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MSI 在今年初的 CES 消費電子大展上發表一系列龍魂電競筆電,小惡魔筆電版這次要介紹的則是兼具效能與纖薄的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這個新系列以鎂鋁合金材質打造機殼,在 1.99Kg 重量及 18.95mm 厚度之內搭載了最高第 13 代 Intel Core i9-13900H 處理器、NVIDIA GeForce RTX 4070 8GB DDR6 顯示卡,螢幕方面則採 16 吋 16:10 比例、100% DCI-P3 色域的螢幕,其中 A13VG、A13VF 兩機型分別提供 UHD+ 120Hz 以及 QHD+ 240Hz 的規格,此系列亦搭載 SteelSeries 單鍵 RGB 全彩背光電競鍵盤、丹麥大廠 Dynaudio 獨家打造的六揚聲器音響系統,為使用體驗帶來沉浸感上的提升!


外觀介紹
規格表
硬體效能測試
實機遊戲效能測試
散熱/總合效能/續航力測試
體驗心得
 

外觀介紹:

筆電上蓋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星空藍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純淨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MSI 的 Stealth 系列過去都是輕薄電競代名詞,這次在後面綴上 Studio 一詞,似乎少了分電競味,官方強調其為「多變型態打造」、「為商務與電競而生」,簡單來說就是全新的混血效能機種啦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共有兩型號─A13VG 與 A13VF,兩機除了硬體規格不同,顏色也迥異,前者為星空藍、後者則是純淨白。以鎂鋁合金打造的這個系列,上蓋僅具備 MSI 龍盾 Logo (星空藍為白色、純淨白則是亮橘色)的雷雕,算是較為內斂一點的設計風格,至於表面則是採霧面磨砂質感,表面並不容易有指紋沾黏這點算是蠻不錯的!


尾端燈效(開)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尾端燈效(關)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說到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的設計特色就得看到筆電尾端轉軸了,此處採用鏡面金屬飾板,中央的 STEALTH 字樣還具備白色燈光效果,是電競筆電少見的設計,考量到設計的一體性,燈效無法調整顏色、亮度算是比較可惜一點若有拆機需求還得留意不要動到這個部分,以免破壞金屬飾板與筆電的黏著膠劑。

筆電尾端(星空藍)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筆電前端(星空藍)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筆電尾端(純淨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筆電前端(純淨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筆電尾端左右側各有一道散熱孔,前端中央視訊鏡頭模組的位置則有作梯形突起的設計,方便使用者單指掀蓋。

筆電前端右側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筆電前端左側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筆電前端左右側近看可以發現整齊的蝕刻紋路及隱藏文字,蝕刻紋路會延伸至筆電左右側、並接到揚聲孔處,至於文字部分,右側為刻 MSI 的幾何風 Logo (記得有板友說過像薯條),左側則是丹麥音響大廠 DYNAUDIO 的字樣,個人很喜歡這樣低調的設計。

筆電右側 I/O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筆電左側 I/O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再來看到連接埠,筆電右側 I/O 由尾端至前端依序設有 DC-IN 充電埠、USB 3.2 Gen2 Type-A、Thunderbolt4 (支援 PD 充電)以及 3.5mm 音源插孔;筆電左側則配置了 RJ45 乙太網路插孔、HDMI 2.1 (8K 60Hz / 4K 120Hz 連接)端子、MicroSD 讀卡機,以及 USB 3.2 Gen2 Type-C (支援 DisplayPort 功能),看下來該有的都有,若是 USB Type-A 多給一組會比較實用一些吧?

顯示螢幕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最大開闔角度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顯示解析度 (A13VG)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顯示解析度 (A13VF)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搭載 16 吋 16:10 比例 IPS 等級螢幕,為四面窄邊框設計,螢幕轉軸雖可實現 180 度的開闔角度,但由於不具畫面翻轉快捷鍵,JB 是覺得有點雞肋啦(是說電競筆電真的有人會把螢幕攤平用嗎...),其他規格方面,高規款的 A13VG 採用 UHD+ (3840 x 2400) 解析度與 120Hz 螢幕更新率,而 A13VF 則是 QHD+ (2560 x 1600) 解析度搭配 240Hz 螢幕更新率,是說官網上都沒有寫到 NVIDIA G-Sync、Dolby Vision 杜比視界技術的支援,可能真的沒有

遊戲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抗藍光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sRGB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dobeRGB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DisplayP3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文書處理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電影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一樣內建《True Color》應用程式,在此可以切換不同的顯示模式如遊戲玩家、sRGB、AdobeRGB、DisplayP3、抗藍光、文書處理、電影等,使用者也能針對亮度、對比、RGB 顏色、色溫與 Gamma 值進行微調,而「抗藍光」模式則能自訂藍色明暗度,或設定自動開啟和關閉抗藍光時間的「抗藍光計畫」。順帶一提,按 Fn+方向鍵下鍵即可在螢幕中央叫出 FPS 遊戲專用的瞄準準星。

遊戲玩家色域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Display P3 模式色域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dobe RGB 模式色域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sRGB 模式色域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JB 也透過校色儀 X-rite iDisplay Pro 搭配 DisplayCAL 軟體,分別為幾個常用顯示模式進行色域測試,不同色域覆蓋程度與相關數值整理如下。

遊戲玩家」模式得出 99.8% sRGB、86.1% Adobe RGB 和 98.3% DCI-P3 的色域覆蓋範圍,Delta E*76 的值則為 0.05,此模式下預設亮度則是 156.08 尼特(可以調亮)。
Display P3」模式測得 99.7% sRGB、87.7% Adobe RGB 和 95.1% DCI-P3 的色域覆蓋範圍,Delta E*76 值為 0.12,亮度則是 454.2 尼特。
AdobeRGB」模式得出 97.0% sRGB、85.2% Adobe RGB 和 83.9% DCI-P3 的色域覆蓋範圍,Delta E*76 值為 0.09,亮度則是 400.74 尼特。
sRGB」模式測得 96.6% sRGB、68.0% Adobe RGB 和 70.2% DCI-P3 的色域覆蓋範圍,Delta E*76 值為 0.12,亮度則是 455.3 尼特。

視訊鏡頭(關)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視訊鏡頭(開)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螢幕上緣的視訊鏡頭模組以六角型呈現,在 IR FHD 視訊鏡頭右側還設有實體隱私遮罩,往左撥動即可關閉視訊鏡頭,遊戲中也能隨時維護隱私安全性,那都用上 IR 紅外線鏡頭了,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自然也具備 Windows Hello 臉部辨識登入功能。

鍵盤部(星空藍)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鍵盤部(純淨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觸控板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指紋辨識器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採用包含獨立數字鍵的巧克力鍵盤,其中 ESC (Fn 鍵鎖定)、F1 (揚聲器靜音)、F5 (麥克風靜音)、Num Lock 與電源鍵右上角均設有 LED 狀態指示,而上下左右方向鍵,搭配 Fn 鍵則能組合為熱鍵,分別對應使用模式切換、螢幕準星、關閉觸控板、播放/暫停,或許是為顧及商務(或生產力)血統,玩家常用的 WASD 鍵就沒有作特別的造型(例如半透明鍵帽或換色之類),JB 還是有點不習慣,畢竟還是把它當電競在測試 至於按鍵敲擊感受益於偏長的鍵程,則擁有不錯的彈性與觸覺回饋,同時又不會太吵,打起字來準確度頗高。

鍵盤部下緣設有加大的觸控板,其尺寸為 131 x 83mm,置中的設計讓玩家不會在遊戲過程中誤觸,JB 實際使用起來是覺得按壓下陷稍多、發出的聲音也偏大,觸控板右側還可見方形的指紋辨識器,為安全性帶來另一道保障,此外,鍵盤部左右下角也都配置了向上揚聲器開孔,能進一步提升音效的沉浸感。Dynaudio 的六揚聲器環繞音響系統具備 2 個喇叭、4 個低音喇叭,能呈現更明顯的重低音與清晰的中高音域,進而帶來高層次感表現,它亦支援 Hi-Res Audio,並可透過《Nahimic》應用程式來進行音效的細部設定。

鍵盤背光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SteelSeries GG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Per Key RGB 設定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具備 SteelSeries 的單鍵全彩背光 (Per Key RGB) 電競鍵盤,在內建應用程式《SteelSeries GG》裡頭可以為個別按鍵設定背光色彩或更換燈效模式,預設的模式 Default 為每個按鍵都發出不同顏色,其他還有 Aqua、Aurora、Chakra、Drain、Free Way、Gold Splash、Plain 與 Rainbow Split 等可以玩,而 Fn+F8 熱鍵組合一樣可以切換背光燈效模式。個人認為,RGB 背光跟星空藍的 A13VG 比較搭,在另一款純淨白上就是有種說不出來的微妙感啊

筆電底蓋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拆機示意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底蓋設計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翻到筆電底部,面積將近一半的散熱孔隨之映入眼簾,可以輕易地看到內部的雙風扇運作,卸下 7 顆螺絲(包含中央的 Factory Seal),並搭配工具撬開就能拆下底蓋,JB 可以說這台是今年目前為止最難拆的一台筆電,主要撬開的動作一個不小心就可能刮傷 C 件 建議各位如果要更換內部組件,沒把握的話還是交給原廠的維修人員來處理會比較好喔!而拆下底蓋後可看到主板四周是沒有內壁保護的,重新裝回底蓋需先對準各連接埠位置才能一次卡好...

筆電內部組件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記憶體與 SSD 插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無線網卡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鋰電池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散熱結構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由於實在太難拆,JB 就先以 A13VG 來作示意(但我想兩台應該是差不多的配置就是),內部組件上緣為雙風扇、五根散熱導管組成的 Cooler Boost 5 散熱系統,這個全新的動態散熱模組,散熱導管同時通過 CPU 與 GPU,能夠提供長時間的穩定性能,而內部組件中央的方形則是兩個 SO-DIMM 記憶體插槽的所在,其下緣則是 M.2 PCIe Gen4 SSD 硬碟插槽兩個,以 2TB 規格的 A13VG 來說也只用上一條而已,算是有很不錯的擴充性,無線網卡則為 Intel AX211NGW,即 Wi-Fi 6E AX1675 規格,該機亦具備藍牙 5.3 的無線連接。

變壓器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變壓器與充電線重量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重量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重量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隨附 240W 的薄型變壓器,為 Chicony (群光)製品,連同充電線放上電子秤量測得出 730g 的重量,A13VG 本體經量測為 2.005Kg,A13VF 則是重一點的 2.010Kg,不過以小惡魔筆電板今年測試的 16 吋電競筆電來說,還算是最輕的一款 不過若要將筆電與充電配件都帶出門,重量總和則是 2.74Kg 左右,仍舊有點負擔就是了...

使用情境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GPU 超頻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風扇設定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進階風扇設定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智慧降噪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硬體監控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一般設定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功能集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筆電內建的中控應用程式《MSI Center》在 A13VG、A13VF 兩機上沒有差別,我就隨便挑一台來示意了,其功能可分為硬體監控、功能和支援三大類,「功能」中的「使用情境」最為重要,提供有智慧自動、極致效能、平衡、安靜、超級省電共 5 種模式,極致效能可選擇散熱加速,在 GPU 調整核心頻率與 VRAM 頻率、或在進階裡自訂風扇轉速,在使用情境 UI 下方的「顯卡模式切換」則能即時在獨立顯卡模式、MSHybrid 模式和內顯模式之間變換,一旦確認切換就會立刻重新開機。「一般設定」則可啟閉尾端燈效、螢幕節能模式等。

另外在「硬體監控」介面可查看 CPU、GPU 的使用率及溫度、磁碟與記憶體的狀態、兩顆風扇的轉速等數據,至於「支援」就是硬體掃描、韌體更新那類的內容。《MSI Center》右上角的方形圖示則是「功能集」,可以下載更多功能像是 True Color、Mystic Light 燈效等,如此一來就不必在其它應用程式中開啟了 功能介紹到這邊,以下也整理了 A13VG、A13VF 兩機的規格比較供各位對照~

規格表: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處理器效能測試:

處理器資訊 (A13VG)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處理器效能 (A13VG)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處理器資訊 (A13VF)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處理器效能 (A13VF)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由於這次 Stealth 16 Studio A13V 有兩款,A13VG 與 A13VF 分別搭載 Intel 第 13 代的Core i9-13900H、Core i7-13700H 處理器,這邊就分開介紹。Core i9-13900H 為 14 核心 (6P+8E) 20 線程架構,搭配 24MB L3 快取記憶體,Turbo 時脈為 5.40GHz、效率核心時脈為 4.10GHz;另一款的 Core i7-13700H 的核心線程架構、L3 快取記憶體維持不變,Turbo 時脈為 5.00GHz,效率核心時脈則是低一點的 3.70GHz。


A13VG (Core i9-13900H) A13VF (Core i7-13700H)
CPU-Z 單執行緒 822.6 780.2
CPU-Z 多執行緒 9103.8 8460.9
CINEBENCH R20 多執行緒 7723 7202
CINEBENCH R23 多執行緒 18453 17526
X264 FHD 影音轉檔效能 91.9 90
V-Ray 渲染效能 13605 12768
Blender CPU 渲染效能 277.54 253.34
A13VG、A13VF 兩機的處理器效能還請各位參考上表,這邊就不放截圖了。可以發現 Core i9-13900H 在單核心最高有 7.23%、多核心 7.6% 的效能優勢,而在 3D 創意軟體 Blender或 V-Ray 渲染插件的效能測試上,(i9 對比 i7) 效能優勢最高則來到 9.55%。

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效能測試:

A13VG 記憶體效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記憶體效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記憶體方面兩機都採用 DDR5-5200 規格,並可藉雙插槽來擴充,最高可達 64GB,差別在於 A13VG 內建 2 條 16GB、而 A13VF 則是 2 條 8GB,以下我都是以 AIDA64 軟體進行主要記憶體、L3 快取記憶體的測試,三項數值的單位依序為讀取、寫入、拷貝,而延遲時序的單位則是 ns。


A13VG (32GB DDR5) A13VF (16GB DDR5)
主要記憶體 (MB/s) 68590 / 65785 / 63910 61609 / 55821 / 55484
主要記憶體延遲時序 (ns) 97.0 103.6
L3 快取記憶體 (GB/s) 518.48 / 321.91 / 461.93 432.80 / 242.44 / 339.66
L3 快取記憶體延遲時序 (ns) 22.7 25.2

硬碟讀寫效能測試:

A13VG 硬碟讀寫效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儲存硬碟效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硬碟讀寫效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儲存硬碟效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儲存硬碟方面,A13VG 和 A13VF 均內建一條美光 (Micron) 製造的 M.2 NVMe PCIe 4.0 SSD 固態硬碟,前者容量為 2TB、後者則是 1TB。這邊我一樣跑各位熟悉的《CryatalDiskMark》、《TxBench》、《AS SSD Benchmark》等測試軟體,以及《3DMark》的 Storage Benchmark 儲存硬碟基準測試項目,後者主要模擬 PC 遊戲的安裝、移動、載入、儲存與錄製等。


A13VG (2TB SSD) A13VF (1TB SSD)
CrystalDiskMark 讀取/寫入 (MB/s) 6464.50 / 5079.54 6477.48 / 4745.40
TxBench 讀取/寫入 (MB/s) 6325.512 / 4848.832 6470.944 / 4051.553
AS SSD Benchmark 讀取/寫入 (MB/s) 5177.80 / 4628.94 5105.25 / 4479.95
AS SSD Benchmark 效能分數 7930 7330
3DMark 儲存硬碟效能 2698 2514
3DMark 儲存硬碟平均花費時間 (μs) 67 72
3DMark 儲存硬碟頻寬 (MB/s) 465.39 434.20

圖形效能測試:

A13VG 顯示卡資訊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顯示卡資訊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而在 GPU 規格方面,A13VG 與 A13VF 分別採用 NVIDIA GeForce RTX 4070、RTX 4060 筆電顯示卡,均搭配 8GB GDDR6 VRAM 以及 Intel Iris Xe Graphics 內顯,個別顯卡的 CUDA 核心、Tensor 核心與光追核心有興趣可上 NVIDIA 官網查看啦!RTX 40 系列顯示卡採用最新一代 Ada Lovelace GPU 架構與 Max-Q 技術,並支援 DLSS 3 (深度學習超級採樣),後者可在支援的遊戲上帶來全新功能「DLSS 畫格生成」,其藉助 GPU 中的光流加速器和 AI 進行高品質的畫格生成並對低解析度影像進行取樣、進而重建原生畫質影像,最終使得幀率表現有感提升!當然,兩機也都具備 MUX Switch「獨顯直連」功能,幫助效能全面釋放


A13VG (RTX 4070) A13VF (RTX 4060)
3DMark Fire Strike 25135 23934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13288 11847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6699 6082
3DMark Time Spy 12196 10476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5648 4958
3DMark Port Royal 7174 5796
3DMark Speed Way 2867 2527
我將兩台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電競筆電接上電源,在《MSI Center》啟用「獨立顯卡」GPU 模式(即獨顯直連)、「極致效能」模式與散熱加速功能來進行一系列圖形效能測試,結果請各位參考上方表格。在看 DirectX 11 圖形效能的 Fire Strike 三模式中,搭載 RTX 4070 的 A13VG 在 Fire Strike Extreme (解析度設定為 2K) 項目中領先最多,達 12.16%,而看 DirectX 12 圖形效能的 Time Spy 部分,A13VG 在 2K 解析度勝出 A13VF 約 16.42%,測試光線追蹤效能的 Port Royal,高規版則有 23.77% 的領先幅度。
A13VG NVIDIA DLSS 效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NVIDIA DLSS feature 效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在 RTX 40 系列至為關鍵的 DLSS 深度學習超高取樣功能,我也透過 3DMark 軟體跑個測試,A13VG 在未啟用前平均幀率為 1.32fps,而 DLSS 啟用後則會拉高到 37.6fps;作為對比,A13VF 的測試結果則是 1.31fps 與 52.24fps,提升幅度比前者還要高 但這點也在下面實機效能測試中獲得了佐證。

A13VG Unigine Superposition 效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Unigine Superposition 效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Unigine Benchmark 系列這次我就挑 Superposition 項目來測試,A13VG 在原生解析度與 4K Optimized 著色器、High 圖形材質下,跑出了 7835 分的效能表現,平均幀率為 58.6fps,此時 GPU 的使用率為 100%,最大溫度為 72 度;A13VF 方面,以其原生的 2560 x 1600 解析度、Extreme 著色氣和 High 圖形材質來跑分,在 100% GPU 使用率下最終獲得 3417 分的效能表現,25.56fps 的平均幀率,最大溫度則是 72 度。

A13VG Octanebench 效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Keyshot 效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Octanebench 效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Keyshot 效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既然都以 Studio 為名了,這邊也拿幾個針對創作的基準效能測試軟體來驗證一下,首先是基於 GPU 的 3D 算圖引擎《Octanebench》,開啟 RTX 功能以 4 種不同的 3D 場景進行渲染(分別跑直接照明 direct lighting、光線追蹤 path tracing、信息通道 info channels 等測試),A13VG 獲得了 387.21 分,而 A13VF 則是 349.85 分;再來看到同樣是 3D 渲染軟體的《Keyshot》,A13VG、A13VF 分別取得了 63.06、55.64 (此為測試基準之倍數)的表現。JB 另外也使用《Blender》、《V-Ray》等 3D 渲染軟體,以及 Procyon 的影音剪輯效能測試項目來為兩台筆電進行測試,其結果我一併整理在下表。


A13VG (RTX 4070) A13VF (RTX 4060)
Blender GPU 渲染效能 3846.49 3578.54
V-Ray GPU CUDA 1182 1167
V-Ray GPU RTX 1648 1721
Octanebench RTX 效能 387.21 349.85
Keyshot Benchmark (GPU) 63.06 55.64
Procyon 影音剪輯效能 6375 5711
A13VG《FFXV》效能 (4K)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FFXV》效能 (2K)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FFXV》效能 (2K)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再來看到模擬遊戲圖形的效能測試軟體《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我以 High 圖形效能為兩台筆電進行跑分,A13VG 在 4K 跑出 4652 分「相當高」的評級,降解析度到 2K 則取得 8321 分的「高」評級;而解析度最高 2560 x 1600 的 A13VF,在相近的 2K 環境下測試則取得 7231 分「高」的效能評級

實機遊戲效能測試: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進入到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實機遊戲效能測試的環節,JB 將以遊戲內最高的圖形品質分別測試 A13VG、A13VF 兩台筆電,為方便閱讀(?),圖片說明處的 3840 x 2400 容我註記為 UHD+、2560 x 1600 則是 QHD+。是說,高規的 A13VG 因為要以 8GB VRAM 來跑 UHD+ 遊戲畫面,在部分遊戲大作上會顯得有些吃力,我會將解析度降到 QHD+ 再測試、方便各位跟 A13VF 作比較!至於已成定番的 DLSS 畫格生成功能同樣也會作展示。

古墓奇兵:暗影
A13VG 效能 (UHD+)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效能 (QHD+)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效能 (QHD+)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首先看到的是許久沒有推出系列新作的《古墓奇兵:暗影》,我將垂直同步關閉、並啟用「最高」圖形品質為 A13VG 測試,其在 3840 x 2400 解析度下平均幀率為 46fps,降解析度到 2560 x 1600 則翻倍到賞心悅目的 93fps ;而最高解析度為 2560 x 1600 的 A13VF 這邊,經測試則是獲得 83fps 的平均幀率表現。

極地戰嚎6
A13VG 效能 (UHD+/高)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效能 (QHD+)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效能 (QHD+)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接下來看到 Ubisoft 動作角色扮演遊戲《極地戰壕6》,我為原生解析度 3840 x 2400 的 A13VG 選擇「極高」圖形品質,此時 VRAM 就爆掉了(8.22/7.78GB),此時硬跑僅得出 3fps 的超悲劇效能,換成次一階的「高」圖形品質後 VRAM 就沒有過載,平均幀率測得 51fps,只能說 UHD+ 要順跑這款大作還是有點難的 如果降解析度到 2560 x 1600 就可以使用「極高」圖形品質,最終則交出 79fps 的效能表現;而另外一台最高解析度 2560 x 1600 的 A13VF,沿用上個圖形設定則是跑出 71fps 的成績。

虹彩六號:圍攻行動
A13VG 效能 (UHD+)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效能 (QHD+)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效能 (QHD+)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FPS 電競玩家必定玩過的《虹彩六號:圍攻行動》,我一樣將圖形品質設為「超高」並關閉垂直同步,A13VG 在 3840 x 2400 解析度下跑出了 148fps 的平均幀率,同時可以發現其 GPU 負載為 97%、VRAM 負載為 60%,倘若將解析度降至 2560 x 1600 則效能將提升至 276fps;另一台 A13VF 經測試,在 2560 x 1600 解析度則也能取得 250fps 的幀率表現。

電馭叛客2077
A13VG 效能 (UHD+)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效能 (UHD+ / DLSS FG)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效能 (QHD+)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效能 (QHD+ / DLSS FG)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效能 (QHD+)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效能 (QHD+ / DLSS FG)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換到公認最吃效能的 CDPR 角色扮演大作《電馭叛客2077》,我將圖形品質設為「光線追蹤:最高」進行測試,在高規 A13VG 的原生 3840 x 2400 解析度下,平均幀率只有 29.37fps,屬於玩起來會卡頓的程度,此時開啟 DLSS 畫格生成功能僅可提升到 35.84fps,幫助其實不大;再來降解析度至 2560 x 1600 重新測試,則取得 44.5fps 的幀率表現,開啟 DLSS 畫格生成後則飆到 66.82fps,畫面動作明顯順暢不少。最高解析度 2560 x 1600 的 A13VF 這邊,DLSS 畫格生成關閉、開啟分別交出 39.49fps57.08fps 的表現,若要順跑可能得將圖形品質再調低一點即可。

漫威蜘蛛人 Remastered
DLSS 畫格生成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光線追蹤開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光線追蹤關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最近甫公開實機遊玩預告的 PS5 當家動作遊戲《漫威蜘蛛人2》,再次引起玩家熱議,自《漫威蜘蛛人 Remastered》這部 PC 移植版我們當然也要測一下,使用的是「非常高」圖形品質並開啟光線追蹤為兩款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筆電進行測試,由於本作沒有內建基準效能測試,因此無法截圖,我則是使用 FrameView 測試軟體紀錄遊玩「費斯克犯罪據點戰鬥」3 分鐘的平均幀率,光線追蹤啟閉的差異十分明顯,JB 甚至覺得是目前我測試的遊戲中,圖形設定最為複雜的一款。

首先,A13VG 在 3840 x 2400 解析度下測出 50.32fps,在開啟 DLSS 畫格生成後則提升至 79.223fps,而以大於 4K 解析度來遊玩,無論是蜘蛛人在大樓間擺盪、或是高速戰鬥都沒有出現掉幀或卡頓的情形 將解析度降為 2560 x 1600 再測一次,DLSS 畫格生成關閉、開啟分別為 68.172fps 和 73.476fps。至於最高解析度就是 2560 x 1600 的 A13VF,平均幀率取得了 61.688fps,開啟 DLSS 畫格生成後也有 74.827fps 的表現。

Returnal
內建基準效能測試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影像設定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圖形設定(一)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圖形設定(二)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效能 (QHD)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效能 (QHD / DLSS FG)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效能 (QHD)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效能 (QHD / DLSS FG)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再來看到我新入手、今年二月才登陸 PC 的 PS5 移植作《Returnal》,這款效能吃重的第三人稱射擊遊戲以異星為背景,玩家將扮演太空人主角與外星生物交戰...本作除了圖形設定選項豐富,內建基準效能測試更詳列了 7 種不同的情境,不過由於 16:10 解析度最高僅對應 1920 x 1200,這邊就以 16:9 最高的 2560 x 1440 (QHD) 解析度來測試,搭配的畫質為最高的「極佳」預設品質,A13VG 獲得了 50fps 的平均幀率,在開啟 DLSS 畫格生成、NVIDIA Reflex (Boost) 之後則上升到流暢的門檻 63fps;換到 A13VF 在進行一般測試,其所得出的結果為 43fps,開啟 DLSS 畫格生成後則略升至 55fps


極限競速:地平線5
A13VG 效能 (UHD+ / 極端)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效能 (UHD+ / 超高)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效能 (UHD+ / 超高+DLSS)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效能 (QHD+)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效能 (QHD+ / DLSS FG)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效能 (QHD+)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效能 (QHD+ / DLSS FG)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有索尼的第一方大作,自然也不能漏了對手微軟,最後看到 Xbox 本家開放世界賽車遊戲《極限競速:地平線5》,A13VG 在原生解析度 3840 x 2400 下,最高圖形品質選項「極端」跑一下就會跳出「顯示卡記憶體 (VRAM) 不足」的字樣,其在啟閉 DLSS 畫格生成也幾無差別,幀率經我多次測試取最高為 50fps,實際玩起來則是略為卡頓,JB 先把圖形品質降一階到「超高」排除 VRAM 過載的可能,此時幀率得出 68fps,啟用 DLSS 畫格生成更有 77fps 的流暢程度,為方便比較也跑了一次 2560 x 1600 極端圖形品質,該機在 DLSS 畫格 生成功能啟閉之下分別得出 77fps 與 83fps。

另一款 A13VF 同樣以「極端」圖形品質進行測試,則得出 69fps 的平均幀率,DLSS 畫格生成加持過後來到 74fps,提升幅度並不大。整體看下來,Stealth 16 Studio A13V 雖然給出 3840 x 2400 這個 UHD+ 面板的規格,但 RTX 4070 顯示卡那 8GB VRAM 的不足還是破壞了部分 3A 遊戲體驗,而在搭載 RTX 4080、4090 的旗艦機皇上面就沒這個煩惱了(畢竟 VRAM 直接給你 12GB 或 16GB...),所以要在該系列遊玩部分大作,就得降圖形品質或解析度來換取流暢的效能表現了,這也是中高階薄型電競機需「妥協」的地方

散熱效能測試:

A13VG 待機時硬體溫度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待機時機身溫度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待機時硬體溫度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待機時機身溫度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散熱與系統穩定度方面,我一樣使用 CINEBENCH R20 和 FurMark 兩款燒機軟體來進行測試,在筆電待機時透過 HWMonitor 監控軟體可發現,A13VGCPU 溫度最高為 62 度,而 GPU 溫度則是 39 度,此時透過 Flir 溫度測量儀器實際量測機身溫度,待機的狀態下的平均溫度為 31.3 度,當下最熱的地方出現在尾端的散熱孔處,達 45.8 度,玩家常用的 WASD 鍵則是 34.5 度;至於 A13VF 待機時的 CPU 溫度最高為 59 度,而 GPU 溫度則是 40 度,Flir 的熱圖顯示機身溫度在待機的狀態下,平均為 28.7 度,當下最熱的地方出現在尾端的散熱孔處,達 41.2 度,玩家常用的 WASD 鍵則是 29.3 度。

A13VG 測試時硬體溫度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測試時機身溫度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風扇運轉噪音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測試時硬體溫度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測試時機身溫度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在 FurMark 與 CINEBENCH R20 兩軟體同時運轉 30 分鐘之下,A13VGCPU 溫度最高來到 96 度GPU 溫度則是 69 度,CINEBENCH R20 經過五輪 CPU 測試後效能分數為 4,116 分,較正常測試時有約 46.7% 的降幅,而從 Flir 熱感應相機的熱圖可以發現到,平均溫度為 35.4 度,最高溫處為鍵盤部上緣的散熱孔,達 54.2 度,WASD 鍵則是 36.5 度。在以「極致效能」模式全力運轉的同時,我透過分貝計所測得的散熱噪音值為 52.4dB,風扇運轉聲稍大。

在同樣手法測試下,A13VFCPU 溫度最高來到溫度牆的 100 度GPU 溫度則是 78 度,CINEBENCH R20 經過五輪 CPU 測試後效能分數為 3,228 分,降幅超過 50% 以上,根據熱圖所示,機身表面平均溫度為 36.4 度,最高溫處為鍵盤部上緣的散熱孔,達 57.7 度,WASD 鍵則是 38.5 度,顯然比高規款還要熱個 1~2 度。

筆電綜合效能與續航力測試:

A13VG 筆電綜合效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筆電綜合效能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筆電綜合效能方面,我依舊使用 PCMark 10 基準測試軟體模擬一般筆電日常工作的 Modern Office 測試模式(例如瀏覽網頁、視訊會議、應用程式開啟、文書處理、圖片及影像簡單編修等作業)來跑分,A13VGA13VF 分別獲得 7,512 分及 7,834 分,都勝過 95% 的受測裝置,無論是進行文書處理、生產力作業,或是影像處理與 3D 渲染都是能夠應付的!

A13VG 電池容量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續航表現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G 充電時間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電池容量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續航表現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A13VF 充電時間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最後一項測試項目是電池續航力,兩款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電競筆電「號稱」都內建 99.9 Wh 的 4 芯鋰電池,實際在 BatteryInfoView 應用程式查看則是 95Wh,而續航時間的測定方式,我都是使用「MSHybrid」GPU 模式搭配「安靜」模式,同時將螢幕亮度調為 40%,並把鍵盤與機尾燈光、藍牙傳輸與定位功能都關閉,僅保留 Wi-Fi 連線,來執行 PCMark 10 的 Modern Office 電池續航力測試。

A13VG 自 98% 起始電量至筆電自動關閉的 2% 電量,中間經過 5 小時 17 分鐘A13VF 由 97% 起始電量至自動關閉的 3% 則是經過 4 小時 40 分鐘,續航力是高規款更勝一籌
透過隨附的 240W 薄型變壓器充電,從 5% 充至 100% 全滿電量需要 2 小時 21 分鐘左右,可能考量到薄型的定位而在充電效率上做出妥協,速度感覺是蠻慢的...

▌體驗心得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總結一下 JB 的體驗心得,MSI 全新的「Stealth Studio」系列從名字便能感受到它的「斜槓」、電競與創作定位融合的特性,但畢竟屬於 Stealth 薄型電競的範疇,我仍舊會把它當作電競筆電看待就是啦...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的造型相比去年 Stealth GS66、GS77 的簡約風,則是多了分個性,這要歸功於尾端的白色背光燈效,而機身厚度也壓在 19mm 之內,甚至比布萊恩今年稍早測試的 Stealth 15 A13V 薄上 1mm 同時它在筆電正面也有作出差異化,除 100% DCI-P3 廣色域面板外,16:10 長寬比也進一步放大了筆電的沉浸感。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還擁有不俗的擴充性(記憶體與硬碟各有雙插槽)與安全性,後者擁有臉部與指紋「雙重」Windows Hello 生物辨識登入選項,是同級電競筆電中少有的特性,再者,Dynaudio 六揚聲器音響系統就直觀聽感來說,也有一定的升級幅度。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效能方面,A13VG 雖然具備 UHD+ (3840 x 2400) 最高解析度,但部分 3A 遊戲在最高畫質下即便開了 DLSS 畫格生成,效能還是不到流暢的 60fps,主要的原因推測是 RTX 4070 筆電顯示卡搭配的 8GB GDDR6 VRAM 不太足夠,若要玩得順就得降圖形品質或解析度,因此,以 QHD+ (2560 x 1600,同時也是 A13VF 的原生解析度)遊玩基本就能解決啦!

這邊也照慣例分享缺點,首先是上段提到 A13VG 原生解析度存在「順跑 3A 遊戲」的瓶頸;再來則是燒機測試(對應高負載情形)時效能降幅較大,但就我拿它來玩遊戲或修圖,是沒有特別感覺到什麼就是;第三點則是偏慢的充電速度。總的來說,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在纖薄的機身內塞進第 13 代 Intel Core H45 處理器與 NVIDIA RTX 40 系列顯示卡,賦予它難憑外觀看出的高效能,再加上多重隱私安全機制,無疑是款為多變生活型態而生、瞄準「電競 / 創作者 / 商務」等斜槓族群的高效能薄型筆電

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體驗|薄度與效能兼備,為多變型態而生!
最後照例跟各位分享售價資訊,高規的 A13VG 在電商上售價為 82,900 元,而 A13VF 則是 61,900 元,純以 CPU、GPU 硬體等級來看的話好像不算便宜,不過考量到它的高色域面板、單鍵 RGB 全彩背光鍵盤、較大的 SSD 規格等用料優勢,再加上最薄 16 吋電競筆電的特性,賣這樣也算是合理啦,如果銀彈充足的話,MSI Stealth 16 Studio A13V 系列絕對值得列入敗家清單之中~


MD:糖糖

最近是該來選一台筆電了
Wind_Halbert
超過4萬的都只能看看了。
藍色不錯  但  我還是會買員購機 便宜啊
六到八萬的筆電,感覺不錯,不過我還是喜歡看MD
好像不錯,應該會買一台試試看
白色款式帶上多色鍵盤的點綴,有點吸睛&讓人心動。
Sie sind so gut wie Sie sich einschätzen.
這個規格有這個重量感覺不錯
http://kheresy.wordpress.com/
筆電本身看起來不錯,RTX 4070 Laptop 規格是真沒誠意的一張卡,不是很值得那個價差。
糖糖好正呀

如果你有看到,,多多下水拍一些衝浪影片喔

樓主拍得好,,感謝
這報價也太殺了吧, 這藍色好看吔~~
+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