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cclemon2143 wrote:
耳機音響店其實要賺的都不是普羅大眾的消費者, 不敢說所有店都這樣, 畢竟得罪不少人
...(恕刪)


4.
確實是這樣沒錯 正常情況來講 就所謂一般民眾或一般家庭而言 會主動逛音響店或耳機專門店的確實不多 就一般便宜家庭劇院組合來說 很多時候可能就是逛大賣場被折扣促銷吸引 或是選購電視的時候銷售店員順勢推販 所以你看為什麼很多大賣場一進去看到的就是在賣電視影音家電的 正因為一般人印象音響是屬於高價商品 有些音響店裝潢布置又愛走高級路線 導致平常不太可能有機會前往閒逛 所以會去的一定都是有興趣 且有事先做過一些功課 網路搜尋過相關文章的 或對音響系統有些基本認識的 然而一般人不懂這一領域的 自然大賣場隨便賣個便宜聲霸重低音 廉價多聲道系統 一般消費者在那種聲光效果環境作用下 很容易就被吸引 不知不覺就把產品整套搬回家的都有

不過現在音響店有很多給我感覺有些也是逐漸轉型 不見得賣得都是高價商品 甚至電視機 投影機兼著賣的都有 專門的音響店專賣聽音響的應該也是很少 大部份音響店愛賺的還是那種想搞專門視聽室的全套系統的大客戶才是

至於耳機店的部份 網路上常看到推薦的 有名的大概就那幾家 消費群還是以年輕學生族群居多 而會去這些店家的 也多半是看網路這些文章介紹才前往 因為台灣耳機圈有主要是由動漫愛好者組成的特殊文化 很多本身是動漫愛好者 因為想聽所謂動漫歌 動漫音樂 想聽這些J-pop日本女聲 日本女歌手 對人聲有特別需求的 所以就會想選購好一點的耳機 那可能在動漫音樂板和動漫同好交流動漫音樂資源時 自然就被連結到耳機相關板面來 也就是在台灣網路搜尋耳機就很容易連結動漫 搜尋動漫就會連結到耳機的一個很特別的現象

但是如果就一般人 假設很幸運的沒去觸碰到動漫這一塊 也沒上網搜尋耳機相關訊息 那很可能他的耳機選購地點 可能就是一般大賣場 或是如光華商場選購電腦或3C商品時 剛好逛到賣耳機的店家 又剛好原本用的耳機舊了或壞了 有想買新耳機的想法 於是被包裝還是產品形象給吸引 而順手購買的情況也是很多

也就是說這些人並沒有經由「動漫」這一區塊才連結到耳機 相對的對耳機的了解反而不會接觸到過多的錯誤資訊 進而產生各種錯誤想法 就像一個平常人一樣 過著平常的生活 聽著平常的流行音樂 用著平常的耳機...這樣我想就夠了 心態也很正確 不要像現在台灣這些耳機論壇一樣 搞一堆有的沒的花樣 又是動漫人物圖片 又是日本女歌手什麼「女毒」莫名其妙的 都鬧了那麼多年了 我還是看不明白到底耳機跟動漫間有什麼絕對關聯在

今天講的話都白坦白 提出的問題也相當明確 也不用扯那些有的沒的 只要能提出一套合理的說法就好 而不是那種很籠統模糊的概念 什麼「女毒」的在那邊鬼扯 我覺得這根本毫無意義可言 既然對耳機響有興趣 又喜歡動漫 喜歡這些動畫女性角色 那有本事就提出一套說法 來證明 耳機 - 動漫歌 - 動漫人物 之間的關連來吧 不然整天女毒女毒的誰知道在講什麼東西?

離題一段時間了,更新一下使用近況。

由於IE800耳塞使用久了會有容易脫落的現象,一不小心很容易遺失,或掉地上時不小心踩到。而附送的另外幾組耳塞,太大太小的都不好用。而最剛好的M尺寸又只附一組,且售價又高,原廠報價1600。所以之前就一直有考慮要找替代耳塞,但網路上找很久都沒看到適合的款式,直到COMPLY出的這款IE800專用的才決定買來試試看。






1. 實戴測試,感覺細節部份確實明顯變得較為豐富,但我認為這或許是因為隔音較佳所致。且這點有好有壞,通常隔音好的耳塞,相對不適合久戴。

2. 耳塞中間套管彈性較強,會感覺比較不好安裝,但相對的應該不易脫落。

3. 因為之前也買過,本身其實不太愛用這家耳塞產品。畢竟材質的關係,泡棉會剝落,又怕碰水,使用壽命很短。經常配戴的話大概一年會換到3-4對,但現階段沒有其他更好的選擇之下,也只好將就先用。







cclemon2143 wrote:
但絕大部分都有商業利益的考量, 在普羅大眾下預算本身就不高了, 東推西推毛利了不起就那點錢,...(恕刪)


5.
這個我想也是必然 開門做生意無非就是為了賺錢 用什麼方法也是各憑本事 像台灣知名度 網路上討論度比較高的幾個耳機店 去看他們的經營方式 我覺得商品項目多樣 及大量的樣品試聽提供 是很重要的吸引顧客前往的要素 問題是確實如你所講的 無論網路上面討論熱度多高的頂級耳機或其周邊耳擴/DAC 線材等等....實際會買的肯定少數 大多就是看看 有機會試聽一下而已 畢竟就一些年輕學生 買不起就是買不起 況且他們其中很多也不熱衷討論 最多就是上來問問幾個款式 價位等等...等買到之後 後續再回來分享心得的也不多 耳機圈看到的很多文章大概就是業配為主 但這部份就不是我們討論的重點 大部份的消費者對於耳機的選購 大概千元以上大概就以為很好了 畢竟沒有接觸過這方面的訊息 對耳機的認識 大概就是當做像滑鼠 鍵盤 隨身碟那樣的3C附屬產品而已 可以換個方式來說 對一般民眾而言 買一副萬元耳機 就好比相當於花一萬元買滑鼠鍵盤一樣 基本上這根本是他們無法想像的

而就算這些耳機玩家 對於在欣賞音樂方面的需求 會比一般人更講究一些 原因我之前就分析過 主要是受這些日本流行音樂文化及動漫文化影響 對日系女聲的特殊偏愛 但即使在論壇上發表很多 討論很多 實際出手了不起就幾千塊 貴了也買不下去 所以整個看來講的都是一堆空話 一堆沒用的東西 第一個出發點就不正常 人家玩音響是追求Hi-Fi高傳真的對聲音要求完美的精神 結果這些動漫迷居然只是基於對動漫人物的喜愛 受置入性行銷影響 購買相關音樂商品 才進而去選購耳機系統 其次又因為本身相關經驗的缺乏 就算真的要針對喜愛的這些日本J-pop歌曲進行聽感評測 講出來的很多也是莫名其妙的東西 甚至搬一堆數據出來分析 但仔細觀察發覺根本是胡說八道一堆 這點只要去了解其背後動機原因 就可大致說明一切 其主要目的 和心理所期望的 不過就是建構在與動漫幻想世界的連結而已 關於這點我之前就有詳細分析過可以參考

原則上要一再強調的是 只要是在耳機板看到又拿動漫出來講的 通通不要相信 那些完全沒有參考價值 然而事實上他們通常也講不出什麼就是了 就算你很認真的想跟他們討論 所獲得的回應 很可能就是一張動漫女性圖片 看起來很幼稚的 小孩子傻模傻樣的逗趣臉孔的 然後附上一兩行莫名其妙的回應 一整個感覺就是非常的荒謬不可理喻 完全不明白這麼做意義何在 我個人的解讀就是 可能有一部動漫迷 就是喜愛動漫美少女系列的這一群 在心理上有一定程度女性化的傾向 在潛意識裡就經常幻想自己是個小女孩之類的 我不曉得你會怎麼看待這事 但就我來說我是絕不跟這類人有任何交流的

還有 不論耳機或整套音響相關產品 本身成本不高也是事實 但單價越高的相對獲利越高 只不過單價越高的確實相對購買率也越低 這邏輯在各類型商品都適用 所以行銷的手法重點 以耳機產品為例 廠商或店家所要操作的 就是如何讓消費者願意多花一點錢 讓可能原本預期只有幾百元的預算 能拉高到幾千元做為獲利的主要來源 至於操作方式 3C化 精緻化 提高包裝質量 明星代言等...都是 至於依靠動漫人物來宣傳的 目前看來 只有少數廠商還在這樣操作 當然不能理解這些負責行銷企劃人員的心態為何 但大環境和市場轉型等因素 總會把這些活在過去 不肯面對現實的 短視近利的商人給淘汰


cclemon2143 wrote:
最喜歡就是那種實際聽過音樂廳或是愛聽現場的人...(恕刪)


6.
這個我就不清楚你確切是想表達什麼 不過我覺得玩音響的人 特是到高階領域 不聽古典樂是很難體驗到器材價值的 或者就是走多聲道家庭劇院之類的 看看電影感受聲光特效可能也是一個方式 要不然就光聽這些流行歌 除了感受不到那種高級音響質感外 且就實際情況來看 一個只會想跟一般大眾聽著尋常流行歌的人 也似乎不太可能是個一個會逛高級音響店買高級音響的人 我覺得這也是很簡單的邏輯 就好像一個不喜歡釣魚的人 不會沒事到釣魚用品店買釣具一樣 還有就是玩音響的人會實際到音樂廳現場演出音樂會的 應該還算是發燒友之中比較高端的一群 比起那些閉門造車井底之蛙 只會器材端滿桌清單一大串 整天玩插頭拔電線的還是強過許多

不過或許你這話有另外一種含意 你是不是想說這些有錢人都是音響店家眼中的盤子 因為有錢了發財了 想說聽聽古典裝裝高級 就到音響店買套高級音響放客廳 順便偶爾再來幾張古典專輯拿來假裝聽聽裝品味? 然後這類人去到音響店就很容易被店家鎖定 進而利用各種人性弱點趁勢推銷更高單價商品等等....

但首先我必須說 你對大部份的古典樂迷的刻板印象是不正確的 因為愛聽古典音樂的人 音響器材未必都很高檔 其次 不管怎樣 無論如何本人在這邊一定會不厭其煩的一再重申: 我不是一般的古典樂迷 不要老是想把我歸類 套用在你們那種狹隘的音樂視野框架裡 我比你們大部份人所認知的古典樂迷都厲害太多太多了 也不要說是在本國 按世界標準來看 也是頂尖中的頂尖的那一群 以一個業餘愛好者來說 我在鑑賞力方面甚至可以比很多專業人士強 這也沒什麼特別原因 就因為天生就會這事 根本一點能懷疑的空間都沒有 只是一般人一輩子可能都沒有機會 見識到那種天生就懂古典音樂的人 所以難免心態會有質疑 或是無法想像 但我現在已經很明確的跟你講了 我就是世界上那種極少數的例外 你明白這點就好了 不要再把我跟那些人相提並論 也別想說先貶低古典音樂 古典樂迷之後 就能間接損人這種方式來操作 雖然這方法沒錯確實對大部份的「偽裝古典樂迷」是有效的 但對那些真正的藝術鑑賞家 真誠的音樂愛好者而言 是不會起到任何作用的 這就是一種境界
cclemon2143 wrote:
至於為什麼, 這就要聊聊黑幕裡面提到的原音重現, ...(恕刪)


7.
這點我倒是覺得你的說法過於負面 不過就是一些錄音技術上的操作 或是商業上銷售方面使用話術 廣告式的誇飾用語等等...實在說不上是什麼「黑幕」 畢竟這世上很多事情都是可以透過生活經驗學習 相信一些是非真假的基本判斷 大多數人應該還是有的 我確實不認為會有廠商或店家在推銷商品時 會特別強調什麼原音重現 畢竟這東西本身沒有足夠說服力 破綻百出 很容易弄巧成拙 自打嘴巴 且大部份的人不論何種類型音樂的欣賞者 不論透過何種方式聆聽音樂 不可能有連錄音和現場的差別都分不清的 所以這種大家都知道明白的事 絕對不會是你指的什麼「黑幕」

所以關鍵點是在於個人需求喜好和選擇 而音響玩家本身就是比較追求聲音表現的人 他們在意的也並不是要聽起來跟現場一樣 或跟真的一樣 也更清楚錄音與現場的差異 差別只是在於 他們會比一般人在意聲音透過器材重播後的表現 能夠越接近現場 呈現越多細節動態越好 也就是所謂的 "HiFi高傳真精神" 所以相對的他們會比較傾向古典爵士等採用更多真實樂器錄製的唱片 但絕對不會是要求原音重現 至於一般只會聽流行歌的這些人 當然就是隨便手機隨便耳機接著能正常發出聲音就好 反正也就流行歌而已 能好好聽好好唱就很ok了 花大錢搞一堆音響配被確實沒那個必要

當然或許你就是一直有一種根深蒂固的想法 認為這些有錢人就是假掰裝高級聽古典 去到音響店當盤子給唬得一愣一愣的 被招攬選購高價音響商品配件等等... 我是覺得你若有這種想法 也未免太低估正常人的智商了 也不明白你為何會有這種看不起聽古典音樂的人的想法 一直找機會企圖引導 講得古典樂迷好像都很笨一樣 除非說你真的本身有從事過相關行業 或是業界有熟識的朋友跟你透露 實務中確實有接觸到許多有錢的聽古典樂的笨蛋 只要隨便講的原音重現就鈔票大把大把在灑的? 如果真是這樣那我也沒話講

況且真的要說好騙不好騙的話 那也應該是耳機板這些動漫迷比較好騙 必竟年輕缺乏經驗 沉迷動漫虛擬世界 導致思想封閉 性格內向 按理說對店家而言應該是更好欺騙唬弄的對象 反正不管什麼商品 只要把動漫迷喜愛的動漫女主角公仔圖片拿出來擺 然後就通通乖乖買回家? 問題是這麼多年觀察下來 我也不覺得這招能有什麼效果 最多就是第一時間可能吸引住動漫迷的目光 或增加點討論熱度而已 在銷售量上不太可能有明顯的幫助 更何況現在個大廠「去動漫化」的路線越來越明確 更是不太可能再如此操作

所以說就算是有廠商推銷商品訴求對象 是要鎖定這些涉世未深的年輕動漫迷 在操作上也是有些技巧要講究的 例如要讓動漫人物與耳機產生連結 是不是得找動畫師繪製一些頭戴耳機的動漫人物插圖 或是在動畫片中置入性行銷 設計讓動畫女主角使用耳機的場景 再搭配一些動聽的動畫風格日本J-pop主題曲等等...也就是先讓動漫迷喜歡動漫女性人物角色 讓他們會想聽這些動漫歌 購買音樂相關商品之後 再來進行後續的推販耳機隨身播放器等商品的工作....所以說你看 連要賺動漫迷的錢 都得這麼費工 操作流程步驟SOP前置作業都要作的這麼細膩了 還不包括後續還要聯合網路寫手編造各類宣傳話術 開主題試水溫測風向製造討論熱度等等...那你說難道這些聽玩音響古典的可能至少30歲以上的社會人士 會比動漫迷更好騙 隨便講個原音重現就傻傻上當嗎?

cclemon2143 wrote:
某樓大大就有提到錄音的問題, 在目前地球上沒有一支麥克風可以完整的完全的收錄當時的聲音,...(恕刪)


8.
你提到的就是所謂失真的問題 不過但流行與古典對於麥克風的用法還是有很大不同 流行樂一般音樂部份就是透過電腦合成好音效後 歌手再進行配唱 也就是大多數的情況下 流行歌手錄音是不會跟樂團同步的 更何況音樂部份本身就是靠軟體就可模擬製作出來的 所以樂團的功用大多是在演唱會之類的表演場合才會出現 且通常編制也不過3-5人

而相較之下古典樂錄音考量要素就更多 特別是編制越大的作品 不論前期收音後期製作都相當費工 這還不包括實際開始錄製時的各項計畫和排練行程等等...當然如果是簡單的獨奏室內樂聲樂歌曲等 相對會容易一些 不過要比較古典音樂個類型曲目中 最接近流行歌曲的聲樂曲來講 同樣歌手在唱 可能簡單的鋼琴伴奏 人家一樣是在空間中收錄 不似流行歌分開錄製 且又電腦音效大多非真實樂器 以至於出來的成果會呈現很大的差異 一般等級發燒友也大多能比較出來 問題就出在所謂的 動態壓縮 其他還有如聲音的立體感層次感空間感等...若是在一般超低階系統 幾百元藍芽喇叭 幾千元組合音響 這情況或許感覺不太明顯 甚至流行可能還比古典好一些 但到了中高階以上 那流行古典的差異就很容易分別出來 越往上等級越高就越需要古典樂 這在音響世界裡已經成了不變的定式

還有一點就是 流行歌手演唱會基本上在那種大空間一定都是用麥克風 那聲音透過麥克風傳第到擴大機最後由喇叭發出 經過層層失真之後 出來的聲音一定不是歌手原本最真實的聲音 何況還有後續調音操作等問題 這點即使是現場演出以現在的技術都不難辦到 而相較於古典音樂 聲樂演出除極少數例外基本上在音樂廳歌劇院都是不會有麥克風的 所以說為什麼玩音響的人一定要聽古典樂 要經常聽音樂會就是這緣故 不管怎樣評鑑器材總是要有個基準 關於聲音好壞的判定 最少也得經歷過真實的現場經驗才行 不要像耳機板這些年輕學生一樣 整天網路上胡扯聽感心得 一個音樂廳沒去過 音樂會沒聽過的 鋼琴聲音沒聽過 小提琴大提琴聲音沒聽過 聲樂沒聽過的....就在那邊講什麼人聲很毒 樂器聲很毒 小提琴聲很毒的... 簡直莫名其妙...

不過話雖如此 我覺得對一般大眾而言 應該是不太介意這點的 大多數人對錄音後製等等 通常也沒什麼概念和想法 反正聽的也就一般流行歌而已 只要好聽好唱歌詞吸引人有話題性 或是聽了能讓人能放鬆心情 釋放壓力... 我想也就夠了 不要鑽牛角尖想太多 就這樣的音樂欣賞水平 越級挑戰古典音樂只是徒增困擾 真正到音樂鑑賞領域還是要由藝術鑑賞家 所以這些人選擇高階一點的音響設備就確是有其必要 且錢也一定花的相對值得 這時候再去執著什麼麥克風收錄聲音失真等問題討論才有意義 也就是說如果只是聽流行歌 只會聽流行歌的 錄音等等問題就根本不是問題了

cclemon2143 wrote:
後續勢必會經過許多處理...(恕刪)


9.
後續的處理指的不外乎就是所謂的後製調整等等...我想這些都是必要的過程 畢竟音樂就是一種商品 要拿出來賣當然包裝修飾也是必需 這點不論流行或古典都一樣 我覺得這倒沒什麼好講的 唱片錄音不就這回事 除非是生活完全不須要聽音樂的人 不然不管是用CD LP 音樂檔 聽的不全都是錄音 不也是透過音響系統去重播? 音響場家生產測試 雜誌撰寫評論 不也都是拿錄音唱片作測試 所以我就搞不懂你確切想表達什麼 批評這個批評那個的 一下對商業行銷手法不滿意 一下對店家業務不滿意 一下對業配不滿意 有那麼多那麼多不滿意 那乾脆通通都不要聽不要買不就好了?

所以我覺得比較健全的心態 應該就是單純把唱片錄音當作是方便欣賞音樂的必然選擇就好 試想在沒有音響時代 平時想聽音樂還得自己會彈會唱 或有錢人家能請人來家裡表演才行 不似身處在資訊時代的我們 不需出門在家就能輕鬆自在欣賞音樂 且各項資源透過網路隨手可能 很多幾乎都是不用花到什麼錢 所以我就實在看不懂對這些有什麼好不滿的? 大部份人不也都這樣在聽 反正音樂欣賞水平也就這樣 聽不了太高深的音樂作品 對欣賞難度過高的音樂也沒興趣 那就讓音樂陪伴生活輕輕鬆鬆簡簡單單渡過不是很好? 整天想東想西的找一大堆理由的 有這麼多想法 這麼多理念 那怎麼不把心思多投入在真正值得深究並細細品味的古典音樂上?
cclemon2143 wrote:
尤其你提到的馬勒 千人的交響曲...(恕刪)


10.
關於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研究 現在在國內「業餘愛好者」中 我說第二應該沒人敢說自己是第一 畢竟這世界上很少有樂迷會這樣同一部作品反覆聆聽數百遍 且能針對該作品 竟能在沒有受過任何音樂正規教育背景下 獨力進行研究 這確實是相當不容易

不過這邊說的「業餘愛好者」 還是有區別的 一般會分成學過音樂和沒學過音樂的 有學過的通常都是一些有錢人家庭 在成長過程中享受各種因上層階級菁英教育特權所帶來的各種好處 且吃好用好 長輩細心呵護栽培的 出了社會理所當然從事高尚體面工作 可能醫師 律師 教師 工程師 會計師等等之類的...且繼續保有欣賞古典音樂嗜好的 而這些人由於本身有學過音樂 確實在欣賞學習過程中佔了許多便宜

至於一些出身中下階層小時候沒機會接受音樂教育 而是長大後出社會基於各種原因想開始聽古典裝高級的 同樣在學習過程中會顯得相對劣勢 當然還有一種極少數的例外 就是本身就具備欣賞古典音樂能力 完全不用透過學習 而是天生就會的 則不受這種限制 有時甚至在表現出比學過音樂的業餘愛好者更高的鑑賞力 且就如同我先前一再強調的 古典樂因為是世界性音樂 所以衡量標準是世界通用的 沒有針對單一地區設定的標準 也沒有說古典在亞洲日本比較強 東南亞國家可能比較弱的邏輯 一個人只要古典樂欣賞能力很強的 在全世界都算是一樣強的

但我這邊講的 關於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研究 在國內「業餘愛好者」中位居第一 主要是指跟沒學過音樂的那一群比 畢竟有學過沒學過還是有差 態度上我會傾向保留一點 但如果是跟那些同樣沒學過音樂的比 則根本不用講了 就那一般水平古典樂迷 講馬勒第八絕對講不贏我 這些人我是從來沒在顧忌的

還有 馬勒第八號用 "千人" 這個標題本來就不是很好 因為大部份的古典樂迷對這部作品並沒有像我這麼深入 所以不了解其核心內容是什麼 像馬勒馬勒本人也不喜歡 "千人" 這個標題 畢竟自己的作品想表達的想法是什麼自己最清楚 而我個人經過這麼長期研究當然是知道這作品主題是什麼了 只是一般人不懂 很容易被那種盛大的編制和氣勢給震撼而已 實際到音樂廳欣賞 大部份時間也多是恍恍惚惚昏昏沉沉的 實際原因不是很清楚 只知道多數樂迷是將馬勒第八歸納在比較高難度作品範等級
cclemon2143 wrote:
這模大的編制, 為了原音重現要多少麥克風才能達到,...(恕刪)


11.
有關於錄音技術方面的問題我不是很清楚 但很顯然的 越是大編制作品 為確保收錄到更多的聲音 和更低的失真 及在後製時的平衡調整控制 麥克風確實是越多越好 不過錄音畢竟是壓縮聲音 要真的不惜成本動用數十支甚至數百支麥克風 那意義也不大 關鍵在於現行的錄音技術及音響重播系統 不可能完全收錄聲音並完整呈現聲音 問題在於所謂的動態壓縮 因為在真實的空間中 聲音是有無限延伸的特性 而錄音只是設法把收錄到的聲音用一種方式"儲存"起來

打個比方說 要把食物裝在容器裡 當然容器越大能裝的食物越多 但問題在於容器不可能無限大 所以必須在有限的空間中盡可能的裝填並壓縮 而不同音樂類型由於錄音和製作方式的不同 就分別有不同大小的容器填裝 例如古典的就通常是比較大的容器 流行的話因為需要裝填的較少 相對的容器需要的空間就較小 不過這後續得考量到音響用家的系統等級 不然錄音作的再好 音響等級不夠也聽不來 且通常低階音響組合播放流行音樂 往往效果能比古典好就是這緣故 因為廉價音響系統就是專為低階系統設計的 高階系統就是用在聽古典 但堅持要聽流行不是不行 只是聽不出價值而已

不過有點差別在於 確實前製作業準備的越周全 人員訓練的越扎實 還有地點的選定 空間的規劃 麥克風的架設等...投入的成本越大 確實後製出來的效果往往都是比較好的 一般我們會聽道的比較差的古典音樂錄音 幾乎都是可以確定是成本比較低的製作 除了設備器材等級不夠 麥克風可能也是隨便幾支架著 後製馬馬虎虎簡單調整一下等等...代表廠牌大概就NAXOS那類的 而我通常也不買這家發行的唱片 雖然說這家是會專門作一些冷門曲目的錄音 但我覺得現在Youtube Spotify這麼方便 一般家用音響等級也不高 即使是古典樂 確實mp3聽聽也無不可

cclemon2143 wrote:
後續還要壓縮成不同的CD版本(一般CD、SACD等等)
...(恕刪)



12.
除了CD SACD外 你漏掉了還要BD LP的版本 像我目前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版本收藏 別說是在台灣 依全世界標準來看也都是罕見的多 雖然說在古典樂迷當中不乏唱片收藏家 可能會針對單一曲目做非常完整的收集 通常一部作品十幾個 甚至幾十個版本這樣在買也是有的 但問題還是在本身是否能夠對於自己喜愛的作品 提出一套完整的論述 或是至少能發表一些深入的研究和心得 或是對初學者提供樂曲導聆等...但很可惜的 古典樂圈這麼多年觀察下來 這種人我還真沒見過 很多收藏家充其量就是很會買東西 或最多就是簡單描述一下心得而已 真正有在作研究和深度心得的多半是專業人士 或有專業背景的業餘愛好者 然而這些人未必有收藏唱片的興趣 也較少在發表與版本比較有關的看法

至於馬勒《第八號交響曲》次前合計有19個版本:

1. 蕭提指揮芝加哥交響樂團1971年錄音 DECCA
2. 海汀克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1971年錄音 PentaTone (SACD)
3. 鄧許泰德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1986年錄音 Warner【Warner馬勒150周年紀念珍藏盒】
4. 鄧許泰德指揮倫敦愛樂管弦樂團1991年live LPO
5. 羅伯.蕭指揮亞特蘭大交響樂團1991年錄音 Telarc
6. 辛諾波里指揮愛樂管弦樂團1992年錄音 DG
7. 阿巴多指揮柏林愛樂1994年live DG (全集)
8. 麥可.吉倫指揮西南德廣播交響樂團1998年 SWR Music【Michael Gielen Edition Vol. 6】
9. 夏伊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2000年錄音 DECCA
10. 拉圖指揮伯明罕交響樂團2002年錄音 EMI
11. 肯特.長野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2004年錄音 Harmonia Mundi
12. 布列茲指揮柏林國立管弦樂團2007年錄音 DG
13. 安東尼.威特維特指揮華沙國家愛樂樂團2005年錄音 NAXOS (Blu-ray Audio)
14. 辛曼指揮蘇黎世市政廳管弦樂團2009年錄音 RCA (SACD)
15. 諾特指揮邦貝格交響樂團2010年錄音 TUDOR (SACD) (全集)
16. 楊頌斯指揮皇家大會堂管弦樂團2011年live RCO LIVE (SACD+BD)
17. 馬捷爾指揮愛樂管弦樂團 2011年錄音 signum (全集)
18. 杜達美指揮洛杉磯愛樂與委內瑞拉玻利瓦爾管弦樂團2012年live DG
19. 泰瑞.費雪指揮猶他交響管弦樂團 2016年live RR (SACD)

LP的部份 本人是沒有收藏的 而第八號目前LP的復刻版 我知道的就只有蕭提的版本 其實進入數位錄音時代以後 針對大編製作品 由於比起類比錄音更具優勢 新錄音不太可能發LP版本 且從近幾年趨勢來看 馬勒作品也深受音響圈發燒友的重視 發行SACD的版本大概已是基本方向 這情況在2000年更明顯 但我覺得比較可惜的還是 雖然部份高階音響發燒友 在器材等級方面 是能達到重播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要求 問題是本身的音樂鑑賞力跟不上 可能聽也聽不了幾分鐘 變成就是有那個錢買音響 沒那個本事聽 在我看來都是浪費錢 當然有人會自我安慰說 聽不了古典 反能聽聽爵士 西洋 看看電影也不錯之類的 那要這樣想我也沒意見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