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閉廣告

[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雲1977 wrote:
大師~手上的器材沒變吧?
很認真地看完分享的聽感了

能否抽空聽一回Eva Cassidy的Live at Blues Alley
還有Dave Brubeck的Live at the kurhaus 1967

很想知道聽古典樂的在聽完這兩張有何見解?
...(恕刪)



1.
目前隨身系統確實還是ZX100+IE800的組合 等壞掉才有可能換 但隨身播放器部份因為後來聽得少 加上現在手機容量都很大 未來是有考慮就手機聽聽就好 但耳機還是會用好一點的

2.
你講的這兩部作品在我聽來就是很普通的西洋流行和爵士而已 不覺得有什麼特別了不起的地方 有的話也是網路媒體經紀公司編故事而已 就專業音樂欣賞角度來看 跟大部份的古典作品都差距甚遠 各位可以去比較古典與流行/爵士作品 就欣賞方式就差別很大 古典音樂會多半都是比較嚴肅 需要專注聆聽正襟危坐的才能體會其中深刻意涵 爵士的話可能餐廳酒吧之類輕鬆場合 聽各放鬆聽個順耳舒服之類的 至於流行演唱會就吵吵鬧鬧全場嗨翻的那樣了

而就音樂結構來說 古典樂裡 特別是一些大型作品 那相關研究解析 論文 專書 更是一部接一部 一本接一本的發表 反觀這些流行/爵士 試問各位可曾看過有什麼音樂方面研究會針對這些作品 可曾見過相關音樂學方面的專業論述? 爵士或許會有一點 但流行基本上是不用講了 99%以上都是一些抒情芭樂歌電子舞曲音樂 根本不可能有值得深究的地方

所以從這邊也看得出其中差異 只是我知道有些發燒友 其實在音樂鑑賞這領域裡 根本也是「井底之蛙,坐井觀天」 大燒「大蛙」 小燒「小蛙」 大蛙中的大蛙通稱「蛙王」 所謂「井底之蛙,蛙中之王」 在一群青蛙之中做一隻「蛙王」是有什麼好得意的? 音樂視野如此狹隘 有時候看了也是無言 用那麼好的器材 音樂一打開也不過如此 音樂等級不提升 器材等級提升又有什麼意義? 財大氣粗無聊當有趣 還想說跟一般人聽得這些芭樂歌有些不一樣的爵士或西洋流行 就以為品味提升多少 殊不知在音樂鑑賞家眼中也不過就是「五十步笑百步」

這問題就出在音樂欣賞方面經驗不足 又不肯朝更高階的古典音樂方面學習 處在那種虛假的狹小封閉天地 一群閒人沒事幹整天你捧我我捧你的 或是到處花錢買東買西當VIP 給店家洗腦講得天花亂墜捧得暈頭轉向 漸漸的就膨脹起來了 變得有些目中無人自以為是 然後再以專業發燒自居 到處灌輸錯誤觀點混淆視聽 那是幸好台灣還有像劉漢盛 郭漢丞 蘇友瑞等..清流大老在維持音響圈的優良古典音樂文化傳統 要不然隨便幾個後起的 可能企業精英 科技新貴 還是富家二代的 仗著年收高 家境富有 買了高級音響 就在論壇到處吹噓自己多懂多厲害的 結果聽那什麼音樂 就這樣也好意思拿出來講

反觀本人 你看我端什麼出來? 我可從來不以「發燒」自居 只是就一個古典音樂愛好者很誠懇的 真實的 發表我透過音響或耳機系統 所體認到的「藝術感動」 我也一直認為我是一個真誠的音樂藝術愛好者 懂多少就講多少 在討論區也樂於分享對音樂作品的理解 願意竭盡所能的 幫助有心學習的音響玩家 透過正確的古典音樂欣賞方式 朝更階的音響系統發展 例如之前屢次提到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就已經講的非常明確明白 整部作品我個人就有自信能夠解析90%以上 無論哪一段哪一句 只要你想聽 想知道 感興趣有疑問 儘管隨便讓你問 我能解釋的就一定解釋 直到完全明白及滿意為止 問題是都已經做到這程度了 一堆人就是不聽 就是不問 就是不想理解 那我是有什麼辦法

而這也是我常想不透的地方 明明就有好音樂 好錄音在那邊 這麼適合高階音響系統高階音響玩家 且學又不花錢 那不肯學 不肯聽就算了 又那麼自己為是 就沒那麼大本領 卻講的自己多厲害似的 連那麼簡單的人外有人 天外有天的道理都不明白 這才是台灣音響界最大的悲哀

3.
不過我也很好奇 能否抽空聽一回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很想知道聽流行爵士樂的在聽完這部作品有何見解?





ldw406 wrote:
你誤會了,我的文學底子超弱,很沒水準,只不過最近剛好看了白痴這部作品罷了。...(恕刪)


如果是這樣也應該還是比大多數的人強了 畢竟現在看書的人真的少 而這類文學著作坦白講也真的是沒什麼用 對人生事業 無論身心靈等等....幾乎都不會有什麼幫助和顯著影響 就算說能夠從閱讀中獲得什麼感動 但那其實在一些比較嚴謹細膩製作的電影和電視劇裡都可以感受到 更何況這些感動本身就是很廉價的帶有點虛假東西 有沒有都沒差

但閱讀這件事雖然對大多數人沒什麼用 卻也不是說不好 至少對幫助小朋友學習是很好的 像一些經濟條件好的精英家庭 都會培養孩童閱讀習慣 或是學習一些才藝例如音樂 繪畫方面的 並不是要讓小孩往創作或音樂表演方向發展 而是透過這些訓練幫助其學業方面表現和人格發展 及培養高尚氣質 畢竟這些世界文學作品 音樂作品 確實內容大多是正向的 具有正面意義 而音樂對大腦某些促進學習區域的影響更是不在話下 這些科學都有證實過的 不然小朋友說真的沒事在家也是看電視打電動而已 這對未來生涯確實沒有幫助

而我個人會接觸這些文學作品跟一般人不太一樣 首先是我本人天生就是古典樂迷 天生就會聽古典音樂 不用像有錢人在那邊假掰 在那邊假裝認真學習 我是本來就會的人 只是欣賞古典音樂的同時 閱讀相關音樂方面書籍 音樂家傳記實 自然會牽扯到一些文學 戲劇 哲學等著作 舉例來講 欣賞華格納的音樂戲劇 是不是很自然就連結到尼采 而在其相關作品裡 又會再連結到一些文學作家 例如杜斯妥也夫斯基等等...或者是欣賞馬勒音樂 閱讀馬勒傳記 是不是就會連結到心理學大師佛洛伊德 那自然就會去找到關於他的相關著作等等...之後當然會牽連越來越廣 看的書就越來越多

也就是說 可能僅僅原本只是要聽古典音樂而已 卻意外在欣賞之餘 還可以獲得在文學 哲學 心理學等方面的收穫 我認為這些都還算是值得的經驗 但還是要強調這些體認 並沒有跟人生成就劃上等號 相反的我覺得我算非常失敗的人 不過也不能說不聽古典樂就會比較好 我覺得這很難去論斷 古典樂不論對我好不好 我都是會去聽的 因為我反正就是天生注定要聽古典樂的人
penn80825 wrote:
既然P大對於古典音樂那麼堅持,那我實在不知道為何標題還要下 ,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在我從你的文章和回應當中,我只感受到你對於古典音樂的貴,和動漫、流行樂的賤,當然,每個人都能有自己的偏好,那沒有問題,但P大眼中,欣賞其他類型音樂的人,只因為你不喜歡或是個人主見關係,而去批評甚至完全看不起...(恕刪)


1.
流行樂本來有其自身的問題在 例如內容大同小異 簡單乏味 陳腔濫調 了無新意 乏善可陳 俗不可耐....等 永遠就是那幾種類型主題 失戀主題 戀愛主題 什麼 我愛你你不愛我 對不起我愛你 很幸運遇見你 喜歡你好想你 想跟你在一起...等等之類的 甚至有的時候光看這歌手的模樣 就十之八九猜到要唱什麼 一些偶像歌手 年輕帥哥正妹的 唱來唱去還不都那些 歌曲本身就不好聽 唱的人歌聲也多半很難聽 要不就是些陰陽怪氣的 好好一個大男人唱歌一副小女生氣質的 還有披頭散髮妖魔鬼怪8+9的...看起都是來非常討人厭的

也就是說 並不能因為我作為一個古典樂迷去批評這些 就應該被認為是一種歧視 固然每個人喜好不同 但站在客觀角度 以古典樂的宏觀視野來看 流行樂就其音樂上的結構形式 藝術精神層面 確實遠遠不如古典音樂的 而我今天提出的 音樂無貴賤觀點 也是基於一個頂尖的音樂藝術愛好者 對於不同音樂文化的包容展現 但這並不代表古典與流行間是一種齊頭式的平等關係 好像說因為音樂既然不分貴賤 就意味著古典與流行的藝術價值就必定是相等的 我想我不接受這種邏輯
penn80825 wrote:
你或許可以炫耀自己的鑑賞能力,但如果瞧不起別的主流或非主流的音樂,那要別人怎麼尊重你喜歡的古典音樂。...(恕刪)


2.
這話這樣講跟本邏輯不通 要不要尊重古典樂迷喜歡的古典樂 跟我個人有什麼關係 古典樂就在那邊要聽不聽是個人自由 但要說因為討厭某個人 而這人剛好是喜歡聽古典樂的 只是批評了流行歌動漫歌幾句 所以就心生不滿 然後因為討厭這人而順便一起討厭古典樂 我覺得這想法是非常荒唐和幼稚的 那若那人換作是喜歡聽動漫歌的 可能發表了瞧不起聽古典樂的 覺得聽古典樂的都很假掰 難道也要因為這樣而去討厭動漫?

所以我覺得這兩件事本來就是要分開來看 只是我覺得很多人心態都很矛盾 就是明明很想學聽古典樂 就覺得古典樂多高級 也想嘗試看看的 問題就是受制天份 無論怎麼聽就是聽不來 才開始莫名其妙歪曲他人論點 或是心生嫉妒 開始當起網路酸民 諸如此類的都是非常不成熟的表現 鑑賞力這東西本來就是天生的 每個人對於藝術相關 都有不同領域不同程度的專長 就好比有的人擅長繪畫 有的擅長雕刻 有的則是舞蹈 音樂 文學 戲劇等等...所以選擇適合自己的 感興趣且學的來的項目培養也沒什麼不好 不見得一定要執著於音樂藝術中的古典樂這一塊 更何況古典樂曲目類型眾多 選擇一個自己負荷得來的作品或類型也是可行的方法 只是說我一再強調的 這邊畢竟是跟音響相關的耳機板 一些主流類型流行歌曲 確實在比較高端的系統有點大材小用 突顯不出器材本身價值 更何況我提出的是更高層次的 在音樂藝術與音響藝術間的獨到見解
penn80825 wrote:
這樣說吧,我本身也拉過無數樂團,現在也在國外職業樂團裡面,你也不用懷疑我是外行人。...(恕刪)


3.
如果是這樣那還真委屈您了 因為通常來講 職業的 或專業的人士 一般是不會與「業餘愛好者」參與討論的 不管這「業餘愛好者」對古典樂的專精 和鑑賞能力高到什麼程度都一樣 因為這是基本的格調問題 畢竟職業有職業的高度 通常是不願跟業餘相提並論的

早期幾個已關閉的古典論壇不說 看現存的PTT古典樂板就知道 這麼多年觀察下來 真的非常非常少有表明自己是職業樂團團員身分 或相關專業人士的 包括像國內愛樂圈知名的樂評人如焦元溥 呂岱衛等...即使我相信他們在ptt有帳號 或不時也會來閱覽文章 但絕對是不會表明身分來參與討論的 一方面真的隔行如隔山的道理 跟非專業人士有時在見解上不好溝通 另一方面現在因為有臉書或個人部落格 比起一般公開討論區 管理上能更為自主 也較能免受網路酸民騷擾羞辱挑撥鬧事 畢竟酸民顧名思義就是沒本事又講不出什麼有建設性言論的 可能辛辛苦苦一篇心得報告 或是深入研究文章 酸民們隨便簡單幾個字就可以把你全部否定 還嫌的跟垃圾一樣 反正酸人也不用錢 雖然這種行為相當要不得 但基於言論自由 人人都有表達反對意見的權力 無論面對酸民再可惡 再可恨 也是無可奈何的 所以在這前提之下 更使得專業人士不願在公開討論區表明身分發表文章 而在臉書或個人部落格相對安全 酸民們也自然較囂張不起來

當然我知道你刻意強調自己是代表專業身分 用意可能是要試圖表明自身的客觀立場 但事實往往是相反的 在專業人士身上反而可以看到更多的 在音樂領域裡的「階級意識」 更多的「先入為主」 「刻板印象」就是你們中有些人總是經常表現出一副自以為很客觀的 很包容的態度來面對這些不懂古典音樂的人 並適時的給予指導 但其實內心裡多少都是有點看不起 認為這些人反正不懂 也沒學過 也因為一般人就是不懂 然後你有學過的 所以會比較懂 姿態上就高人一等

但事實上對於音樂的理解 每個人都有一套自己詮釋期內心情感的方式 這事本來就沒有標準答案 強調自己是內行也不過就是在技術層面上的專精 並不一定是對作品本質內涵的理解 畢竟音樂作品這麼多 不可能有人什麼都懂都會 所以就我觀點來看 樂團的那種所謂「內行人」都是屬於技術面 對於音樂的理解更深入的解釋 大部份都是研究學者才辦得到 雖然看起來好像都是音樂相關 但其實到更深一層領域 劃分會更細 所以說不是學過音樂 學過樂器 在樂團擔任職位 就能代表音樂專家 我覺得那是兩回事 重點還是看本身有沒有這方面的論述 針對單一作品的深入研究等等...畢竟音樂領域裡的天才還是有分 有的可能是在演奏方面 有的是在創作方面 有的則是在鑑賞方面 所以還是要看在各領域表現如何 不是說會彈彈鋼琴 拉拉小提琴就很厲害 就一個天生的音樂藝術鑑賞家角度 看的層面很廣 換言之就是要唬弄他們比較難一點就是了
penn80825 wrote:
對,的確古典音樂很深奧,或許需要一些天分或是努力甚至細心才能再進一步去領悟那些古典音樂的美妙。...(恕刪)


4.
講這個就有點自欺欺人 庸人自擾了 本身聽古典樂聽這麼多年 經歷過這麼多場現場音樂會洗禮 對於一般民眾素質如何可是相當清楚 正所謂 「曲高和寡」 「對牛彈琴」 牛牽到北京還是牛 更別說是音響圈裡面對這些孤陋寡聞 井底之蛙

現在網路資訊發達 音樂取得相對容易 東西就在那邊隨手可得 問題就是沒什麼人在聽 並不是這些人不知道古典樂的好 畢竟在音響圈裡 相關訊息還是比起一般單純流行歌迷交流更多 但關鍵在於藝術本身就有「排他性」 會自動篩選掉不適合的人 而在音樂領域裡代表類型 就是古典音樂 音樂藝術本身就是一種抽象的語言 人世間沒有文字語言可以描述 是一種相當崇高的境界 就看聽者是否能夠體會 很顯然這世界大部分人註定是無法理解 沒天份固然是主因 但要說努力細心一堆人一樣做不到 畢竟現代人生活工作忙碌 誰會願意花時間學這些對人生對事業也沒什麼幫助的東西 所以大部分還是一些有前的閒人 剛好可能不排斥 才會勉強學一點 不過其實效果都不怎麼樣 原因如我之前一直強調的 天份真的太重要了 很努力學都不一定學得會了 要如何跟那種天生就會的人比 ?

且很多事講都很容易 做起來都很困難 為了聽古典 買唱片 組音響 欣賞音樂會 參加各式教學講座 怎麼學也是那一點皮毛 像一般音樂會導聆 或是網路上搜尋到的一些資料 講的都已經非常粗淺 這樣學都不一定感到容易上手了 何況真的要深入了解一部作品就更花時間 也沒什方法可以教 教了也不一定會 畢竟都是要靠個人天份資質的是要怎麼教?

就以馬勒《第八號交響曲》來說就好 個人已經耗費那麼多時間研究 發表這麼多篇心得 一句一句解析的這麼詳細 相信多少引起一些人的好奇關注而去嘗試 問題是聽不來的還是聽不來 從這裡就可以看出端倪 一首馬勒《第八號交響曲》 把一堆先天資質不佳的愛樂人 吹牛澎風的音響玩家全都打回原形 連馬勒《第八號交響曲》都會覺得很困難 就證明這人鑑賞力肯定不怎麼樣

而在高端音響系統裡 若無法採用最考驗錄音技術的馬勒《第八號交響曲》作為評測曲目 相對的也不能完整具體的發揮系統潛能 問題是發燒友不會不明白這道理 但結果還是不願採用馬勒《第八號交響曲》作為測試的根本原因 應該還是在於 本身音樂鑑賞能力就不佳 而要撰寫評測的人 不能只寫對聲音的感受 還要描述音樂欣賞體驗 不然就顯得不夠專業 而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對音樂鑑賞力不足的人又更顯困難 可能音樂一打開 面對這龐然大物 不免啞口無言 驚慌失措 當然要他們在這狀態下還要作評測就真的有點為難了
penn80825 wrote:
當我們在台上的時候,我們想傳達給台下的觀眾我們對於音樂的想法甚至熱情,我們都希望每一次的演出都能讓更多的人喜歡古典音樂,而不是自以為是的覺得自己很高傲,唯有古典高,...(恕刪)


5.

這個我想不太可能 應該是你個人一廂情願的想法 就我個人了解 樂團團員裡 除非是能擔任到各聲部首席的角色 不然很難去左右指揮的想法 也就是說 你怎麼想是一回事 但詮釋和傳達的部份主要還是看指揮 也不要把自己看得很重要 除非真的做到首席等級 不能說真的 位子隨時都有可能被取代 就算表現得很謙卑 很有熱忱想讓演出更完美 問題是主角又不在你 做為一個團員個人除非出現重大失誤 不然對整場演出影響通常不會太大

至於要說希望更多人喜歡古典樂這事 我覺得到也輪不到你來操心 畢竟文明國家社會 藝術品就是有它一套價值標準 而古典音樂就象徵是音樂市場裡的精品 就算真正喜歡的 能理解的人不多 但畢竟市場上就是已經塑造出其價值 無論上流社會或是一般民眾 有需要裝高級裝氣質的時候自然會去選擇這些藝文活動 不論音樂會 畫展等等都是...沾沾藝術氣息 講白點就是有點做作假掰 總而言之就是藝術的價值還是要交由鑑賞家來評斷 那些不懂的人就是去湊湊熱鬧 反正各取所需就是了
penn80825 wrote:
如果今天觀眾一直無法持續成長,你以為職業樂團也活得下去嗎? 我相信一場音樂會下面一兩千名的觀眾,絕對有很多人是不太真正理解這些音樂的深奧,但或許他們是基於喜歡古典樂器的聲音,或是想透過更多的機會來認識音樂,不管怎麼樣,我們都很開心能有這些聽眾。...(恕刪)



6.
這點倒也是事實 試想一場音樂會 一千多個座位空蕩蕩的 演出謝幕時 就幾十個人鼓掌 這對台上台下都很尷尬 我要是在觀眾當中也不希望這種事發生 不過好在這種情況應該不太可能出現 主要是主辦單位對於銷量不好的演出 如果是公家機構有政府補助的 在演出前幾天 應該都會開放給學校團體或演出者親友以超優惠價賣出 或乾脆發所謂的公關票 企業贊助的就應該更沒問題 基本上強迫員工去佔位子就好 所以回歸問題本身 要說這些人會去理解認識古典音樂 我想這事怎麼可能 但又確實不能沒有這些打醬油的 也不缺打醬油的 畢竟有機會能裝高級裝品味這事誰不想嘗試 何況花費的代價也不高 一般國內音樂會差一點的座位幾百元就有 比看一場電影還便宜 那感覺就好像 假設有機會用很便宜的價錢入住五星級飯店 或乘坐超跑一樣 有時間的有一點閒錢的話 應該都不會排斥嘗試

藝術商品就是這樣 儘管它永遠不會是主流 但也不至於會完全消滅 因為藝術價值始終是透過社會的價值觀去塑造出來的 文明國家就認為藝術文化是高級的 高尚的 那是基於大眾普遍的共識 不像貧窮落後國家多半沒什麼文化 所以這點不是由少數上流社會在決定的 但無奈的是 很多人 特別是一些中上階層就是想聽卻聽不來 所以自然就有一些專門訓練如何裝高級的機構出現 例如教大家如何聽古典樂的 或是賞畫的 攝影的...都是 簡言之就是沒有天份所以才在那邊裝模作樣虛有其表 你看像我真的懂的 天生就懂的 根本就無需這樣裝腔作勢 上音樂廳像上餐館一樣 聽古典樂像吃飯一樣稀鬆平常 這東西是有什麼好這樣擺得一副剎有其事模樣

所以說什麼音樂感動 藝術感動其實真的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話 但我也不贊同之前前輩曾經提出過的「偽裝古典樂迷」問題 我認為用這種方式去譏諷 去批判那些不懂古典樂的人也很不應該 我們站在客觀的專業音樂鑑賞家的角度來看 畢竟商品市場供需原則就是如此 藝術感動本來就是保留給真正懂欣賞的一群 不懂的就花點錢自我滿足一下 人也不過是各取所需 差別在於 音樂藝術鑑賞家是在理解音樂藝術價值後 能夠把這份精神傳承下去 給下一個能理解的人 可能是一個真誠的藝術家 或超凡的藝術天才等等... 然後再讓這優秀文化傳統一直延續下去並發揚光大 我想這是音樂鑑賞家的存在價值所在

還有一點要講清楚 你身為內部的人如果願意就公開內幕 到底一個樂團每年可以拿多少政府補助 一場演出基本酬勞 票房收入分紅等等 你看你願不願順便藉著機會公開 不要在那邊一副高高在上的 姿態擺那麼高 漂亮話講一堆 試問現在哪一個樂團經營是能光靠門票收入在支撐的?
penn80825 wrote:
我即使在這個古典音樂環境下這麼久了,演出了數不清的音樂會,你愛的馬勒我也只剩你最喜歡的第八號還沒演過,...(恕刪)


7.
要演出馬勒第八確實不易 主要問題還是在合唱團的部份 人員很難湊足 分頭練習再整合都很考驗指揮間的協調 樂團配合問題倒是不大 不過以馬勒在古典樂圈的高知名度與高人氣 錄音確是不少 很多唱片公司為了發行全集 即使在製作上困難度和成本較高的情況下 都還是不得不錄 至於音樂會的部份話也還是有機會 以台灣地區來講 目前我所知道的演出就有三次 最近的一次就是去年2017年那次

畢竟全世界愛樂界都在瘋迷馬勒 台灣地區自然也有受到影響 甚至還有所謂的「台灣馬勒愛樂協會」成立 目地就是讓廣大愛樂朋友能夠更了解馬勒音樂 因為這藝術作品就是有它的價值 而這價值一旦被確立 自然就會吸引人們追尋 而如果說古典音樂就像是音樂市場裡的高級商品 那馬勒就象徵是這堆高級品之中的精品 也就是說 看到這麼多人喜愛馬勒 並非一定真的都喜歡 或是真的能理解 很多其實也是作作樣子 看人家聽什麼就跟著聽什麼 要是不跟著聽 就會好像顯得自己不懂 所以多少要假裝一下 大概就是這種情形

其中馬勒第八號比較特別的是 懂得人和討論的都比較少 主要是全世界古典樂迷中 只要是聲樂作品 包括歌劇類型的 普遍鑑賞力都偏弱 這情形全世界都差不多 因為古典樂迷中屬於比較厲害的一群 大多是小時候學過音樂的 通常因為都是學鋼琴 所以導致這些人在鋼琴作品演奏方面的評論鑑定會較在行 學聲樂的本來就少 鑑賞力也未必足夠 很多學校聲樂社團也不太常練習古典曲目 本國甚至到目前連一個職業合唱團都沒有 這也導致在面對相馬勒第八這種超大型聲樂作品 在專業領域裡沒幾個厲害的人物能出來講 講了也沒人懂 不要說是一般古典樂迷 即便號稱馬勒迷的 也未必喜愛 或真能理解馬勒第八

而在音響圈裡 雖然是有搭上這馬勒風潮 不過也是挑比較受歡迎的幾首 例如最常見的五號和六號 但畢竟音響迷不見得具備優異的音樂鑑賞力 且因為各類音樂都要試聽 往往不夠專精 也不夠深入 導至種種在孤陋寡聞 一知半解下 就胡亂發表淺薄觀點還渾然不知 當然也不能說這有什麼不對 反正音響迷就是講給其他音響玩家聽的 簡單介紹一些應該就很足夠

不過我覺得這也是很可惜的地方 因為台灣的古典樂迷和音響迷 是能夠透過網路 見識到真正懂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人提供的詳盡解說 問題是就是不肯去聽 不肯去學的原因倒底是為何我就實在想不通 既然號稱「宇宙之音」 「震撼世界的聲音」 這麼好的音樂你不聽不用豈不可惜 這不論是燒友聚會家訪 還是參與國際音響展覽 這音樂端出來多有面子 不但能徹底發揮高階器材實力 更能彰顯個人非凡品味 我就不懂拒絕採用的原因是為何?

因為聽不來沒人教已經不是理由了 網路上人家都已經能做到逐句逐段詳解 解析到以小節為單位都沒問題 我覺得一方面音響雜誌劉漢盛 郭漢丞沒有去帶動這風向 讓音響玩家朝馬勒《第八號交響曲》方向嘗試 他們自己好像也不聽此作 目前劉漢盛只看過他講馬勒第一和第五號 郭漢丞則是有辦過馬勒第一號的講座 而另一方面就是我推測的 大型聲樂作品很考驗個人的鑑賞力和聽感 而一般那些聽流行歌的就不用講了 古典樂迷裡程度不好的也是一堆 音響玩家更是不用說了 所以我才會說一首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真的讓一堆人原形畢露 特別是音響圈裡 幾個玩高階系統的玩家 三不五時發文吹捧自己聽感多好 器材多棒的 包括本主題剛開始也是一堆人來嗆些有的沒的 結果一看我拿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出來還不全都乖乖閉嘴 沒有鑑賞能力的就是這樣了 要說這東西有多難 只要想學方法多的是 我自己本身也不不過事業餘愛好者 也沒學過音樂 也拿不出什麼專業知識和專業術語 所以很單純的就是個人經驗分享 保證能做到讓一般程度的都能懂 那如果已經做到這讓樣都還是不能懂 那就表示程度是真的很差而已了

penn80825 wrote:
我也從來沒有這樣貶低其他類型音樂的想法過,我也很喜歡聽部分流行樂,...(恕刪)


8.
對於流行歌我不能說有多討厭 但也確實很難喜歡 至於要說刻意貶低其價值就更是沒有 因為它是本來就沒什麼價值 特別像你這種本身學過音樂從是本行的人就應該更清楚 流行樂要在音樂藝術上那麼有價值 那怎麼你們樂團不乾脆都演出流行樂好了

所以我想這這其中還是存在顯著區別 就音樂欣賞角度來看 流行歌曲確實枯燥乏味 旋律單調 節奏呆版 歌詞內容多是生活經驗中的男女情愛故事 無論熟男熟女 少男少女 都有其相對應的歌曲 或快或慢 或悲或喜 要不就是些胡鬧搞笑 幼稚可愛的...逐如此類的... 總之大多沒什麼深度 要說這樣就被其中某些歌曲歌詞感動 那只能說這人太過膚淺罷了 就藝術精神層次來講更是天差地遠了

而這也是我有時候想不明之處 舉例來說 明明現在網路資源這麼方便 隨便Youtube 或Spotify搜尋一下 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就好 不需全部聽完 只先稍為聽個幾秒鐘 再來對照時下這些熱門流行歌曲 無論華語 東洋 西洋的都好 難到不能感受到其中明顯差異? 難道你們之中有人會覺得 這些流行歌是可以跟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相提並論 是可以享有同樣的藝術地位?

所以我覺得根本原因 還是要正向去思考問題 想聽古典聽不來 就說古典樂假掰 或刻意曲解古典音樂的藝術價值也沒啥了不起的 強調流行音樂也有流行音樂的價值 我想那都是自欺欺人 也是相當消極負面的想法 流行樂根本就是很單純的娛樂而已 聽這種音樂 放鬆紓發情緒是一種生活方式 至少對大部份然而言就是如此 但我始終認為 做為一個音響玩家 選擇流行樂等於是把自己限制在一個狹窄的框架裡 要有更開闊的音樂視野 去選擇更多的古典音樂才是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