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緣起:自從2013年9月起成為Leica M機的新鮮人後,認識了許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也陸陸續續購入了不少新舊Leica M機的相關機身、鏡頭與配件。在與同好們分享的過程中,各項器材設備購入的動機、使用心得與拍攝效果,是大家比較有興趣了解的部分。以下這篇文章的初稿,大約在2015年2月就已經整理完成;原本想在01上公開發表供有興趣者參考,後來因故打消了念頭。最近想說好吧,之前文章都已經花時間整理了,雖然已經晚了兩年,還是補充了後續再購入的部分器材設備,有始有終的在01上發表,分享給有緣的朋友們!

------------------------

自從2013年10月之『Leica M夢成真』開箱文於01上發表後,使用Leica M機拍攝的照片數量快速累積;所添購之Leica器材設備數量,亦像中毒般與日俱增。值得一提的是,由眾多管道認識了許多Leica的前輩們,學習到跟Leica相關的寶貴知識。

回想過去成為Leica人的日子裡,我會盡量依照不同的場景、氣候及拍照需求,讓所有的機身與鏡頭們都有機會派上用場。也因應照片編修的軟、硬體需求,購買了Mac的相關硬體設備,成為名符其實的果粉。幾萬次快門按下來的結果,原先使用的iPhoto軟體早就不能滿足照片整理及編修的應用要求。為了充分學習Lightroom,特別參加了補習班兩梯次完整的課程,學習照片整理及編輯的深度技巧,重新當起了學生。此外,也將拍攝的照片,依拍攝進程陸續在Flickr上發佈;除了可以完整紀錄並與同好分享外,也藉此檢視自己的攝影能力是否有所進步。2014年底,特別將在日本楓葉季節所拍攝的照片精選出來,製作成2015年度的掛曆及桌曆,贈送給眾多親朋好友及同事等,也算是對自己攝影歷程的一個交代。

設備器材的投資是個成本,為了充分運用它們,安排到許多不同國家的攝影旅行,也算是另一種無形資產的累積。尤其是在2014年五月底,前往Leica發源地德國Wetzlar參與Leica百年全新園區開幕之盛會,更是一個永恆且難忘的回憶。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開幕儀式之剪綵活動,搶在第一排拍攝,有可愛的Dr. Andreas Kaufmann入鏡!

為了充分研究Leica,也為添購新的器材設備作參考,購買及研讀相關文獻資料也變成一種嗜好與習慣。這段時間以來,蒐集了許多英文、日文及中文簡、繁體版本的Leica相關書籍與雜誌。其中,香港作者伍振榮的『萊卡相機故事:經典的探索』以及『像布列松一樣Snapshot』叢書都已經出到第二版,而且也有APP版本方便閱讀,是我最佳的啟蒙老師。值得一提的是,Erwin Puts的Leica Chronicle以及Leica Compendium都已經成為絕版天書;特別從原作者的網站購買了具版權的電子書,再請印刷廠印製成與原版幾乎一模一樣的備份來作為個人珍藏;其內容的各項資訊,亦為不可多得的寶庫。繁體中文版的Leica Chronicle,有幸由台灣的Leica達人鄭先生翻譯,可以跟原文對照閱讀。Leica an Illustrated History這三本James Lager編輯之套書,雖然年代已經久遠,然其圖說之精美及稀有性,亦極具收藏價值。雖然不懂日文,Leica相關日文書籍及雜誌的圖說,不僅內容完整又具系統化,閒暇時翻閱亦有一番樂趣。尤其是完整收集到的日本Leica通信1~14全集,更能從中得到許多老機老鏡和各種零配件的寶貴資訊。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收藏之Leica相關英、日與中文簡、繁體書籍雜誌!

除了上述書籍雜誌早已佈滿整排書櫃外,現今我所擁有的Leica機身與鏡頭也已經滿載於整個電子防潮箱,各項零配件及相機鏡頭之完整盒裝文件亦妥善保存。本篇文章,主要是幫自己的Leica器材設備添購之心路歷程作個記錄與回顧。既然叫做心路歷程,就盡量依照當初購入的時程,來介紹購買的緣由、考量以及簡單的使用心得。以下將分為[機身篇]及[鏡頭篇]加以說明。

[機身篇]

M240①及M Monochrom②是我最先購入的全新公司貨機身。M240搭配EVF2,是想準確構圖及精確對焦的好搭擋。M240手把以實用及體積為考量,並沒有搭配尺寸較大的多功能型。背帶則為義大利Angelo Pelle手工製作,頗具質感的Deluxe Edition。至於麥克風套組,則是為了錄製我兒子音樂表演的需求而購置。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240與EVF2,搭配原廠專用手把與Angelo Pelle手工背帶!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240與麥克風套組!

M Monochrom是街頭速寫的良伴,以及現場光線色彩之自然環境差強人意時的救命仙丹。為它搭配了材質與機身相同的原廠專屬手把;背帶則是超級推薦,Artisan & Artist既方便又好用的扣環滑行背帶。背帶斜背後可以快速拉長與縮短長度,縮短後還可以將相機藏在右邊腋下,對於同時攜帶兩個機身拍攝具有極大的助益。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 Monochrom,搭配原廠專用手把與A&A扣環滑行背帶!

個人一直覺得CCD的顏色表現較CMOS來的驚豔,能夠在數位攝影中創作較令人眼睛一亮的作品。後來購入的M9-P③,是我目前最愛用也是最常用的機身;購入的則是品相極佳且盒裝文件齊全的二手機。數位機身當然還是要買公司貨,才能常常送回經銷商免費清潔感光元件。另行搭配的是材質與機身相同的原廠專屬手把,背帶亦為Artisan & Artist的扣環滑行背帶。經常配合M9-P拍攝的,還有1.25倍(配合50mm以上焦段)及1.4倍(配合75mm以上焦段)的觀景窗接目放大鏡,可以增強對焦上的準確性。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9-P,搭配原廠專用手把與A&A扣環滑行背帶,以及兩組觀景窗接目放大鏡!

Leica的底片機是永恆的經典。考量測光需求,先行購入的底片機為盒裝文件齊全的MP 0.72④及MP Anthracite⑤。MP的品相為LNIB(Like New in Box),搭配也是近新品的Leicavit MP LHSA Special Edition。另外也選擇了寬度較窄且較不佔空間的Artisan & Artist背帶來搭配;加上銀色的原廠Rewind Crank,整體造型更飽滿有型,捲片也更為順暢。用底片機拍攝每張照片前,於光圈、快門、對焦及構圖上的仔細思量,也是拍攝時的一大樂趣與挑戰。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P 0.72與Rewind Crank,搭配Leicavit特別版與A&A背帶!

MP Anthracite為全新的日本專屬Leica 50 Years紀念機款,全世界共有600套,其中400套搭配了一顆銀色且遮光罩與Anthracite同色系的35/2A鏡頭;我購入的則是沒搭配鏡頭的版本。整組已內附了同色系的專屬Leicavit;至於背帶,我選擇與MP相同的Artisan & Artist窄邊款式。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P Anthracite,搭配專屬的Leicavit與A&A背帶!

另外一個購置的底片機身亦是盒裝文件齊全的M6 Titanium⑥特別版。這個版本一點都不特別,因為數量實在太多。會選擇這個機身的原因,是因為購置了一顆35/1.4 第一代Pre-A的Titanium鏡頭;在考慮替鏡頭選擇搭配的機身時,自然而然就想到了每個Leica迷都該擁有的經典M6。原廠沒有與Titanium機身搭配的Leicavit或手把,因此為M6選擇了義大利Luigi手工製作,且較有個性的Tenderly half case與strap。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6 Titanium,搭配Luigi手工半截皮套及背帶!

後期我還購入了一套近全新且盒裝文件亦全的M6 TTL Black Paint Millennium⑦特別版。因為還包含了兩顆套組的鏡頭,後面配合[鏡頭篇]再一起詳細介紹。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6 TTL Black Paint Millennium,搭配Luigi專屬的手工半截皮套與背帶!

在配件上,Leica Winder M以及Leica Motor M,都可以與M6及MP一起搭配使用。雖然M6與MP,我都沒有Pure Black的機身來匹配,但偶爾使用它們來體驗自動過片的快感,也是蠻有意思的。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6 TTL Black Paint Millennium與Leica Winder M!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6 TTL Black Paint Millennium與Leica Motor M!

原先不考慮沒有測光表,但又屬於Leica M系始祖的M3⑧,但最後還是入手了手感較為特殊的DS(Double Stroke)版本(可惜它採用的並不是前期玻璃底片壓板),並且搭配購入了50/2 Rigid、50/2 DR,以及35/2 八枚玉眼鏡版這三顆同時代的老鏡頭來配合使用。其它還有許多配合M3使用的有趣配件,一併於本文[鏡頭篇]中介紹。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3獨照!

雖然已經擁有M9-P的後續機種M Monochrom,但既然有M246⑨的後續黑白CMOS機種上市,可以藉由Live View及Focus Peaking來加強構圖及對焦的準確性,還是在上市後的第一時間把新品給入手。因為M246的機身紋理與M240不同,但是專為M246設計的手把又不確定未來是否會上市(M Monochrom專屬的原廠手把與機身為同一時間上市),於是入手了Steve Huff認為與Leica M機最速配的Arte di Mano手工半截相機皮套來搭配。因為黑白機常常會是帶出門的第二相機,因此還是為它搭配了Artisan & Artist的扣環滑行背帶,以方便同時攜帶兩部機身。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246與EVF2,搭配Arte di Mano手工半截皮套與A&A扣環滑行背帶!

M60⑩一直是我想要入手的Leica終極目標。主要是因為它的設計精神,讓數位攝影回到攝影基本五要素:ISO、光圈、快門,加上對焦與構圖,也就是Leica所謂的攝影本質,是我一直相信且秉持使用Leica的基本理念。因為M60是我Leica設備器材購入歷程的一個重要里程碑,所以將於本文最終再一併做個總結介紹。另外值得一提是為M60增購的專屬Thumb Up。雖然M60原本已經有附上專屬的半截皮套與背帶,但握持的穩定性並不是很理想;且因為之前所購入的Leica機身都有搭配專屬手把或具握把的半截相機皮套來搭配,所以一直沒有嘗試使用Thumbs Up來加持。Match Technical是Thumb Up首屈一指的製造商,也特別為M60製作了同色系鈦金屬材質的EP-60。寫email詢問Match Technical公司,其表示所有的EP-60皆已出貨給全世界的零售商,它們本身完全沒有庫存。從該公司提供的各地零售管道詢問,此產品亦皆已售出,完全無存貨。很幸運的是,某天在Leica柏林經銷商的網站閒晃,竟然看到EP-60是可以下訂的;寫信去詢問,答案也是有現貨。但是由其網站購買,德國本地雖然免運費,但其網站自動試算後運送到台灣的運費竟高達台幣上萬元。幸好尋找到了一個德國商品代購網站,由其代購後再寄回台灣,只收我800元台幣的運費加服務費。但上述購買經驗算是特例,像是德國LFI原廠網站訂購商品至台灣,運費不僅合理,且2~3天左右就可以送達台灣。所以建議網友們訂購各種商品前,還是要就各種訂購管道多多比較,才比較不會吃虧。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60配上Thumbs Up,搭配專屬半截相機皮套及背帶(正面)!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60配上Thumbs Up,搭配專屬半截相機皮套及背帶(背面)!

以上是十組機身的大致說明;接下來將繼續介紹[鏡頭篇]。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不免俗的,來個所有機身大合照!

[鏡頭篇]

原先只想依01網友的建議,先購入一顆現行版的35/1.4A FLE即可。後來想要短、中、長三個焦段一次到位,於是比照Hermes M9-P一機三鏡的組合,購入了28/2A①,50/0.95A②,以及90/2AA③三顆新鏡。現在回想起來,這樣的組合有個缺點,我個人於一機一鏡中偏好的35焦段並不在其中,所以常常需把28/2A跟50/0.95A一起帶出門,才能滿足拍攝風景及人文的需求。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由左至右:28/2A,50/0.95A,90/2AA!

後來覺得35焦段怎麼可以在Leica鏡頭群中缺席,於是入手了兩顆35/2,分別為品相甚佳的八枚玉(德鏡)④與七枚玉(德鏡)⑤。至於為何都買德鏡而不買加鏡,與物以稀為貴及Made in Germany的心態有關。另外,也為了八枚玉收集了給老鏡使用特別有feel的金屬遮光罩,包括ITDOO以及IROOA的四個版本。ITDOO銀框較短,黑框上有適用鏡頭之刻字。原先購入了一個較有使用痕跡的二手品,後來因為賣我一顆近新品50/2 DR的賣家,也順便賣我一個近新品的ITDOO,所以手頭上目前共有新舊各一。IROOA的四個版本,銀框上依版本序分別有2,4,6,6個所適用鏡頭之刻字。Ver.1無IROOA字眼,Ver.4則刻上了12571J字樣。部分文獻中IROOA另有一個較少出現的版本,因在二手市場上很難碰到,目前還不像某位01網友那麼幸運可以取得收藏,就隨緣囉。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由左至右:七枚玉,八枚玉與ITDOO!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金屬遮光罩小合照!
(前排由左至右:舊與新的ITDOO;後排由左至右:IROOA I, II, III, IV代)

上述鏡頭入手,就開始陷入了Leica的魔咒,後續的鏡頭一顆顆購入;首先當然是以補足所缺焦段為主。75焦段,想說要買就要買最大光圈,因此請人在日本幫我購買了品相不錯且散景頗獲好評的75/1.4(德鏡)⑥,補足了50與90焦段間的空缺。至於為何買德鏡,與上述購買八枚玉德鏡與七枚玉德鏡的邏輯相同。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75/1.4!

超廣角端,最先購入了現行版的16-18-21/4A⑦來使用。此鏡在拍攝建築物及大景時用得最多,轉到16焦段來拍照的機會也最大。專屬的16,18,21,24mm廣角觀景器與M機身合體後,可以感受到體積上的震撼。然廣角端拍攝的量體變形,是先天上不可避免的,稍稍可藉由Lightroom軟體來作些修正。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16-18-21/4A!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16-18-21/4A搭配濾鏡轉接環,與M Monochrom及專屬的廣角觀景器!

尚缺席的24焦段,大光圈的Summilux個頭不小。本認為拍攝風景及建物不太需要淺景深,再加上Ken Rockwell認為現行版的24/3.8A⑧相較24焦段其它鏡頭,不僅銳利度更驚人,且變形量更低,於是先選擇了它。後來發覺如意算盤算錯了;就算是拍攝較廣角的景緻,還是會有希望特定前景具淺景深效果的時機,或是需要藉由大光圈來補足現場光源之不足,因此又購入了現行版的24/1.4A⑨。另外,根據文獻之MTF圖表,21/1.4A的整體表現似乎較24/1.4A更佳。想想拍攝超廣角的缺憾,就是16-18-21/4A這顆鏡頭的最大光圈實在不夠用;想要拍攝更具視覺上震撼效果的廣角照片,就會需要21/1.4A⑩這顆現行版的鏡頭,於是也跟著入手了。21及24焦段的觀景器亦各購入了金屬的黑色版本來搭配使用。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由左至右:21/1.4A,24/3.8A,24/1.4A,與21mm及24mm觀景器!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由左至右:21/1.4A與M9-P及21mm觀景器,24/1.4A與M Monochrom及24mm觀景器!

只差135就各焦段俱全,加上還欠Macro鏡,於是現行版的135/3.4A⑪以及前一個版本的90/4 Macro⑫也就一併入手了。135/3.4A甚少使用,搭配M240及M246的Focus Peaking,對焦上會比較踏實。90/4 Macro拍攝花朵及昆蟲類小物相當好用,成像品質亦佳。後來又購入了新版的Macro-Adapter-M,據說在28mm以上的M鏡都適用,是用M240及M246機身來搭配Macro使用的全面性選擇。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由左至右:135/3.4A,90/4 Macro!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90/4 Macro配合專屬眼鏡,與M Monochrom及附屬的直角觀景器!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新版的Macro-Adapter-M,裝載於90/4及M240加上EVF2!

各焦段都有了,接下來納入的鏡頭以兼具特殊拍照用途兼滿足收藏慾望居多。首先是針對已購入的MP及M9-P的銀色機身,怎能沒有漂亮的銀色鏡頭來匹配。於是入手了當時的非浮動鏡片版本、友人割愛且品相不錯的銀色35/1.4A⑬,以及現行版的銀色50/1.4A⑭新品。這兩顆鏡頭是我一機搭配一現行版鏡頭,光圈要夠大,焦距要好用,又能夠輕便出遊的最佳選擇。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由左至右:35/1.4A,50/1.4A!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由左至右:MP+35/1.4A,M9-P+50/1.4A!

50/1及50/0.95的表現各有千秋,甚至還有很多評論者喜歡50/1比50/0.95還要多。想說老鏡就要越老越有味道,與現行版的對比越高越好;剛好有一個義大利人在eBay上賣一顆其長輩遺留下來的50/1 Ver.1⑮,不但價廉且品相亦佳,於是就入手成為與M Monochrom搭配的好夥伴。知道50/1 Ver.4與Ver.1有迥異的表現,也是50/0.95發表前的一個大光圈好鏡,於是另一顆狀況不錯的50/1 Ver.4⑯也就接續入手。然這顆50/1 Ver.4無法在數位機身上於無限遠處合焦,雖是一個小小缺憾,但也無礙其表現。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由左至右:50/1 Ver.1,50/1 Ver.4!

另外有一顆鏡頭,是跟MP一起購入的50/2 50 Years紀念版銀鏡⑰。根據資料佐證,這款鏡頭的光學設計與50 Summicron IV代相符,但是外觀又與50 Summicron的Rigid相仿。反正eBay上的日本賣家堅持要與MP一起出售,鏡頭品相也如新,成為一個有趣的收藏。現行版50/2AA⑱,經過原廠長時間修正初出廠該批鏡頭容易耀光的缺失後,在千呼萬喚中終於有新品到貨。它精準、銳利與通透的成像,與Monocrom是最好的搭配。意外的是,我於台灣取得50/2AA公司貨的同時,之前在美國Adorama網站上先行訂購的一顆2015年製造的全新品亦同一天出貨到台灣而來不及取消下訂,所以現在手頭上共有兩顆50/2AA。後來入手的這顆(不列入收藏數量內),打算保持全新狀態,當作是這顆銘鏡的珍藏版。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由左至右:50/2AA,50/2 50 years,50/2AA(全新品)!

所謂的Leica Glow,不管是不是Leica迷自吹自擂,終究是部分Leica老鏡令人著迷之處。購買了35/1.4第一代銀色版本Ver.1的Steel Rim⑲,以及第一代Titanium版本Ver.2 的Pre-A⑳。至於為何Ver.2要買Titanium版本,純粹是因為一直都沒有買過Titanium的鏡頭,入手後又可以購入M6 Titanium與之匹配。Ver.1的耀光比較嚴重,有些場景不容易駕馭。Ver.2 Pre-A尤其是Titanium版本,據說已經做了很大的修正;其低對比的自然美膚效果,是一顆會受女性歡迎的輕便鏡頭。部分文獻資料說Pre-A版本無法在數位機身的無限遠處對焦,Titanium這顆倒是沒有這樣的問題。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由左至右:35/1.4 Steel Rim,35/1.4 Pre-A Titanium!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35/1.4 Pre-A Titanium與M6 Titanium!

Leica光學設計部門負責人Peter Kerbe曾在受訪時表示,其心目中最理想的Leica鏡頭共有三顆。其一為Leica X Vario Elmar(可能是因為當時受訪時正在銷售此機的時空背景);其二為50/2AA;其三為雙非球面鏡頭的經典,也就是35/1.4 Double Aspherical。

35/1.4 Double Aspherical(⑳+①)我有緣入手新品,也曾在01上有一篇開箱文。根據Erwin Puts的描述,這顆鏡頭在所有光圈的表現,都有非常高的反差及出色的解像力,不僅能呈現飽和的色彩,成像亦有栩栩如生的立體感。人的慾望無限,50/1.2(⑳+②)不僅是雙非的始祖,亦同樣是雙非的經典。雖然有很多人認為它有設計上的缺陷,加上價格因為被炒作而成為天價,但緣分到了,加上個人認為此投資應該不會賠本,還是咬著牙把它收為己有。這顆鏡頭的對焦環操作上的手感非常柔順,與其它Leica鏡頭有些許差異性(部分文獻也有上述的表示)。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由左至右:35/1.4 Double Aspherical,50/1.2!

至於為何又買進下述35/1.4 Double Aspherical(⑳+③)及50/1.2(⑳+④)的重複鏡頭?請各位注意一下這兩顆鏡頭上的距離表尺,顏色都是特殊的紅色標示。當有機會購入這兩顆特殊鏡頭,而且價格與eBay上其它現有雙非鏡頭之標售價格比較下尚屬合理時,還是一時衝動把它們買下。想想就算不能成為傳家之寶,退休後也可以賣來養老。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由左至右:35/1.4 Double Aspherical(紅表尺),50/1.2(紅表尺)!

因為最大光圈不太夠用,本來一直不考慮買進28-35-50/4A。加上第一代銀鏡相關文獻雖較推薦收藏,但第二代的成像品質較佳,體積又較小,兩代間好像存在某些尷尬。剛好賣我上述50/1.2紅表尺銘鏡的賣家有一顆近全新的第二代28-35-50/4(⑳+⑤);經詢問下,賣方願意以非常優惠的價格一併讓售給我,於是便一起購入。實際使用後,發覺它的體積真的沒有想像中大,當成多焦段的旅遊鏡也算輕便,當有需要紀錄周遭環境的用途時,亦可以因應不同的焦段派上用場。然而,天氣狀況必須不錯,且沒有室內拍攝的需求,f4的光圈才會夠用。倘16-18-21/4A與28-35-50/4A兩顆鏡頭一起出勤,可包含6個不同焦段,算是俗又大碗。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28-35-50/4A!

Leica鏡頭中有特別稱號的,心理作用上都是銘鏡,如八枚玉、七枚玉及大頭九等。大頭九是第一代的90 Summicron(⑳+⑥),對焦環及光圈環有多種不同版本的材質與形式。此鏡價格相當的便宜,我購得的這顆歷史已50年以上的老鏡頭,還能擁有不錯的品相亦屬難得,拿來拍人像有一種朦朧又不失立體感的優點。缺點是,它的體積在電子防潮箱以及相機包內比較佔空間罷了。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90/2大頭九!

75/2AA(⑳+⑦)的現行版體積較75/1.4小,一直在猶豫到底要不要購入。主要是因為還沒有收藏那麼多鏡頭前,已經有了75/1.4的大光圈德鏡,也滿意它的人像拍攝效果。加上針對此鏡只想收二手鏡,市場上極少流通,價格也與新鏡差距不大。好不容易有一顆LNIB的二手商品在德國出現,價格又不到原價的2/3,於是趕緊把它標了下來。很多書上把這顆鏡頭稱為人像鏡之王,它的表現亦與75/1.4各異其趣。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75/2AA!

接著要介紹的是實用及收藏價值兼具的M6 TTL Black Paint Millennium套組,其中搭配了35/2A(⑳+⑧)及50/1.4(⑳+⑨)兩顆鏡頭。此特別版共發行了2000組,每組都有自己的獨立編號刻製於機身熱靴上。此外,兩顆鏡頭的末五碼序號亦與機身序號相同,增添收藏之價值。機身除了回歸黑漆色銅製機頂蓋,以及Leica書寫版標誌回復刻製於機頂蓋上外,並把M3的某些重要特徵重新回歸。例如附紅色標點的捲片軸桿、金屬製進片桿,以及黑漆色背帶環等。兩顆鏡頭的距離表尺都是紅色的,50/1.4的對焦環等特徵則回歸第一代的外觀,充滿了復古之美。這個套組的材質具有鋼琴烤漆的質感,感覺非常高雅出眾。相機套及背帶我特別選擇了Luigi特別為M6 Millennium特別版製作的Millennium Style。有趣的是,Luigi的老闆還在與我的email往來中表示,是因為他給予Leica原廠建議,Leica才會特別製作這款M6 TTL Black Paint Millennium套組。到底是真是假我無從判斷,倒是相機套及背帶確實特別針對前述機身黑漆色背帶環有作特別的保護設計,讓人不得不佩服其作工之精細。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由左至右:35/2A Millennium,M6 Millennium與手工相機皮套及背帶,50/1.4 Millennium!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6 Millennium與35/2A!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6 Millennium與50/1.4!

許多Leica的評論文章中曾經提過,沒有擁有過M3,就不算真的體驗過Leica經典工藝之美,也因此讓我興起購入M3的念頭。原本想要收藏Black Paint版本,但又擔心受騙買到re-paint的機身,且聽說依機身序號來判斷也不一定準確。有趣的是,在拍賣網上,M3 Black Paint看起來品相較佳的多較便宜,越貴的露銅越嚴重。至於非常便宜的Black Paint,部分誠實的賣方會標示re-paint,部分不特別說明的經查詢序號都不對,於是放棄購入Black Paint的念頭。最後入手的是較後期版本的M3 Double Stroke;主要是因為M3 DS的特殊撥片手感與快門聲,是許多網友們所津津熱道與推崇的。為了搭配M3的古樸美感,購入了品相極佳的50/2 Rigid(⑳+⑩)、近全新的50/2 DR(⑳+⑪),以及品相良好的35/2八枚玉眼鏡版(⑳+⑫),來重現當時的古典組合。因為M3並無內建測光表,還購入了Meter M(很難以置信的,這個最古老的產品測光竟然還是最準確的),MC三組(因為我個人很喜歡英國女皇與布萊德彼特使用M3加上Meter MC的英姿--如后照片,所以多買了兩組來收藏。其中兩組測光仍相當精準;另一組雖然無法測光,但以零件品的價格多附了MC專用皮套及小型incident light,堪稱物超所值),MR4(測光還算堪用),以及一顆破破爛爛的MR(因為我覺得它最醜,所以買最便宜的零件品)來完整收藏。話說因年代久遠,M3測光還是要配合現代版的Voigtlander Meter VC II較為準確安心。很難得的,還找到了全新的Voigtlander Double-Shoe Adapter A,讓裝上Voigtlander測光表的M3,還可以同時配合35mm MBLOO的古典觀景窗一起使用。此外,兩個搭配M3使用的原廠相機皮套,一個可以配合一般鏡如Rigid,另外一個可以配合DR使用,亦一併收藏。另外,為了回到當時的時空背景,並且多了解M3及其配件之完整資料及正確使用方式,亦收集了許多早期的原版說明書及介紹書冊來加以佐證。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3與50/2 Rigid!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3與50/2 DR,以及DR眼鏡專屬皮套!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3與八枚玉眼鏡版!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3與八枚玉,加上Voigtlander Double-Shoe Adapter A,配合Voigtlander Meter VC II與35mm MBLOO加上其專屬皮套!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由左至右:Leica Meter M,MC,MR,MR4(含相關配件)!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3與Meter M!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3與Meter MC(尚未裝上弱光測光輔助器)!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3與Meter MC(裝上弱光測光輔助器)!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英國女皇使用M3與Meter MC之照片!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布萊德彼特使用M3與Meter MC之照片!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3與MR4!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3之相機套(左:配合一般鏡如Rigid;右:配合DR)!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3之原版說明書及相關書冊!

由上述的回顧內容,各位應該可以猜測到,除非是原廠沒有出該焦段較大光圈的鏡頭,不然的話,不管是各焦段的Noctilux、Summilux以及Summicron,我都會盡量依鏡頭評價擇優購入。至於Summarit及Elmar的鏡頭,雖然表現依然出色,體積大都較輕巧,價格又較實惠,但是我覺得Summicron的量體我都已經可以接受了,最大光圈還是最重要的考量(除了24/3.8A是個初期購買上的例外狀況)。在上述的邏輯下,老鏡中還考量購入的,還有50/1.5 Summarit(⑳+⑬)這顆不同用家喜好各異的老鏡。這顆鏡頭是Leitz為了對抗Zeiss而委託Schneider製作的大光圈鏡頭,原名稱為Xenon 50/1.5。經過十年後,才由Leitz出了這顆改良版的Summarit,並採用新的玻璃與鍍膜技術以求得更好的表現。我取得的這顆老鏡狀況還不錯,在低反差的表現下,偶爾出現的耀光,讓人像拍攝的畫面多了一點朦朧的美感。另外值得一提的是,這顆鏡頭的專用遮光罩XOONS的造型非常獨特,裝在這顆鏡頭上,有種特立獨行的違和感。剛好01上有位Leica金屬遮光罩收藏的專家要出售一個品相不錯的XOONS,省了我還要在eBay上尋寶的麻煩。這位賣家同時也是我前面文內提到一個極稀有IROOA版本的收藏者,展現了他在遮光罩收藏上的實力。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50/1.5與XOONS,搭配M3!

135/2.8(⑳+⑭)這顆鏡頭原不符合上述收藏光圈大於或等於Summicron的邏輯,然現行版的光圈為3.4,歷史上此焦段鏡頭的最大光圈又僅到2.8;所以此鏡雖然沒有什麼特殊的表現,但是因為價格便宜,加上又是該焦段最大光圈的立場,還是在美國找了一顆盒裝文件齊全且近新品的末代版本來收藏。該鏡最特別的地方,是有個google鏡來放大構圖框及對焦處,減少長鏡頭合焦的困難。但是末代版本這個眼鏡是沒辦法拆的,所以如果原本有裝上握把或皮套的機身,要再裝上這顆鏡頭會有困難。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135/2.8與google,搭配MP!

後來也打定主意,除非是有非常重大的改版,否則同焦段同光圈的鏡頭,就暫不再考慮收藏;例如近期推出的28/2A與35/2A小改款,經國外專業測試在Leica數位機身上成像畫質並沒有太大差異,就沒有引起我增購之慾望。28焦段是過去Leica由21至75焦段中唯一沒有Summilux的(75焦段的Summilux業已停產,現行版只有Summicron)。28/1.4A(⑳+⑮)首次出現於2014年Leica M Edition 100紀念套組,於引頸期盼中終於單獨上市,也成為我目前購入的倒數第二顆鏡頭。也因為它的出現,使得Summilux系列鏡頭涵蓋了21、24、28、35、50及75mm各焦距,能夠在光線不足的環境下捕捉美好的畫面,並創造絕佳的景深效果。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28mm/1.4A!

M60上市後,世界各地的代理商庫存一直沒辦法消化,價格也因此直直落,讓我對於是否直接購入此昂貴且未來可能沒有增值潛力的特別版,還是要等待Leica出同概念之一般版本再購入,而一直猶疑不決。Leica最近剛發佈了M60一般版本,也就是M262的M-D版本。我個人認為Leica在M60的銷售失敗後,仍然有勇氣推出可能沒有人會捧場的M-D,除了繼續堅持Leica的本質理念或是已開模必須生產外,附加價值是在賭賭看是否能夠一併帶動M60的買氣能夠起死回生;否則的話,特別版竟然賣不完,應該是Leica的一個大恥辱。令人訝異的是,在M-D發佈上市的相關訊息後,eBay上的M60套組竟逐漸的順利出售,且價格也慢慢攀升,可見其行銷策略是成功的。考量35/1.4A FLE本來也有打算要購入,我在抉擇後也決定購入一套全新公司貨的M60,來作為Leica設備器材購入歷程的一個里程碑;畢竟M60套組的價格,與一組全新的M-D加上35/1.4A FLE的價格相去不遠。這個限量600套的特別版本,包括無LCD螢幕的機身與35/1.4A FLE(⑳+⑯)鏡頭,只要是看得見的金屬部分,都是由不鏽鋼製作,且具有如絲綢般的觸感。配上專屬的遮光罩,整組由Audi設計團隊為Leica設計的M60,有如藝術精品一般,讓人愛不釋手。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M60配上Thumbs Up,搭配專屬半截相機皮套及背帶,與35/1.4A FLE!

鏡頭介紹到此,補充幾個同類型小家族的比較性合照: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Tri-Elmar(由左至右:16-18-21/4,28-35-50/4)!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28(由左至右:28/1.4A,28/2A)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35/1.4(由左至右:Steel Rim,Pre-A,Double Aspherical x2,Asph銀, Asph FLE不鏽鋼)!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35/2(由左至右:八枚玉,八枚玉眼鏡版,七枚玉,Asph Millennium)!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50 Noctilux(由左至右:1.2黃字版,1/Ver.1,0.95,1/Ver.4,1.2紅字版)!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50/1.4(由左至右:Millennium,Asph銀)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50/2(由左至右:Rigid,DR,50 years,AA)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75(由左至右:1.4,2AA)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90/2(由左至右:大頭九,2AA)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135(由左至右:2.8,3.4A)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雙色雙飛的奇蹟(由左至右:50/1.2黃字版,35/1.4 Double Aspherical黃字版,35/1.4 Double Aspherical紅字版,50/1.2紅字版)

以上鏡頭於新品的購買上當然沒有問題,但是收藏二手鏡頭的另一個樂趣,就是收藏完整的盒裝及文件,以及原廠的前後鏡頭蓋及遮光罩等。我在各種管道上尋寶時,第一個就是看有沒有完整的紙盒、文件及鏡頭皮套等,尤其是盒子上及相關文件上的序號是否與鏡頭相符。第二個是看前後鏡頭蓋是否為原廠所附;尤其是早期Leitz的鏡頭,其底蓋與鏡頭蓋上面大部分都會有Leitz的標示。第三個為是否有附原廠該有的遮光罩及遮光罩蓋,如果沒有,是否有其它賣家有單售與鏡頭品項相符的遮光罩及遮光罩蓋可以買來搭配。最後也是最重要的,鏡頭的品相是否為near mint或excellent以上;倘為老鏡,其外觀、操作功能及鏡片的狀況更是要謹慎考量。簡言之,寧可多花一點小錢買沒有缺陷的鏡頭,也不要因賣家自我陳述不會影響到光學品質,因而買到瑕疵品。補充說明的是,上述所有的鏡頭,我全部搭配Leica或Leitz原廠,與鏡頭顏色相符之UVa。唯一一個使用B+W而不是Leica原廠保護鏡的是為50/1 Ver.1所選購的黑色保護鏡;因為原廠E58的UVa僅有銀色,與該鏡頭及遮光罩的黑色搭配起來有點怪異。最近Leica的原廠UVa出了第二代,但是竟然是在日本生產,這實在是有點讓人驚訝。雖然Leica原廠表示第二代的光學品質多所精進,但很多人的測試結果表示看不出任何差異。

Leica M:10機36鏡之心路歷程全記錄(Leica M:full collection of 10 bodies & 36 lenses)
▲36顆鏡頭大合照!

本篇文章要在上述所有機身與鏡頭的粗淺介紹中落幕。以上純屬個人的回顧,幫自己在Leica M之器材設備添購歷程留下圖片及文字記錄。成為Leica人的日子,除了拍照歷程的酸甜苦辣外,亦充滿了機身及鏡頭搜尋及添購過程中的冒險樂趣。尤其是二手機身鏡頭於搜尋過程中,秉持品相一定要極佳,價錢一定要是同品相拍賣價最低的立場,也增加了不少收購及標購的難度。有些極力想取得,然售價又偏高的銘鏡,也花了不少email往返的功夫,來說服賣家降價出售。運氣很好的是,直到目前,並沒有碰到取得的品相與賣方的描述有差異的狀況發生。以所有的器材設備都是要拿來用的立場,我也儘量依照不同的拍照需求,讓這些新機新鏡或具有歷史意義的老機老鏡們都能多多曬曬太陽,物盡其用。

總之,希望本文可以提供給未來想要添購Leica新舊器材設備之同好們些許參考的價值;若有任何謬誤,尚請不吝指教為荷。更期盼各位大大能夠抽空到我的Flickr上看看我拍攝的照片並給予留言指導。感謝您花時間閱讀本文,後會有期囉 ^_^

我的Flickr網址:Frank Shen
https://www.flickr.com/photos/francody66/sets/

francos wrote:
從「Leica M...(恕刪)


太神了
這是我近三年來看過01最狂的文
痞客邦: http://stfeelva0802.pixnet.net/blog
太強了,這比開箱稀有超跑還要吸引人
francos wrote:
從「Leica M夢...(恕刪)

有神,快拜!
繼HERO兄之後,最重量級的開箱文!

真的是比稀有跑車還稀有
火力強大

天啊!! 看完之後有點頭暈 Orz


francos wrote:
從「Leica M夢成真」的2機5鏡開箱文,到X機Y鏡的心路歷程全記錄!
前言:X=10,Y=36

francos wrote:
從「Leica M...(恕刪)


已跪
請收下小弟的一雙膝蓋
這篇高裝檢文真是閃瞎了偶的眼睛阿,樓主標題應該加警語要戴墨鏡,
偶來不及了,救郎阿

佩服樓主的毅力,能達成此目標不僅財力夠,時間也要夠,不簡單,
真的不簡單
老虎不會在乎綿羊的態度。 世上沒有完美的時機,但是 有準備的人可以讓時機變得 完美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7)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