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GIGABYTE 在今年除推出 AORUS 與 AERO 系列電競與創作者系列筆電外,也針對不同消費族群推出 Gaming G 系列電競筆電,全新的 GIGABYTE G5 共規劃 KE、ME 與 GE 三種不同硬體規格配置機型,均搭載第 12 代 Intel Core i5 處理器、15.6 吋 Full HD 144Hz 顯示螢幕、DDR4 -3200MHz 記憶體、512GB PCIe Gen4 SSD 儲存裝置,規格上主要的差異則在獨立顯卡,分別為 RTX 3060、RTX 3050 Ti 及 RTX 3050,從官方開出的硬體規格來看,不難發現 GIGABYTE G5 是被定位在入門級的電競筆電機種。至於布萊恩這次要為各位分享的則是系列筆電中最高階的 G5 KE 機型。

筆電本體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機甲圖騰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GIGABYTE G5 採用傳統箱型結構設計,螢幕上蓋為霧面拋光質感塗層,右側具備鏡面 GIGABYTE 品牌 Logo 設計,左下角則可看到特別的機甲圖騰,上方印有 Gaming Series 的字樣,如果各位還有印象的話,在我之前測試過的 ROG Strix SCAR 17 SE 的筆電上蓋也是採用相同的風格設計,不過 ROG 使用了炫麗的隱形墨水配置。

筆電前端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筆電尾端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筆電前端具備便於開啟螢幕上蓋的凸起裝置,使用者可用單指就開啟上蓋,筆電尾端則可以看到一組 USB 3.2 Gen2 Type-C 連接埠、1 個 HDMI 2.1 輸出 (with HDCP)、1 個 Mini DP 1.4,以及電源輸入插孔等 I/O 配置,此外,在筆電尾端左右兩側的散熱孔則可以看到金屬散熱鰭片配置。

右側 I/O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左側 I/O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筆電左右兩側同樣也有具備金屬散熱鰭片的散熱孔,另外也搭載 1 個 USB 2.0 Type-A、1 個 USB 3.2 Gen1 Type-A、SD 記憶卡讀卡機、1 個 USB 3.2 Gen2 Type-C、3.5mm 複合音源插孔、麥克風音源輸入插孔,以及 RJ-45 有線網路插孔等 I/O 配置。

筆電底蓋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內部硬體配置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雙記憶體插槽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無線晶片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雙 PCIe 插槽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充電式鋰電池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筆電底蓋則有大面積的散熱進風孔,打開底蓋後則可以看到內部硬體配置,GIGABYTE G5 提供使用者兩個 SO-DIMM 記憶體插槽,可升級至最高 64GB 記憶體容量,除 PCIe Gen4 插槽外,還另外提供一個 PCIe Gen3 插槽,供使用者擴充儲存容量使用。內建的充電式鋰電池則為 3410mAh 容量配置,無線晶片則為 Intel AX201NGW 型號,提供使用者 WiFi 6 與藍牙 5.2 無線傳輸技術,玩家們相當在意的散熱系統部分,GIGABYTE G5 則是採用獨家 WINDFORCE 散熱技術,具備 2 個 59 扇葉散熱風扇、5 根散熱導管與 4 組散熱孔所組成,實際的散熱效能各位可以拉至下方查閱。

顯示螢幕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螢幕解析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HD 視訊鏡頭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GIGABYTE G5 內建 15.6 吋 IPS 等級顯示螢幕,螢幕解析度為 1920 X 1080,並具備 144Hz 螢幕更新率電競級規格,顯示螢幕為三面窄邊框設計,正中央上方則備有 HD 視訊鏡頭與雙內建麥克風的硬體配置。

筆電 C 件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全區鍵盤背光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觸控板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電源按鍵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這款筆電則搭載獨立數字按鍵的標準全尺寸鍵盤,並搭配 15 色全區鍵盤背光,這以目前市售的電競筆電來說算是相當基礎的設計,不過在 15.6 吋筆電中加入獨立數字按鍵倒是滿讓人開心。鍵盤右上方則有電源啓閉按鍵,並備有電源指示燈,不過由於是入門級的筆電機種,因此並未整合指紋辨識裝置,鍵盤下方的觸控板則印有機械裝甲紋路,與螢幕上蓋的機甲圖騰正好有裡外呼應的感覺,觸控板當然支援手勢操作與多點觸控功能。

變壓器規格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變壓器重量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筆電重量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GIGABYTE G5 的筆電厚度為 2.39cm,經實測後的含充電式鋰電池的重量為 2.13Kg,整體來說並不算是輕薄的設計,但受益於窄邊框設計,讓這款 14 吋寬的筆電能夠嵌入 15.6 吋的顯示螢幕,至於筆電專用的變壓器則為 180W 配置,變壓器的體積與尺寸其實不會太大,或許是 180W 的變壓器配置,也讓包含電源線的重量僅有 570g。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GIGABYTE G5 KE 重點規格:

作業系統:Windows 11 Home
處理器:第 12 代 Intel Core i5-12500H (2.5GHz~4.5GHz)
顯示卡:Intel Iris Xe Graphics/NVIDIA GeForce RTX 3060 獨立顯示晶片 GDDR6 6GB(Boost Clock 1425MHz / 最高顯示卡電源 115 W)
記憶體:8GB DDR4 3200MHz(雙通道/最大 64GB)
儲存裝置:512GB PCIe 4.0 NVMe M.2 SSD(雙插槽 PCIe Gen3x4 + PCIe Gen4x4)
顯示螢幕:15.6 吋 Full HD 顯示螢幕(144Hz 更新率 / MUX Switch 顯卡切換技術)
I/O 埠:
1 x USB 2.0 (Type A)
1 x USB 3.2 Gen 1 (Type A)
1 x USB 3.2 Gen 2 (Type C)
1 x Thunderbolt 4 (Type C)
1 x Mini DP 1.4
1 x HDMI 2.1輸出孔 (with HDCP)
1x 耳機/麥克風複合式插孔
1x 麥克風插孔
1x RJ-45 (網路插孔)
1x 電源輸入
1x SD 讀卡機
網路連線:有線網路 1GB/Intel Wi-Fi 6/Bluetooth V5.2
機身尺寸:360( W )x 238( D )x 23.9( H )mm
機身重量:1.99Kg
建議售價:33,900 元

Control Center 3.0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效能模式選擇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FLEXIKEY 設定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鍵盤燈光設計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散熱風散設定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DTSX 內容模式設定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圖形 EQ 設定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雖然身為入門級的電競筆電,但 GIGABYTE 也是提供 Control Center 3.0 應用程式,讓使用者可以進行效能模式、LED 鍵盤背光、鍵盤巨集與散熱風扇模式,另外還有 DTS:X 音效應用程式,可調整筆電的聲音模式,而接下來的實機效能測試,我均是在『高效能模式』與『散熱風扇最大化』的環境下進行,提供給各位做個參考。

處理器效能測試:

處理器資訊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處理器效能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GIGABYTE G5 搭載第 12 代 Intel Core i5-125000H,為 12 核心 16 線程的架構,搭配 18MB 的 L3 快取記憶體,最大功率為 45W。在 CPU-Z 軟體的單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為 708.2 分,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則是 6086.0 分,在 CINEBENCH R20 的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 4,799 分,在 CINEBENCH R23 的多執行緒效能測試結果 12,109 分,而在 X264 FHD Benchmark 的影音轉檔效能測試中,則是取得了 68.8fps 的表現。

Blender CPU 渲染效能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Blender CPU 採樣率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Blender GPU 渲染效能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Blender GPU 採樣率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這邊我也針對創作者使用情境進行 3D 圖形渲染效能測試,在 3D 動畫軟體 Blender 測試軟體中,可以看到 CPU 與 GPU 在模擬三個 3D 場景渲染中,所測得的 CPU 渲染效能為 177.82 分,等級排行為受測裝置的前 71%。而在使用 GPU 進行場景渲染下,所測得的 GPU 渲染效能為 2658.43 分,等級排名位於受測裝置的前 19%。

V-Ray 效能測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V-Ray GPU CUDA(GPU)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V-Ray GPU CUDA(CPU+GPU)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V-Ray GPU RTX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接著在 V-Ray Benchmark 的 CPU 渲染效能測試項目獲得 8,560 分 (vsamples 取樣數),接著是在 GPU CUDA 中的獨顯與獨顯+處理器分別測得 899 分與 1,025 分,最後則是 GPU RTX 項目則測得 1,186 分的效能分數。

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效能測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GIGABYTE G5 則內建 8GB DDR4-3200MHz 記憶體,採用雙通道架構,最大可支援到 64GB 的記憶體容量。在 AIDA64 的記憶體與快取記憶體測試中,主要記憶體的效能測試結果為 25173 / 23345 / 23550 MB/s (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為 91.1ns,至於 L3 快取記憶體的效能表現為 614.02 / 225.25 / 368.69 GB/s (讀取/寫入/拷貝),延遲時序則是 18.4ns

硬碟讀寫效能測試:

硬碟效能測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本次測試的 GIGABYTE G5 則搭載 512GB M.2 NVMe PCIe 4.0x4 SSD 固態硬碟,並提供另一個 PCIe 3.0x4 的硬碟插槽供使用者進行儲存容量的擴充,在 CrystalDiskMark 的循序讀寫效能表現為 4727.02 / 2269.27 MB/s,在 AS SSD Benchmark 的硬碟讀寫速度為 3576.12 / 2074.60 MB/s,效能分數則是 5,478 分,而在 TxBench Benchmark 測試軟體中,這顆硬碟的讀寫速度則為 4684.243 / 2304.284 MB/s,最後看到 3DMark Storage Benchmark 的效能測試,則獲得了 2,092 分的成績,平均花費時間為 82μs,頻寬則是 342.5 MB/s

圖形效能測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GIGABYTE G5 則是搭載 NVIDIA GeForce RTX 3060 顯示卡搭配 6GB GDDR6 VRAM,其 Boost Clock 為 1425MHz 而最高顯示卡電源則為 115W,採用 Ampere 架構與第 3 代 Max-Q 技術,支援 VR Support、CPU Optimizer、Rapid Core Scaling、Optimal Playable Settings、Dynamic Boost 2.0、Advanced Optimus 技術 (支援 Static Mux),此外,還可以看到 Intel UHD Graphics 內顯晶片的配置。

3DMark Fire Strike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3DMark Fire Strike Extreme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3DMark Fire Strike Ultra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3DMark Time Spy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3DMark Port Royal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3DMark Fire Strike 的三個測試項目中分別獲得了 19,582 / 10,130 / 5,343 分,在全體受測裝置的效能排名等級依序為 84%、67% 以及 52%,效能等級排名均接近遊戲用 PC 的平均效能表現。而在 DirectX 12 效能的 3DMark Time Spy 測試模式中跑出 8,452 分,超越 54% 受測裝置,在測試調件更嚴苛的 3DMark Time Spy Extreme 測試模式則獲 4,057 分,最後則是測試光線追蹤效能的 3DMark Port Royal 模式中,則測得 4,908 分的效能表現,在效能等級表現則與上方測試結果相同。

Unigine Heaven Benchmark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Unigine Valley Benchmark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在《Unigine Heaven Benchmark》圖形效能測試中,將螢幕解析度設定在全螢幕 FHD 解析度下,並將畫面品質設定在 Ultra 模式,同時開啟 4xAA 反鋸齒模式,測得的效能表現為 4,330 分與平均 171.9fps,而在《Unigine Valley Benchmark》測試軟體中,則有 5,584 分效能分數與平均 133.5fps 的效能表現。最後來看到的是《Unigine SUPERPOSITION Benchmark》效能測試,在 1080p EXTREME 模式下進行,最終獲得 5,070 分效能分數與平均 37.92fps 的效能表現。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最後來看到《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在 Full HD 全螢幕解析度環境,將影像畫質設定在 High Quality 最高品質來進行測試,最終獲得 7,793 分與 High 效能等級表現,算是在平均水準以上的效能表現。

實機遊戲效能測試:

《古墓奇兵:暗影》顯示設定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古墓奇兵:暗影》影像設定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古墓奇兵:暗影》效能測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古墓奇兵:暗影》機身溫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在實機遊戲效能測試中,首款遊戲是各位熟悉的《古墓奇兵:暗影》,我將螢幕設定在 Full HD 全螢幕解析度下,關閉垂直同步同時將畫面品質與特效設定在高的環境,並開啟最高的光影追蹤效果,最終所測得的效能表現為平均 87fps。而在測試運行時,筆電機身溫度最高位置則在筆電尾端中央偏右處,最高溫來到 49.9 度,兩側置腕處則分別為 29.7 度與 36.0 度,WASD 鍵盤部的溫度則為 30.2 度。

《極地戰嚎 6》顯示設定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極地戰嚎 6》畫質設定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極地戰嚎 6》效能測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極地戰嚎 6》機身溫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接著要帶各位看到的實機遊戲是由 UBISOFT 所推出的《極地戰嚎 6》,這邊我也將螢幕解析度設定在 FHD 全螢幕模式,關閉垂直同步並將畫質自訂在高的品質設定,當然也同步開啟光影追蹤等相關畫質設定,最終測得的效能表現分別為平均 57fps。筆電機身溫度最高位置則在相同的位置,不過溫度最高則僅有 45.2 度,至於兩側置腕處則分別為 26.3 度與 34.8 度,WASD 鍵盤部的溫度則為 28.5 度。

《電馭叛客 2077》顯示設定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電馭叛客 2077》畫質設定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電馭叛客 2077》效能測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電馭叛客 2077》筆電溫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最後一款實機遊戲則是《電馭叛客 2077》,我同樣將螢幕解析度設定在 FHD 全螢幕模式,關閉垂直同步並將遊戲畫質自訂在「光線追蹤:極高」的環境下進行測試,最終測得的效能表現為平均 42.30fps 的效能表現,筆電機身溫度最高位置則與前兩款遊戲測試時相同,溫度最高來到 44.2 度,兩側置腕處則分別為 31.0 度與 30.5 度,至於 WASD 鍵盤部的溫度則為 28.0 度。

散熱效能測試:

待機時筆電溫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待機時機身溫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在筆電的散熱效能測試部分,我同樣將筆電設定在高效能模式,所使用的測試軟體同樣為 FurMark 與 CINEBENCH R20 兩款。在待機時可以看到 CPU 溫度平均為 47 度,而 GPU 溫度則為 33 度;透過 Flir 的溫度測量儀,實際測量筆電機身各部的溫度,在待機狀態下,筆電機身最高溫出現在筆電後側左方的散熱孔處,最高溫為 40.3 度,至於使用者常用的 WASD 按鍵部則為 27.5 度,左右兩側置腕處則分別為 26.6 35.3 

測試時硬體溫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測試時筆電溫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風扇噪音測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在測試軟體同時進行測試約 30 分鐘後,可以看到 CPU 溫度在效能測試時最高溫為 100 度,至於處理器的效能分數為 4,606 分,與正常測試的 CPU 效能僅下降約 4% 的效能表現,算是相當出色,而 GPU 溫度最高則來到 84 。來看到筆電機身溫度最高的地方則轉移到筆後側中央處,最高溫則來到 59.4 ,使用者常接觸到的 WASD 按鍵部提升至 33.4 ,左右兩側置腕處的溫度則分別為 28.9 與 38.9 度。最後,我也來測試這款筆電最大化散熱風扇模式下的噪音值,在包含辦公室的環境聲音下,所測得的最大噪音值為 68.0dB

筆電綜合效能與續航力測試:

鋰電池資訊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電池續航力測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系統估算充電時間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GIGABYTE G5 搭載 54Wh 的充電式鋰電池,在關閉鍵盤背光、藍牙傳輸與定位功能,僅保留連接 Wi-Fi 並保持連線,同時將螢幕亮度設定至 40%,透過 PCMark 10 模擬一般日常使用的 Modern Office 電池續航力測試,由充滿的 100% 電量到筆電自動關閉的 5% 電量,電池續航力表現則為 4 小時 24 分鐘,以電競筆電來說算是中規中矩的表現,透過隨附的 180W 變壓器進行充電,由 11% 電量到充滿電的時間則約為 1 小時 3 分鐘,充電速度算是相當不錯。

筆電綜合效能與續航力測試: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實機效能測試的最後,當然要提供給各位 GIGABYTE G5 在綜合效能上的表現,在 PCMark 10 測試軟體中的 Modern Office 模式下,包括瀏覽網頁、視訊會議、應用程式開啟、文書處理、圖片及影像簡單編修等工作負載的循環測試來進行測試,最終獲得 6,724 分的效能分數,整體來說接近遊戲用 PC 的平均效能,從各項測試結果也不難發現,這款筆電還是屬於入門但中階未滿的電競筆電機種。

GIGABYTE G5 KE 實測報告|入門級電競擁次世代效能
如果以近年來消費者對於電競筆電的需求來看,GIGABYTE 所推出的這款 Gaming Series G5 僅能算是入門以上中階未滿的效能機種,當然從實際的效能測試來說也確實是如此,具備簡單的高效能超頻模式與最大的散熱風扇模式,讓整體的散熱效能僅有散熱風扇太過大聲可以挑惕,且在高負載的運作下,處理器效能沒有下降太多,這點也是滿讓我驚艷,整體來說系統穩定度算是相當不錯。而 GIGABYTE G5 最大的優勢就在於其售價,以最高硬體規格配置來看,不到 35,000 元的定價就可以入手,且提供記憶體與 SSD 硬碟插槽供使用者升級與擴充,雖然需要額外花費零組件的費用,但如果是小資族或學生族群,都可以慢慢進行筆電的升級,我個人建議是可以從記憶體開始進行升級。

GIGABYTE G5 雖沒有像是 ROG 系列出色的外型設計,但這次導入機甲圖騰等電競風格元素,則有稍稍加點印象分數,在筆電厚度與重量上並沒有特別輕薄的情況下,僅能透過窄邊框設計讓機身較前代縮小 22%,所幸 180W 的專用變壓器並不會太重,在攜帶外出使用時,不太會像其他的電競筆電來得不舒適。總而言之,GIGABYTE G5 就是一款被定位在入門級電競筆電產品,能滿足部分 3A 遊戲、4K影片剪輯、照片編修與一般工作的使用需求,建議有意入手的各位就直接衝頂後,再慢慢的更換記憶體與儲存硬碟即可。

Model阿樂
都標榜電競沒有RGB稍微可惜
12代CPU看來可以多撐一陣子
感謝分享~
Bryan.S
入門級的機種~沒有 RGB 算是合理~[sorry]
如果螢幕不是低色域那就能成為幾乎無短板入門經濟水桶機了
CaiSm
這個價位
我能接受
買了就能玩一些3A大作
Bryan.S
價格算是滿合理的~還可以多留一點預算升級記憶體跟硬碟
33900感覺CP值滿高
用電腦都必須要穿低胸裝
十七年前,我魔獸世界的牧師準備練級衝60級;十七年後,牧師終於60級了... Orz
阿樂太正啦啦啦
樓主感謝呀,,拍得太好了
Bryan.S
[爽][爽][100分]
回文可以看福利社,真讚。
筆電的話就不讚了,台灣廠商都拿垃圾來台灣市場賣
都主打電競筆電RAM建議標配16G
這樣玩電競其實就差不多了
除非要輸出到電視上
+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14)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