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富士單眼相機如此小眾

Carl G. Jung wrote:
請問樓主所分享之銷售...(恕刪)


據其網頁說明,是日本市場的銷售統計。包含實體門市與網路銷售。

我知道市場不同,所以只是一個可參考的數據,因為台灣市場的銷售統計我沒見過。

不過,只要到相機街走一走,看看各家櫥窗裏擺的機身鏡頭,大概就知道各牌市佔率的狀況了。若是合併單反與無反的相機,富士在台灣的市佔率,應該低於3% 吧? 我沒有表達小眾不好的意思,純粹是自己沒想過富士的市佔率這麼低而已。

uglycat wrote:
我知道用富士系統的...(恕刪)


相機就是要拍照的

如果不是盲從的話,那就是喜歡才買的

和是不是小眾好像也沒有什麼影響..............

本來就不是每個人的喜好都會一樣的
kingcrimson_hk wrote:...富士低階機在東南亞巿場銷情十分理想...

是的,印象中尤其是印尼和泰國都賣得很好;可以有低於高階手機的價錢,
又可以有APS-C的畫質與光學變焦,是我也會想買;

不過平心而論,要在整體市場上拉近與領先者的差距...,或許不妨考慮學一下
C家的殺手鏡策略,光是1122與22 F2這兩支就值了,而且EOS M現在新機全面
使用DAF,電子性能不再憋腳,觸控體驗又不錯,介面也好上手,假如是XA這個價格
級距的話,我會毫不猶豫秒選EOS M100或M50,因為現代機身大多夠用,

但一支體積小丶光學OK又便宜的大廣角原廠鏡還真是鳳毛鱗角啊!

中高階機身與鏡頭是另一回事,但這怎麼算都是相對小眾,所以C家老神在在
愛理不理的;假如C家在EF-M鏡方面再稍微”認真”一點的話...恐怕連O家的首位
都不見得保得住,更甭提富士要如何搶攻市佔了.
Where is Pentax?
uglycat wrote:
我知道用富士系統的...(恕刪)
個人是由P家跳過來富士
原本一開始就是apsc後來轉m43
到現在又回到apsc的懷抱
其實畫質都還好 投資的鏡頭還算保值但是由於近年來P家出的機子太亂了 所以後面看了一下富士 真的是無可挑剔的
但唯一一點不習慣就是
富士能否把翻轉螢幕做好點嗎
有時需要的時候恨不得把xt2的翻轉螢幕拆了(做個十字翻轉有這麼難嗎 QQ)
富士 機子至少不會像P家最近的機子這麼亂
沒追資訊的人會搞不清楚最近P家到底在做什麼(很多人都還停留在Gx7遲遲不想換)
O家倒是不錯(朋友用這家 只是好像用久了某些零件會無預警的脫落)
據我了解的...
大部份的Fujifilm使用者都知道自己的需求是什麼..
而選擇了Fujifilm
就像出清Fujifilm跳A7iii一樣
知道自己要的是什麼而出清
至少遇到很多機友都是如此
johnykw wrote:
我是一個相機前線銷...(恕刪)


另外,我要補充一點是Canon跟Nikon不想將相機太快步入寒冬,所以才遲遲不肯推出無反全幅,你認為它們不夠技術做嗎?
兩間老牌大廠都知道越早出就越早玩完!現在富士掘起原因就是找到自己的定位,二來就是無反市場Canon Nikon都不太進取!富士才有機會在這個隙間長出花兒,但我預計今年後當Canon Nikon都推出無反的話,情況就不這麼樂觀了!現在可選擇的無反全幅根本沒有得選擇,只有Sony Leica,但Leica太貴,相反Sony價格較親民!不過我自己認為富士一定要推出無反全幅才是上策!

另外真的要吐糟一下,富士你搞部這麼大的X-H1跟全幅體積沒有兩樣,你這樣做即是叫人家走去買A7III,富士應該繼續維持自己的APS-C體積才有優勢!完!
d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f
aeug wrote:



Fujifil...(恕刪)

個人見解,
既然您提到ST801,
那麼我就必須說說富士鏡頭,
對我來說富士的魅力,
是「色彩」與「光學」,
做機身這檔事本來就不太擅長。


富士的鏡頭,
高階可以到廣播、電影鏡,
其他也有大片幅、中片幅鏡頭,
它的光學底子在底片時代就不錯了,
所以不是富士沒能力出全片幅,
以光學底子來說完全是多慮了。


我早期使用Olympus數位EP1,
對於它不擅長處理東方人膚色的問題,
最後是藉由轉接富士手動鏡頭解套,
也就是遙遠ST801年代的產物,
蠟黃的膚色馬上變粉嫩,
所以你要怎麼說富士呢,
它就是有本事處理的更好,
當然所謂的「好」是看個人喜好,
我認為富士處理「討喜」膚色的實力,
不亞於業界首推的Canon,
而且是用另一種風格來詮釋膚色,
與Canon各有千秋。


所以除了光學以外,
買富士就是買它的色彩詮釋,
尤其是從底片時代跨過來的,
或是曾回鍋去拍底片的人,
要找到最近似的色彩風格,
目前就只有屬「富士」一間,
也只有富士軟片這樣的公司,
有辦法採用過去的底片名號,
放在機身內的色彩風格名稱,
好比我跨入富士X數位相機,
直白講就是為了「Astia」色調。


除了「色彩」與「光學」,
富士還有第三大我個人很愛的點,
那就是「很接近底片機操作的介面設計」,
機頂快門轉盤、加減EV、iso轉盤,
那個iso轉盤甚至要拉起來才能設定,
以及鏡頭上的光圈環,
這完完全全就是手動底片機的調調,
儘管被大多數的媒體批評到爆,
但如果你是愛底片機那種操作的Fu,
不好意思,除了萊卡,你只有富士,
當然更奇葩的Epson RD1就別提了。


縱使最近各家總是端出什麼復古風,
尤其是我曾經很愛的Olympus,
但我回頭去買了底片機OM1,
才發現所謂的EM5只有造型模仿到,
底片時代O家的機械手感與做工,
到了數位時代完全不復存在,
優異手感的OM手動鏡,
鏡頭光圈環、景深尺、
鏡頭後方的卡口外圈就是快門環,
這在手動時代根本是優異大作,
光圈、快門、調焦,
只需右手在鏡頭前後滑移就能操作。


然而,到了數位時代EM5繼承了什麼?
不好意思什麼都沒繼承到,
真的只有外觀輪廓,
骨子完全是數位操作導向,
十足的「假文青」導向,
我剛剛提到的鏡頭設計、快門環位置,
完全消失無蹤,
包含那個超大舒適觀景窗,
還好意思一直搬出米谷美久大師,
好意思講一堆過去歷史.....
終究只是包上老輪廓的數位導向機身,
要說致敬經典,也顯得只仿到皮毛,
目前復古風潮的業界各家,
基本上大多是這樣搞設計的......
對於真的有在關注、回鍋底片器材的人,
常常會對許多令人吐血的設計,
還一直用文宣緬懷一堆經典榮耀,
非常的不以為然。


而且,EM系列的相機,
組裝還挺鬆散的,質感不經細看,
份量單薄、體積小到男生握感不佳,
早年OM的工藝感,尺寸重量均衡度,
就優秀多了。


當然,EM系列骨子裡數位導向,
確實也讓它取得更大的成功,
高度的電子性能使它更受歡迎,
其他旁枝末節的設計遺憾,
大概只有我這類怪咖會在意。


而OM的手感,操作邏輯,
我反而在富士上找到了,
我承認Olympus在電子性能上很優異,
但為了色彩、片幅、機械手感,
我跳富士了。


隨便一拍,老婆就點頭認同,
不像Olympus,膚色很容易被打槍。

uglycat wrote:
我知道用富士系統的...(恕刪)


在這50位的相機型號當中, 就只有第15位的5D Mark IV, 第26位的A7M3, 第30位的D850屬於較高單價的產品, 只能說長時間的經濟低迷, 令到日本的消費者很難接受高價消費品
mail4willy wrote:
在這50位的相機型號當中, 就只有第15位的5D Mark IV, 第26位的A7M3, 第30位的D850屬於較高單價的產品, 只能說長時間的經濟低迷, 令到日本的消費者很難接受高價消費品


6DII還有E-M1 II
雖然比A7III便宜,但差距也沒有很多
都算是中價位

5D4跟D850才是比較高單價的級距
SONY與之相比的是A7R3,但沒入榜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