是竟然沒有雜色(color noise)!


這樣的 DR 水準在 5DSR 評測也出現過 , 小弟的看法是這樣的能耐很平常
多年前的 NEX-6 也同樣輕鬆辦到 , 但不解的是為何大家對這樣的結果感到驚艷 ?

NEX-6 before


NEX-6 after


before


after


另關於雜色 , 我一直以為是高 ISO 時才會出現
低 ISO 時 , underexposure 拉亮 不出現雜色才是正常?


Lindwurm wrote:
像這些明暗交加又都不太過的場景,dynamic range表現的就很好


看上去感覺樓主掌握光影很好 , 但不覺得是器材幫忙



Lindwurm wrote:
3. 鏡頭光學表現
■畫質表現:光圈全開@f/1.7,直到邊緣都畫質銳利。另請注意:根本不見紫邊(CA)


若完全靠光學修正 , 這真的相當驚人 ... 且不可思議

不禁懷疑是否 Lens output 即有數位修正
ZEISS Touit 12/2.8 32/1.8 即有此設計 , 所以烈日下對著樹葉拍也毫無紫邊

Lindwurm wrote:
近日入手Leica...(恕刪)

legendchrist wrote:
恭喜購入新機,Leica Q看來是許多第一次接觸徠卡的選擇,小弟也是誤打誤撞購入。
能夠看到Leica Q條列式的比較及心得分享文真的蠻感動的!


這麼說您是Leica Q的使用前輩了?同喜同喜!

入手之前,我有到處查找測評,德文、英文、中文的都有看,不過95%都是賬面數據,最多是有"在固定光源下的各級ISO"這種實驗室表現;若和其它系統有比較,也是和Sony RX1R對比。我想除了我自己之外,很多人買它也都是想作備機/隨身機,既非主力機,還是想看到更直接的日常環境實用性測試,以及和主力機身(如我的Canon 5D3)的操控對比。因此,才在這裡野人獻曝,想和也考慮入手Leica Q作備機的同好們分享。

ryu057 wrote:
介紹得好拍得也好,期待繼續發文


也看到您的開箱文了,也祝您繼續使用愉快

秋水小弟 wrote:
你說錯了一件事....


我想會買到全幅相機的人,應該不會犯太離譜的曝光錯誤

現在太多...連一點概念都沒有的人摨著FF 滿街跑...

昨天就看到一棟砲聲隆隆...

至於...

你拍的那2張 明暗交加又都不太過的場景

一般來說FF...

只要經過RAW檔 些微拉 暗部 後製...也是做得到的!

但如果是 直出...

就真的讓人感覺驚豔!


不過你街拍的風格...

還真的挺不賴的!!!


多謝您的回覆。

您是說那棟"A7R II的auto模式"樓嗎?新手購買單眼或微單時,直上全幅我理解。可是Leica Q這種不論性能、規格、操控都無法和單眼相比的全幅 compact camera,面對的應該是擁有主力機、僅以此當隨身機的消費市場吧,我想?

既然說"測試"相機表現,當然就不會後製。Q對於暗部細節的詮釋、每個色階的表現、明暗過渡的自然,都很令我滿意。

您若對街拍感興趣,歡迎來這看看:【拋磚引玉&邀請蓋樓】街拍

感謝分享!!好讚
有拍出leica味
那對比是leica獨有,妳會慢慢的愛上它的
Q更厲害的是暗部補亮的能力,可以試試拍全黑拉亮會有驚喜!!!色偏很少
過曝後拉暗我想各廠家都不會差異很大!
想問是在台灣買的嗎??

同好之間,切磋探討,當然好啦。I won't take it personal. ^^

kuobba003 wrote: 樹冠已是遠景 , 這邊還能見到散景的二線性嗎?
印象中樹在遠景 , 即便準焦照片 放大來看也已糊成一團


樹叢不是散景,因為有縮光圈,且對焦點在橋下黃牌上。把亮位拉回來之後,樹冠和天空相接處,時常會有一條明顯的白邊(好吧,我的Canon 5D3+50L總是這樣),而它在這裡卻並不存在。

您說"糊成一團",則是鏡頭解像力的因素,也和機身低通濾鏡有關。Leica Q沒有低通濾鏡(low pass filter),鏡頭方面,您若點去flickr放大檢視照片,會看到拉回的樹冠擁有全部細節,這才是讓我感到驚喜之處,感覺上比我的 Canon 5D3+16-35L f/4表現還優。



kuobba003 wrote: 這樣的 DR 水準在 5DSR 評測也出現過 , 小弟的看法是這樣的能耐很平常
多年前的 NEX-6 也同樣輕鬆辦到 , 但不解的是為何大家對這樣的結果感到驚艷 ?


還請仔細看您自己的對比:"NEX-6 after"拉回之後,出現無數雜訊,尤其讓我不能接受的雜色(color noise),也完全做不到"暗部細節"的還原。當然您放的照片本身有使用高ISO,尤其APS-C的"畫面純淨度"本來就不如FF。然後請您回頭再看我的對比照。

高ISO暗部拉回,我也有測試,也有和5D3對比,而正是"拉回之後沒有色彩雜訊"這一點著實令我驚艷。只是還沒寫到,敬請稍候。



kuobba003 wrote: 看上去感覺樓主掌握光影很好 , 但不覺得是器材幫忙


在曝光正常狀態,Dynamic Range 通常不為人所留意。但我的那兩張例照中,還請您仔細留意裡面對於暗部細節的詮釋、每個色階的表現、明暗過渡的自然。譬如這張:

Leica Q testing - dynamic range, exposure by L. D.W., on Flickr

請看左側:既有我的倒影(明),又兼顧屋內桌椅(暗),明暗色階的表達非常棒。右上角明暗對比高,鏡子裡的影像非常亮,可它左右的暗部細節也毫無缺失。這就是我為什麼說這片感光原件的dynamic range很令我滿意。



kuobba003 wrote: 若完全靠光學修正 , 這真的相當驚人 ... 且不可思議

不禁懷疑是否 Lens output 即有數位修正
ZEISS Touit 12/2.8 32/1.8 即有此設計 , 所以烈日下對著樹葉拍也毫無紫邊


機身直出JPG,當然要經過機身壓縮。但是原始DNG檔案也毫無CA,我附上LR截圖給您看(可點開大圖):



您說到Zeiss,我知道的幾顆原廠APO鏡頭都有這種光學表現,像我很喜歡的 135 APO光圈全開 (f/2),看RAW檔也毫無CA,並不新奇。只是這顆 28 f/1.7 如此小巧,竟然也有此等表現,Leica的鏡頭真的很優異。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5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