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近年來Dell調整產品線以因應市場變化的動作不斷;除了自身所擁有的電玩遊戲桌機與遊戲筆電最高殿堂的Allenware 品牌之外,再定位消費型筆電Inspiron發展遊戲專用系列。2018年與intel更新第八代Core i標準電壓行動CPU的同時推出G3, G5與G7的G系列取代Inspiron遊戲系列獨立成為遊戲系列新產品線。

規格:
G3-3579-D2748BTW採用了最新的i7-8750H,螢幕為15.6吋(1920X1080)刷新率60Hz的IPS防炫光面板,磁碟內建一個256GB SSD;磁碟擴充是預裝硬碟支架及連接線提供使用者自行升級的空間。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開箱:
本次測試的G3 3579為市售版,附帶配件為側背包與滑鼠。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開箱捨去冗長的移除包材部分;G3 3579相關組件如圖所示,G3筆電一台、一個130W Dell標準變壓器、一條三孔標準電線與一隻基本款滑鼠(箱內提供兩份G3機種的紙本說明文件)。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設計:
G5/G7自Inspiron遊戲專用筆電延伸,而G3為全新外型設計。

LCD
整機造型為傳統圓角曲面收邊;LCD 背蓋中央的Logo badge成為視覺焦點,較先前Inspiron系列設計更為簡潔素雅;A蓋表面處理為加入珠光的霧面噴漆,材質為塑膠。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A蓋包含轉軸處延伸至邏輯(D蓋)的區域,此處有一個低調的G3 印刷logo。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LCD bezel中規中矩,採用常見塑膠模具的霧面處理,螢幕頂端配置具啟用指示燈的攝影鏡頭與矩陣麥克風;LCD 採用非窄邊框的面板,設計上沒有使用側邊切角的造型手法減少邊框面積,邊框存在感相當強;螢幕下方中央有一個印刷的DELL LOGO。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Bezel與C件接觸的軟膠腳墊共有六處,螢幕底部與左右兩側腳墊距離鍵盤區有一段距離,顯然是為了視覺美觀而作的設計。Bezel與A蓋是相當有韌性的塑膠材質,長久使用後是否會在面板中央區域出現鍵盤中央鍵帽與螢幕摩擦的痕跡有待長期使用後再驗證。

機身 / Logic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LCD與C蓋接觸前端設計了微笑開口曲面造型便於使用者將螢幕開啟。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整個機身(Logic)為D蓋包C面的樣式,整機側視角顯得相當簡潔;C面表採用模內漾印成型(IMR)的仿碳纖菱格紋(抗髒汙與觸感較一般噴漆效果更優);整件C面包含一組下沉框架式(一般俗稱巧克力鍵盤)鍵盤、一顆獨立電源鈕(無燈號)與觸控板(含按鍵);鍵盤左上角Logo為印刷上色,C面設計簡潔;觸控板的觸摸感很好且容易清潔。

G3配備全尺寸兩段式白色背光鍵盤(鍵盤開口底部背光),對軟體作業或遊戲為主的使用者非常受用。鍵盤最左下的按鍵為Ctrl,對已習慣標準鍵盤的使用者是項福音,個人認為非常棒。鍵盤行程則較舊型(2015年以前)的機種而言行程偏短,對仰賴文字輸入與遊戲的使用者而言較短的按鍵行程容易感到不順暢;但目前包含Apple在內大部分的筆電品牌都已配置短行程鍵盤(除了遊戲高階筆電,像Allenware與其他品牌遊戲機種仍採用長行程鍵盤或強調機械式的長行程鍵盤),並且選用行程較短的鍵盤也是對整機厚度的妥協。


Palmrest的觸控板(TouchPad)為常見的加大設計,觸控板按鍵的回饋良好;本次試用機是市售版本,但左下方的機種介紹卻標示Dell G3 17以及螢幕LOGO標示15但文字標示17.3 Zoll Full HD IPS Bildschirm,容易讓不明就裡的人誤認它是17.3吋的機種。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LCD與機身最大開啟角度為140度,搭配的IPS面板讓可視角度相當寬廣,雖不若XPS系列設計了全面的螢幕開闔180度設計,但G3的螢幕調整便利性與可視角表現不錯。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機身左側I/O為電源輸入(含燈號)、HDMI 2.0、掀蓋式RJ45、USB3.1兩個與一個整合麥克風與耳機的3.5mm 接口;右側I/O為SD讀卡機、USB2.0與防盜鎖孔各一。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G3配置了與Apple同類型的半高SD讀卡機,一般SD卡安裝上會突出一塊,而專屬半高的SD卡大都要價不斐;除非自行購買半高SD卡或半高Micro SD轉卡避免SD卡突出機器當作磁碟機使用;不然配置半高讀卡機使用者一般只當讀卡機使用。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G3在側邊並無設計進氣或出氣孔,而是底部配備兩組風扇進氣口後由LCD轉軸處的出風口排出(同Apple筆電出氣口設計);機身的喇叭開口位於前端。底蓋與LCD背蓋使用相同的珠光噴塗,螢幕闔上時一體感非常好。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底部腳墊G3、G5與G7使用表面為跑車胎紋的共通設計;這種設計不僅美觀,接觸桌面的摩擦力也較平面接觸的摩擦力更大;腳墊高度的設計為前端低而後端高,平放桌面有利於底部進風。G3出風口採用熱感斜角設計將內部的溫度攜帶出機身,較傳統直線型式更能引流熱度向外帶出,而且G3出風口的設計不論是將LCD蓋上或者開啟都完全不會受到遮擋,對於熱氣的流通排熱效果有所保障。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重量如照片所示,單機身約2.36kg,以主流15.6吋全塑膠機身的機種表現普通,搭配130W變壓器總重約2.97公斤,行動使用的重量負擔不算小,假設使用者自行安裝一條記憶體與SATA磁碟機升級,行動使用總重必然超過3公斤。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整體印象:組裝品質良好,螢幕開合穩固與整機組裝相當扎實,組裝的間隙一致以及表面平整,維持DELL製造控制的一貫優良品質;I/O插拔使用相當穩固,整機的物理表現上個人認為表現優異。

升級拆裝:
G3底蓋設計本身並沒有做任何擴充門蓋的設計;雖然拆除底蓋升級並不影響機器的保固,但升級時必須將整機底蓋拆除,強烈建議使用者透過具備相關經驗的專業店家進行拆裝升級。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拆除底蓋須將底蓋的10顆固定螺絲鬆開(後方腳墊附近的兩顆螺絲使用E型環固定,不須完全移除),底蓋沒有任何與機器連接的排線或多餘固定;圖片標示的部分為使用者可升級或更換的零件,1為系統安裝的M.2-2280 SATA SSD;2為標準SATA磁碟的支架與排線,僅能使用7mm的機械硬碟或SSD;3為留空的SO-DIMM DDR4插槽A;4為已安裝1條DDR4 2666Mhz 8GB的插槽B。對於記憶體有需求的使用者建議自行升級再安裝一條DDR4 2666Mhz 8GB的記憶體,讓i7 8750H這顆CPU有更多暫存資源可以發揮效能(CPU本身支援16GBX2最大32G的記憶體容量)。


軟硬體介紹與評測:

G3 3579預載windows 10 家用版64位元1709版,而微軟在2018年4月就已經發佈1803版;所以第一次連上網路需要進行系統更新,使用者也可一次升級到windows 10 1803版。系統首次開機未連線更新系統、驅動程式包含基本軟體的磁碟使用量在29.1G(含office 2016與DELL軟體程式)。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目前筆電預載軟體實在令人困惑,就算是遊戲或電競筆電的軟體都只有windows、office(遊戲電競筆電預載office令人費解)與品牌的軟硬調整軟體。目前主流的遊戲販售平台如目前最大PC遊戲平台Valve的Steam、美商EA的Origin與Ubisoft的Uplay等遊戲販售與管理軟體通通沒有預載,使用者須自行下載;唯一與遊戲沾點邊的是windows 10內建而遊戲提供量不多的Microsoft store。

受測的G3 3579搭載了標準電壓的第八代i7-8750H,這顆CPU的性能無庸置疑勝過第七代標準電壓i7-7700HQ;而G3 3579 僅搭配1條8GB DDR4 2666Mhz的記憶體運行單通道模式,建議加購一條8G記憶體升級為雙通道共16G才能發揮其完整性能。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系統磁碟為SK Hynix SC311 MLC SATA SSD;測試表現正常但CrystalDiskinfo 7.60還無法讀取SSD寫入讀取資料量;測試讀卡機搭配SD卡為SONY的SF-64UZ,最高讀取95MB/s,最高寫入為90MB/s;G3搭配的USB2.0讀卡機測試表現普通。


Intel i7-8750H CPU原廠資訊:
https://ark.intel.com/zh-tw/products/134906/Intel-Core-i7-8750H-Processor-9M-Cache-up-to-4_10-GHz
Intel HM370 PCH原廠資訊:
https://ark.intel.com/zh-tw/products/135101/Mobile-Intel-HM370-Chipset?q=HM370

G3 3579面板使用與2017年Inspiron 7000系列相同的LG LGD053F (156WF6-4XK13)面板,sRGB色彩僅有52%,顏色表現略差,但以一般遊戲或中度作業的使用上並無太大問題,畢竟G3定位為入門款遊戲與工作用筆電。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G3 3579面板資訊:
http://laptopmedia.com/screen/lg-lgd053f-156wf6-4xk13/

視訊由CPU內建UHD630輸出,GTX 1050Ti則作為遊戲、Nvidia CUDA與openCL運算專用晶片,目前最新GPU-Z 2.9.0尚無法辨識UHD630資訊。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G3的GTX 1050Ti晶片頻率最大可到1695Mhz,DDR5記憶體可達1752Mhz(等效7008Mhz)

設計工程工具軟體測試:(軟體與3D模型僅供測試使用,測試結束後將整機軟體移除再歸還)

PTC Creo3.0是一款廣泛使用於產品設計與製造的模型建構軟體,測試以輕度作業量簡單的滑鼠拆建3D做試驗,G3 3579搭配的GTX 1050Ti實際上能負擔中重度的作業而測試表現相當順暢;但系統記憶體只有8GB,若作業的組立件數量增加,記憶體容量會是較大的瓶頸;以筆者使用筆電的經驗與工作需求,i7-3740QM、i7-4702HQ與i7-7700HQ搭配16GB的記憶體完全是足夠做為生產力工具,而這台G3 3579同樣建議使用16G的記憶體。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Keyshot 7 為當前產業與學術界廣泛應用於產品設計渲染的工具軟體,i7-8750H的CPU在匯入模型與操作材質設定上的反應遠勝過i7-3740QM與i7-4702HQ這兩顆有點歷史的行動型CPU,而使用上反應近似2017年的i7-7700HQ。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Photoshop CC2018,Photoshop目前對NVIDIA CUDA與Intel CPU的優化非常好,本次特別測試運用openCL與CUDA優化的Liquify(液化)工具;GTX 1050 Ti的表現與同Pascal架構的GTX 10系列表現同樣良好。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以GPU-Z監控GTX 1050 Ti晶片頻率(Clock)在Liquify濾鏡操作時會提高,表示GPU對濾鏡功能進行偕同運算,而非NVIDIA CUDA或支援openCL運算的晶片就沒有這類加速功能。

性能測試:CPU 3D Rendering

CPU 3D渲染以下列軟體進行測試,並加入筆者自己的桌上型PC進行CPU性能對照。

測試軟體:
Cinebench R15 – 由Maxon所發佈的Cinema 4D渲染基礎測試軟體,為目前最廣泛的渲染測試工具。
Corona 1.3 – 作為Corona Renderer的基礎性能測試工具
Vray Benchmark 1.0.6 – 3D動畫與建築渲染赫赫有名的渲染器,以3D max基底Vray 3.57.01的測試工具
Keyshot 7 – 作為目前學界與產品設計最常使用的渲染軟體,容易調整精度拉長作業時間反應CPU的實際渲染性能;測試採用同樣的測試檔案設定與輸出解析度。

實驗測試硬體:G3 3579 i7-8750H;對照測試硬體:[email protected]。以i7-3930K做對照組的原因是3930K與8750H同樣為六核心支援HT的i7 CPU,而兩者差距了7年的時間,足以作為舊世代六核心CPU高階平台的代表。

Cinebench R15:得分越高越好
實驗組:
單核心算圖時脈為3.9G~4.0G,得分為164;而i7-8750H正常在全核心測試的得分應該超過1100,G3 3579的i7-8750H多核心得分僅落於1065;單核心運算得分為164。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全核心測試時只有剛開始能全核心4.0G運作,運算到30%時則降至3.1G~3.3G的時脈。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對照組:
對照的i7-3930K為桌上型CPU,頻率穩定4.2G,但Sandy Bridge-E老舊的架構導致單核心與多核心的表現都不如i7-8750H。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Corona 1.3:運算時間越短越好
實驗組:
3:48秒的運算時間花了比對照組還長的時間。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在Corona測試時i7-8750H會降頻至3.1G~3.2G,因此拉長運算時間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對照組:
3:21秒運算時間;對照的i7-3930K頻率穩定4.2G,穩定的時脈頻率讓i7-3930K的表現勝過i7-8750H浮動的頻率。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Vray benchmark 1.0.6:運算時間越短越好
實驗組:
2:16秒的運算時間比起對照的3930K還快上不少。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Vray benchmark測試中則會降頻至3.0G,但渲染時間還是比對照組短。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對照組:
I7-3930K的運算時間為2:51秒;i7-8750H與i7-3930K在同頻性能就更為優異,在Vray benchmark測試時i7-8750H CPU全核心降頻對運算時間產生的影響並不顯著。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Keyshot 7:運算時間越短越好
實驗組:
3:45秒的運算時間比對照組3930K的2:36秒還慢了69秒。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Keyshot 7測試則會降頻至3.0G~3.1G,時間拖長會讓i7-8750H降頻導致減損性能而花更多時間將圖片渲染完成。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對照組:
i7-3930K在keyshot測試中比i7-8750H快了一分鐘以上完成運算工作。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3D渲染測試小結:

以下為渲染基礎測試性能對照圖: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由於G3 3579搭載的i7-8750H在長時間負載後會不確定是功耗或溫度問題而降頻,導致測試時間拉長的基準測試下降頻的i7-8750H渲染性能不如i7-3930K 4.2G;在Cinebench R15單核心測試中i7-8750H在單核心頻率4.0G輕易打敗i7-3930K單核心4.2G的表現。雖然i7-8750H在渲染軟體測試全核心運作容易降頻,但如果比照的對象同樣是行動版的i7 的情況下,六核心的i7-8750H 3D渲染運算力仍然勝過先前第七代四核心版本的行動版i7-7700HQ;假設i7-8750H在多核心運算能維持4.0G的頻率下,相信渲染性能將全面超越測試對照組的i7-3930K 4.2G。

遊戲測試:

接著對G3 3579所搭配的GTX 1050Ti進行遊戲測試,請參考下圖了解顯示卡的相對性能,GTX 1050 Ti完全勝過前一代的GTX965M而與GTX970M性能接近,若對遊戲圖形性能有更高的追求,建議可以考慮搭配1060 6G含以上的G5或即將上市的Allenware新機種。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GTX 1050 Ti相對性能參考對照:
https://www.techpowerup.com/gpudb/2885/geforce-gtx-1050-ti

目前相當火紅的PUBG(吃雞)最低需求為GTX 960,建議配備為GTX 1060 3G;GTX 1050Ti性能介於建議配備與最低需求之間;若要用G3開心玩耍吃雞,將圖形效果設置降低就能以1080P解析度開心遊玩;後續以遊戲與benchmark測試G3 3579的GTX 1050 Ti。

GTA5線上實測。以Xbox 360有線手把進行遊戲的感受不錯,遊戲圖形設定為系統偵測,解析度為1080P;全尺寸鍵盤在需要鍵盤操控時相當便利。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GTA5線上遊玩以系統預設的情況下平均FPS為50~75,雖然遊戲特效程度只有中,然而以GTA5優異的優化來說1050 Ti的FPS與遊戲畫面表現相當不錯。

Nier Automata (尼爾-自動人形)實測,以PS4無線手把配對G3 3579的藍芽5.0,筆者以自己Steam帳號所購買的Nier Automata進行實測;圖形設定為系統偵測;PS4手把連線非常容易,並沒有碰到意外的困難。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尼爾為單人動作角色扮演遊戲,遊戲本身為PS4平台移植,優化表現不算特別好,但GTX 1050Ti FPS 29~60之間以單機遊戲而言表現尚可,遊戲感受比遊戲預錄過場劇情順暢許多;雖然遊戲偵測特效關閉了一些,但遊戲畫面與順暢度表現仍然不錯。

實際遊戲:Rockman X4 PC (已將鍵盤重複反應時間設置為最短)
之所以用這款移植PC已經20年的動作遊戲來做鍵盤輸入測試,主要是來測試鍵盤在多重按鍵輸入時的反應情況。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G3的鍵盤在Rockman X4的表現算是差強人意,主要是鍵盤的輸入反應時間表現並不是非常好而且鍵盤行程太短,需要快速動作閃避敵人或BOSS攻擊時失手的機率不算低。G3的鍵盤在文字輸入的表現不錯,但在需連續輸入與短反應時間的動作遊戲表現就不是很好了。

遊戲基準測試:Final Fantasy XV
Final Fantasy XV為目前對顯示卡性能要求相當高的單機動作角色扮演遊戲,對NVIDIA顯示晶片優化並且支援NVIDIA Gameworks視覺特效。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Final Fantasy XV Benchmark在顯示卡偵測為CPU的UHD-630,但benckmark實際以GTX 1050 Ti運行;測試結果於高品質視覺效果的表現不良,而在中特效測試符合遊戲順暢執行標準,輕度特效評比表現良好;但如果想要1080P解析度下開高特效建議可以選購搭配GTX 1060 Max-Q的DELL G5達到更好的遊戲體驗。

遊戲基準測試:GTA5
GTA5的圖形測試則是以單機預錄的理想情況下測試顯示卡的性能;實際遊玩單人遊戲或線上模式都可能由於所在地型、3D物件數量、網路連線品質與網路玩家數量而對顯示性能有所影響。測試僅將GTA5顯示設定的V-sync關閉,避免benchmark最高FPS受V-sync設定影響。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測試的結果相當不錯,但實際上進行GTA5線上模式時,FPS穩定在50~75的區間,GTX 1050 Ti在遊戲偵測設定的性能表現不錯。


溫度測試:

G3採用了DELL目前最新的熱感斜角出風設計,接著以熱成像攝影機感應拍照記錄,溫度測試以空調室溫28攝氏度;所有測試軟體均維持該軟體運作十分鐘以確保溫度平衡來進行測試與紀錄。

待機溫度:
待機正面溫度(圖左B/C面):最高39度位於LCD bezel的LCD控制電壓模組,使用者一般不會觸摸到,鍵盤中央處的溫度僅為接近體溫的35~36度,待機表現非常良好。
待機背面溫度(圖右底部):機器最高溫40.8度則位於左上角CPU處與右下的電池與模組。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Keyshot7渲染算圖溫度:
渲染運算正面溫度(圖左B/C面):最高48.2度位於B/C件轉軸處的出風口,使用者一般不會觸摸到的部位,在僅有CPU全核心運作下溫度表現不錯。
渲染運算背面溫度(圖右底部):底部最高溫51.4度為左上角CPU處與轉軸的出風口處。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GTA5線上模式遊戲溫度:為四項溫度測試中溫度表現最高的遊戲
正面溫度(圖左B/C面):位於B/C件轉軸處的出風口為最高溫度58.3度,而鍵盤中央區域也已經五十幾度,遊戲時要注意鍵盤中央溫度與C蓋轉軸出風口附近溫度。
背面溫度(圖右底部):最高溫61度為轉軸的出風口處,注意CPU處的高溫點。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Nier Automata遊戲溫度:
正面溫度(圖左B/C面):位於B/C件轉軸處的出風口為最高溫度55度,而鍵盤中央區域已經五十幾度,遊戲時要注意鍵盤中央溫度與C蓋轉軸出風口附近溫度。
背面溫度(圖右底部):最高溫57.1度為轉軸的出風口處,CPU溫度同樣很高。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下圖為G3 3579根據熱成像攝影紀錄所標示的底部發熱點;G3在排風的設計上採用獨到的於熱感斜角出風,觀察熱成像攝影照片能發現出風口能快速排除機器產生的高溫;筆者在此建議在遊戲、轉檔或渲染工作時使用底部吹風的電腦散熱墊加強底部進風,讓機器保持較低的運作溫度與提高穩定性。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總結:表現不俗,進可攻退可守的性能型筆電

G3-3579進行本文所有的測試均穩定通過並無錯誤或當機發生,非常穩定;整機素雅簡單的設計給人雋永可靠的印象,C蓋採用仿碳纖維菱格紋IMR有神似XPS 13全碳纖維C蓋的質感,整機的表面都非常容易清潔打理。

Dell G3 開箱測試暨使用心得(受邀自DELL的測試)
優點:硬體配置得當具備相當的升級空間、製造組裝優良、整機使用的表面處理具質感容易清理、配備優良的全尺寸背光鍵盤、尺寸薄與操作穩定不當機。缺點:遊戲定位筆電卻沒有預載Steam、搭配單條8G的主記憶體過少、缺乏G5/G7單一螺絲固定門蓋設計導致使用者須透過技術人員處理而難以自行升級、使用不便的半高SD卡插槽、CPU不確定在溫度功耗或其他因素導致較其他競品的i7-8750H CPU降頻降得更低與配備鍵盤輸入延遲時間較長。

台灣頂規的G3-3579在不升級的情況對大部分中輕度工作與中輕度遊戲足以勝任;個人認為如果DELL提供G3-3579 16G記憶體的配置能讓整體性能發揮更完整也更吸引消費者購買。
有關自行車與重量訓練或慢跑可PM交流互換意見,其他一律忽略之。
用心給推
可惜DELL在台灣市場的售價一直都太高

這台要38990 實在太貴
同級有4萬的GP63 8RD
1T+256G 還有7隻導管散熱
只有2.2kg

我就是這麼崴 wrote:
用心給推
可惜DELL在台灣市場的售價一直都太高

這台要38990 實在太貴
同級有4萬的GP63 8RD
1T+256G 還有7隻導管散熱
只有2.2kg


如果把客服與支援算進去就很難說了,台廠的客服與支援有待加強,兩三年後就把你放生了
等了好久..

終於有 DELL G3的測評

沒意外的話,我預計今年底會買DELL G3來升級家用桌機。

唯一想再次確認的是,

它在官網上寫 USB TYPE-C 是選配的,

從版大借測的這台看到,還是沒有配備TYPE-C接口,

所以想確認..

台灣版真的可以選配TYPE-C接口嗎..

或是它只會在特定顏色中配備?


TYPE-C接口對我來說很重要..

因為我換這台後,會外接兩台螢幕及外接硬碟盒(4Bay),
(一個走HDMI,另一個勢必只能從TYPE-C轉)

若有知道規格的先進,再請麻煩指點,

謝謝
SuperHung wrote:
等了好久..終於有...(恕刪)


台灣官網規格確實沒有TYPE C
無法選配

換別的廠牌的筆電就解決了

SuperHung wrote:
等了好久..終於有...(恕刪)


如果非要usb type-c;G5的USB-C是直通的

如果是非必要到六核心的i7的話,入門款配備i5-8300H的G5算是蠻不錯的選擇,除了CPU以外的所有配備都比G3要來的更好(當然也包含散熱)
有關自行車與重量訓練或慢跑可PM交流互換意見,其他一律忽略之。


了解,感謝樓主的回覆,

但也因為我比較了 G3跟G5的很多差異,

例如下面兩點是我比較在意的點:

1. G3的外觀個人覺得比G5好看,簡單樸素又不失效能。
G5看起來太電競感了,G3有著相較典雅一些。

2. 對我來說,G3的 外部I/O接口適合我許多,
G3的右側接口就一個USB插槽,適合插USB無線(或有線)滑鼠,
其他擴充的都在左側,外接硬碟或螢幕時,比較不會干擾到右手使用滑鼠。

G5的擴充接口大部份都位於右側,如外接螢幕及外接硬碟盒後,感覺會干擾到右手使用滑鼠...

--

另外,

之前DELL官網(到上週都還有), G3的連接埠有備註一個 TYPE-C選配;

但我現在去看 已經移除TYPE-C選配的備註...

看來 G3 台版真的不會有TYPE-C....


感謝大大的詳細開箱與測試,很用心的介紹,這台G3看來也很棒有機會也會勸敗朋友入手玩看看,也希望和大大一樣有機會會有廠商借機器給小弟玩看看

SuperHung wrote:

1. G3的外觀個人覺得比G5好看,簡單樸素又不失效能。
G5看起來太電競感了,G3有著相較典雅一些。

...(恕刪)


我買 G5。

G5 外型跟 G3 幾乎一模一樣。

至少本篇評測裡的照片跟我的 G5 幾乎看不出分別在哪。

我跟你有一樣的考量,所以選 Dell 而不是 MSI。

使用一週的心得是風扇很夠力,但是很吵,玩遊戲最好戴全罩式耳機玩。

溫度用軟體監測來看也控制的不錯,

鍵盤中上方會偏熱,但很少用到那塊,所以還好。

缺點:

1。超重 (也算優點,堅固。)

2。螢幕邊框厚 (也算優點,比較不會壓壞。)

3。鍵盤配置不好。你看那上下左右鍵那麼小,而隔壁的數字 0、上面的 shift 那麼大,

設計上其實可以更善加利用空間,讓上下左右鍵大一點。
hslin wrote:
我買 G5。G5 ...(恕刪)


我身為從ID觀點來寫分享文的原作者看到這種回應著實傻眼

首先我也是G5的使用者,G5跟G3根本完全天翻地覆是不同的機器


1.轉軸:G3的轉軸是三截下沉式轉軸,而G5是上抬式三截式轉軸;G3的轉軸遠比G5強壯
2.G3的LCD上蓋使用圓潤的造型收編,整片蓋子都是完整的,而G5為了斜切角的造型語言,A/B/C面是斷開而不完整的造型
3.G5的LCD架構上比G3的LCD更加脆弱
4.G3本身的散熱型式採用類APPLE的設計,但在出風到口的設計比APPLE更好,而G5出風完全沒有任何遮蔽,是純血Allenware的設計
5.G3的C面用塑料材質外面用IMR,比G5(整件C件都是金屬)的金屬烤漆還要耐髒汙
6.G3沒有G5的塑膠導風罩設計,散熱設計更是南轅北輒
7.G5的物理尺寸在寬度上趕上17吋的筆電,而G3的長度跟寬度都比一般15吋的筆電要小一圈
8.內部結構上G3不需要像G5拆掉門之後還要拆掉整個底蓋才能處理散熱模組;G3直接就可以清理並拆除散熱模組
9.G5只有在Logic機身的部分設計採用金屬結構會比G3強壯;LCD轉軸的Formfactor比G3還弱很多

鍵盤的部分不能把數字鍵當成基本配置的一部分,鍵盤配置把數字鍵移除掉還必須有完整的輸入控制,所以數字鍵盤的配置一般都獨立配置;方向鍵加大的設計早在2012年就淡出消費性市場,只有前幾年針對遊戲筆電才又出現了方向鍵下三鍵的設計,G3/G5/G7的鍵盤是跟Vostro系列共用,除非Vostro系列重開鍵盤或者未來G系列換用別種鍵盤甚至重新設計鍵盤,不然方向鍵問題無解

G3跟G5根本在設計上是完全不同的機器,DELL委託人也認同我拍照出來的素質,怎麼看G3跟G5外型就是兩個世界

有關自行車與重量訓練或慢跑可PM交流互換意見,其他一律忽略之。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