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M_1_0_1 wrote:
目前比較喜歡的曲目有

1. 巴哈的 Suite No. 3 in D, BWV 1068
不同協奏團演奏出的氣氛就是不一樣,有些喜歡放慢速度,有些喜歡快速前進,也是必須要聆聽各種不同演奏版本之後,才能夠找到自己喜歡的感覺。但是無法像評論家專業分析演奏團的優缺點以及呈現方式

2. 蕭邦夜曲集
夜曲聽了許多版本,還是只喜歡Arthur Rubinstein的演奏方式

3. 弄臣(歌劇)
是我第一個從頭看到尾的歌劇,裡面的曲目都很棒!

4. 茶花女(歌劇)
喜歡 女高音 安娜 尼塔布科的演出版本,還購入DVD收藏!
...(恕刪)



6.
巴哈的作品聽的就少了 記得剛開始聽古典樂聽了些清唱劇 和無伴奏 平均律 郭德堡 幾首宗教音樂作品....後 就很少有在聽 主要是我本身對巴洛克時期 或是早期音樂就沒太大興趣 包括古典時期我聽的都算少 大部份還是聽浪漫樂派和現代樂派早期為主

至於你說的BWV 1068 我剛聽了一下 原來是裡面有著名的《G弦之歌》的那首 或許這是你會選聽這首的緣故 但我還是建議依照目前全球愛樂人普遍共識 巴洛克音樂排名最高的應該是《馬太受難曲》和韓德爾《彌賽亞》 特別是《馬太受難曲》 在愛樂界難度評價等級A級以上 是水平相當高的作品 因為古典樂不同一般流行歌曲 它有它個自的難度等級標準 相對的能欣賞難度越高的作品就代表程度相對越好 及使不能拿出來展現到處講 至少自我滿足自我肯定也是很值得開心的事 當然這標準都是適用一般程度樂迷 對我當然不能這樣衡量 我哪有這種標準 所以推薦有興趣的人倒是可以嘗試看看

7.
蕭邦夜曲集算是超級名曲了 一些鋼琴大師名家 全集錄音也是一堆 至於評價部份還是要看行家們的見解 畢竟古典樂迷裡有學過音樂的 對鋼琴普遍都是比較熟悉的 也確實很少有學音樂專門學一些冷門或陪襯用樂器 然後其他主要樂器都不會 而我個人說真的鋼琴音樂作品鑑定能力也確實比較沒那麼強 畢竟專攻還是在聲樂類作品方面 不過不能否認 鋼琴曲類還是蠻適合入門的 一方面只有單一樂器較為單純 鋼琴也不似無伴奏的大提小提琴枯燥 再者鋼琴作品大多數演奏時間都不長 超過半小時的鋼琴奏鳴曲都算少 何況大多作品都還是可以區分樂章逐一聆聽

8.
威爾第的作品我本身就有一套大全集


也完整聽過他全套30部歌劇 從《奧貝爾托》(1839)《一日國王》(1840)《拿布果》(1842)《第一次十字軍中的倫巴第人》(1843,修訂後稱《耶路撒冷》)《埃爾納尼》(1844)《福斯卡羅父子》(1844)《聖女貞德》(1845)《阿爾齊拉》(1845)《阿提拉》(1846)《馬克白》(1847)《強盜》(1847)《海盜》(1848)《萊尼亞諾戰役》(1849)《路易莎·米勒》(1849)《斯蒂費利奧》(1850,修訂後稱《阿羅爾多》)《弄臣》(1851)《遊唱詩人》(1853)《茶花女》(1853)《西西里晚禱》(1855)《西蒙·波卡涅拉》(1857)《化妝舞會》(1859)《命運之力》(1862)《唐·卡洛斯》(1867)《阿依達》(1871)《奧泰羅》(1887).....到《法爾斯塔夫》(1893)的人 且我之前就有一再強調 我欣賞古典樂作品 絕對堅持全曲完整聽完 除非作品本身未完成或無完整錄音問是 不然一定聽完整 這點是很重要的與一般樂迷在程度上的差異 一定要再三強調

9.
《茶花女》也是世界名歌劇之一 不過畢竟世界上菁英樂迷還是少數 所以有時候不得不承認 現今很多所謂的名曲 名作 判定標準還是有「半外行」主導的可能性 以歌劇作品來講 市面上很多歌劇之所以流傳至今 都是因為裡頭有「成名曲」之故 也就是整部劇大部份段落都不怎樣 偏偏裡頭可能一首詠嘆調或合唱曲而成名 但這情況遇到像我這種有能力客觀鑑定歌劇作品的菁英級樂迷 有時也無可奈何 就算有聽到真正好的歌劇作品想要推薦介紹 也是曲高和寡了

而你講的這個版本 我覺得制作不是很好 更何況DVD也不值錢 要的話還是建議購入藍光 現在播放機也沒多少 電視也都大螢幕 重點是音質部分藍光也應該還是比較好的

M_1_0_1 wrote:
蠻好奇樓主當初是怎樣的因緣際會之下聽到馬勒《第八號交響曲》?以及怎麼會對這作品有這麼深的研究熱情?...(恕刪)


10.
那是剛開始聽古典音樂時 家人有在出版社工作 有一些雜牌的無版權廉價套裝CD留下 就是收錄代表作曲家的雜七雜八作品 其中馬勒的部份有收錄到幾首交響曲的幾個樂章 因為我欣賞古典音樂是不需要他人指導的 我是天生就會的那種 所以古典音樂品對我沒有難易度差別的 我全部都能欣賞 全部都不用人教 也沒什麼初學進階的分別 我不懂在古典音樂欣賞領域裡 什麼是困難 什麼是簡單 理所當然欣賞馬勒的作品不會有什麼問題

而馬勒其實早在幾十年前就已經是主流作曲家代表 再隨著立體聲 數位錄音時代相繼來臨 針對大編制作品錄音能夠有更多細節呈現 連帶的也逐漸成為非愛樂圈的音響發燒友優先選擇的目標 而因為音樂市場需求大 聽的人多 錄音發行多 相對的研究介紹書籍也會多 那自然在圖書館 書店 網路討論區等...就很容接收到相關資訊 無論作曲家 作品介紹 版本比較之類的都是

當然這也很容易造成一種 愛樂人盲從的 人云亦云的現象 各式張冠李戴 穿鑿附會的說法接連產生 很多感覺都有點過度解讀 再加上我之前提到的 因為古典樂界樂迷間判定程度高下總是得有個基準 馬勒很明顯的就是成為一個指標人物 也就是說其實大部分的古典樂迷程度也不是很好 反正就是看人家聽 看人家講得好有深度就跟著聽跟著講 但其實這些人自己也不是很懂 畢竟全世界大概90%以上古典樂迷都是這種水平 但音樂市場就是這樣 對演出者 對樂團來說 反正有人買 有人要 就會有唱片公司簽約 然後就跟著作 跟著賺就好 實際聽眾懂不懂 或能不能欣賞都是另一回事

那為何特別挑第八號 這個之前就有一直在講 因為我本身就是喜好大編制聲樂作品 而第八號剛好是在各方面都符合我的需求 記得當初會買馬勒全集 主要看了這些相關書籍 被裡頭對第八號的介紹深深吸引 迫不及待的很快就全套帶回家 但當時還沒有所謂的研究

至於真正開始深入研究的契機 說來也好笑 就是前年這主題剛開始連載沒多久的時候 莫名其妙一直被嗆 因為我原本開箱文第一篇提供的測試曲目清單就有馬勒第八 然後不知什麼原因 有人跟我扯馬勒第八怎樣怎樣的 講的好像比我還厲害似的 那我當然不高興了 於是憑藉自身與生俱來的古典音樂藝術鑑賞天份開始專研 沒多久就毫無意外的取得初步成果 畢竟真的就是不用他人教導很快就能掌握訣竅 之後當然就持續研究下去 也算是當成一種業餘嗜好了

不過我覺得那都其次 古典音樂這東西 要想有所體會理解 真的就是要花時間去聽 不然光看我寫得這些 看再多遍也沒有幫助 我這邊也提供很多辦法 針對一般人的鑑賞程度 我認為最好的方法還是循次漸進 將樂曲區分若干小段 仔細的逐句逐段聆聽 不用多也不要求快 就設定一天聽各3-4分鐘一首流行歌的長度這樣聽慢慢把它聽完後 再逐漸拉長至7-8分鐘以上 透過這種方式逐漸累積值到能一次完整聽完 我認為這對一般人來說應該就是一種自我滿足的成就和肯定了吧

zelon1976 wrote:
有一位小明買了平價的設備和古典音樂,聆聽完後,小明覺得自己好棒棒,是位天才,深覺自己悟性奇高,只有自己最懂,眾人都是凡夫俗子,淨聽一些不入流的世俗音樂,於是在網路平台高談闊論自己的看法。...(恕刪)


1.
你舉的這個例子 在我看來並沒有太大的邏輯上的問題 這個可以分兩方面說明: 第一是人的自我期許 自我肯定與自我實現之外在行為表現 其二是 世俗流行音樂文化與非主流古典音樂藝術價值標準之差異

畢竟人性都是如此 人都有向上 及往對自身有利的發展的這種傾向 只要能證明自己比別人好 能得到比別人更多的利益等...相信很少有人會選擇放棄 就好比閣下用的頭像人物 看起來好像什麼都會型男攝影師之類的 拿著可能價值不斐的高階照相機在那邊到處拍拍拍的 還擺個姿勢看起來剎有其事的模樣 這其實就是一種自我肯定的表現 你想一個人會這樣拿相機 就證明這個人心裡一定覺得 自己好厲害 很了不起 很懂攝影藝術...而其他玩相機的都是宅男癡漢 專門偷拍女生大腿裙底等等...相對的這種人大概也都是常往相機板 攝影板跟同好討論交流 發表分享自身的經驗與心得 或者是專業技術上的成果 我覺得這些都是很好的 當然這種畢竟格調算是比較高檔次的 要當他知道同樣相機同好中 有人是專門幹像偷拍女生這種下流事的 必然是恥於跟這些人為伍的 我認為會有這種心態並沒有什麼不合理的地方

再者就是 我在主題文章中一直跟各位強調的 長期以來一般社會大眾對古典音樂文化所存在的誤解及刻板印象 因為不能否認的 在現今文明國家社會 古典音樂定位是在藝術的領域 而藝術本身亦為著高尚 高雅高級等... 總之都是好的 正面的 所以才令人嚮往 問題是它本身在鑑賞上對一般沒受過訓練的人有一定難度 所以往往造成一種高不可攀的感覺 所以相對的一旦能學到一點皮毛就會覺得好像很了不起 同樣的 看到別人比自己懂就也容易引起忌妒心理 因為它是好的 是值得追求的 是有價值的 就跟在路上看到名車超跑 有錢人住的別墅豪宅 相信羨慕的忌妒的心理還是會佔多數 這就是由價值感產生的差異

也就是換個角度思考 如果你能把古典音樂當成是垃圾時 就算有人在你面前表現得如何懂古典音樂 如何欣賞古典音樂 你也會覺得這人聽的不過就是垃圾罷了 只不過在古典音樂領域 確實還是上流社會 菁英階層 文化素養高的知識分子在主導 所以很容易讓人把古典音樂又跟 高尚高雅高級等詞彙產生聯想 畢竟這些人多是從是高薪體面工作居多 或從小受過正規音樂教育 無形中會跟下層社會產生一種距離感 更讓人覺得古典音樂難以親近 然而事實上藝術價值是由藝術鑑賞家來判斷 而不是靠有錢人堆錢贊助來捧 因為捧了古典音樂也就同時抬高了自己 藝術在大多數情況 就是有錢人包裝自己的工具



zelon1976 wrote:
A君:小明好棒棒喔,請問您是在國內外那所大學深造,有相關學術論文發表研究嗎?

小明:沒有,因為我是天才,所以不需要受正統教育,因為我天生就懂。

A君:……....(恕刪)


2.
這觀點就有點錯誤了 顯然是受一般大眾刻板印象影響 好像認為古典樂迷裡 只要能專精到一定程度 就應該是受過正統音樂教育或研究學者等級 然而實際上這想法大錯特錯 因為在古典樂迷裡大多數都算是所謂的「業餘愛好者」 真正代表專業的學者專家 或相關科系畢業之後從事本行的 只能算是少數中的少數 當然不能否認 古典樂迷中 屬於菁英等級的 可能很多雖然不是本行 或畢業於音樂相關科系 但很多可能是因為家庭環境因素 從小就接受過音樂教育 因而比一般人更早接觸到古典音樂 進而培養出興趣 所以這些人可能在評論音樂作品或演出時 能夠運用到一些專業知識和專業術語 讓一般人看了以為評論音樂 鑑賞音樂只要到高階程度就該如此 但事實真不是這樣 每個人都有一套理解音樂的方式 但「程度決定深度」 程度越好能夠理解的就越深入這點是絕對必然 而我之所以對於音樂體認可以到這麼高的境界 可以聽各種一般人覺得多麼艱深的作品 就是因為我是天生程度就好 理解力就強 這點確是沒錯我不會去否認 但要說發表什麼學術論文之類的我想根本不可能 畢竟不是本科系的 就網路上部落格發表的這類文章 絕對不到學術研究這級別 包括國內外很多優秀資深的愛樂人 樂評人 只要不是相關研究所畢業的 就平時寫的這些網路文章也不能當成是正式論文看待 那你要因為這樣就去學網路酸民在那邊: "哇賽 古典樂好棒棒的..." 那我也沒有辦法 況且我看閣下也經常跑相機板討論相機 或攝影技巧的 頭像又是看起來穿著打扮時尚之韓系歐爸風格型男攝影師 在討論區內可能又一副大義凜然的正經模樣 對這些宅男玩單眼偷拍女生等等行徑加以批評... 若按照這邏輯 難道不擔心在那邊遭其他酸民質疑: "哇塞 相機好棒棒 在國內那所大學攝影科系畢業的 有相關學術論文發表研究嗎?...." 也就是或許你在相機攝影方面有你的專長 但相對我在古典音樂鑑賞方面有我的專長 只能說根據個人興趣或需求有機會可以互相學習 沒必要去學這些酸民 用那種惡直網路文化的態度看待
zelon1976 wrote:
B君:我是音樂系學生,請教小明您懂樂理嗎?您是如何評價古典音樂?

小明:不懂,樂器樂理一概不會,那是人家家境好,才能從小學習,我很可憐,沒受過正統教育;另外除了古典音樂之外,我一概不聽,因為只有我能聽完聽懂,凡人是勉強不來的,因為我是天才。

B君: ……...(恕刪)


3.
這樣問的方式確實有點奇怪 怎麼會有說看到人家很懂古典音樂就問懂不懂樂理的 我相信熟悉古典音樂圈的都知道 古典樂迷中有學過樂理的肯定不佔多數 甚至很多音樂系學生本身都不是很長聽古典樂的 學習樂理也不保證對鑑賞力會有所提升 因為我還是這麼認為 關於音樂鑑賞力 或說人對於藝術方面的各種鑑賞力 天份還是佔大多數 這觀念我從未改變 所以我覺不認為學過音樂就是擅長鑑賞古典樂的保證

至於有錢人家栽培學音樂的那種大家都知道 基本上就是這樣而已 我相信那些做家長的也未必想讓小孩往音樂方面發展 更多的就是培養氣質 高尚休閒 還有就是增進學習能力之類的 不過就氣質部份雖不能保證 但提升學習能力這邊還似乎有些科學根據 只是限於學習樂器方面 單純欣賞的是沒幫助的 所以從小學音樂或許會表現比同年齡小朋友聰明 但只有欣賞的應該是沒有的

另外古典樂迷裡要說強調自己只聽古典樂的其他音樂通通不聽 還自稱天才的 這種類型真的很罕見 但要藉此來評價一般人反正聽不來聽不懂 勉強不了的...其實也不能說錯 因為事實還真是如此 所以從結果來看 古典音樂欣賞確實靠天份 要學不是不行 而是真的能學到的很有限 原因在哪很簡單 因為音樂藝術本身就是抽象的語言 要透過具體的有形的文字去形容 本身就不太可能 所以人對音樂藝術要有更高更深層的理解 是要透過大腦去處理那未知的 在一切言語與文字之上的領域 我認為它是一種境界 沒辦法形容的 所以一般人其實流行歌聽聽就好 古典樂就拿來偶爾裝裝品味 裝裝高級 這點我並不反對

不過我覺得重點還是在於個人的興趣培養 就像有的人喜歡玩相機玩攝影 可能跑到相機板跟人討論心得 然後被人家問說懂相機嗎? 學過攝影嗎? 如何評價外拍活動的? 那你說要怎麼回答? 本來工作職業跟業餘嗜好 就要分開來看 難道玩個相機還得到處拜師學藝? 像就我了解很多網路在講的 一些所謂宅男玩單眼相機的 不正經學攝影技巧 專門道處偷拍女生大腿的 那當然這就是個人興趣 好與不好我不會去評論 還是說一個男人很會穿搭 可能經常翻閱一些男性時尚雜誌 知道如何打扮 搞的一副韓系歐爸模樣 然後拿著高級相機到處亂拍一些風景圖上傳分享 把自己弄得跟攝影大師似的 當然領域不同 我是想不通這麼做有什麼意思了
zelon1976 wrote:
C君: C君分享動畫音樂給同好,被小明發現.

小明:怎可以聽這些垃圾呢?.....(恕刪)


4.
如果是我的話 是不會用垃圾這種詞彙來形容動漫音樂的 確實音響圈很多人會誤解耳機板這些動漫迷 看到整天拿卡通動畫圖片動漫J-pop歌曲再那邊講 感覺好幼稚等等...視為異類 不屑與之為伍 但是在我看來 動漫迷其實只是屬於青少年和部份成年人中 屬於比較「晚熟」的一群 相較於早熟青年 也不能說有什麼奇怪異常之處 只能說是每個人性格和成長環境所造成的不同結果

不過耳機板的動漫迷確實給我感覺是比較偏「動漫美少女系列」的 且這點不能否認 也是一般大眾觀感較差的一類 讓這些人來主導耳機板 很容易造成傳統音響論壇前輩的誤解與排斥 而我個人一向就是主張音響動漫分家的 也建議社會大眾在選購耳機時 不要把在耳機板又掛動漫主題的意見拿來參考 畢竟許多動漫迷也不認為自己是在玩音響 或是自認為自己有發燒到

所以現在出現一種矛盾的衝突現象 就是大部份動漫迷既然不當自己發燒 那整天在耳機板又是大燒老燒的是怎麼回事? 國內音響前輩又根本完全不想參與耳機板討論的 所以很顯然的 我個人認為是一種人為的刻意的操作所造成的錯誤 就是很搞笑的 耳機板有些玩家不是動漫迷 又很有錢 也有點年紀 但對音響一知半解的 在兩聲道混不下去 轉戰年輕學生居多的耳機板 可能隨便幾十萬系統就可以被這些見識不足專業不足的學生捧成大師專家 誤以為這就是發燒 另一種就是本身是動漫迷只是年齡較長 可能都三十幾來還整天迷這些動漫女性人物 腦筋已完全僵化被困守在虛擬世界完全不與外界接觸 不食人間煙火 講出來的話感覺就向來自外太空一樣 讓人不著頭緒 覺得怎麼幾十歲的人講話還這麼匪夷所思 卻又一副理所當然的模樣

至於「女毒」的問題我已解釋很多 原則上我反對的立場不變 說穿了其根本目的也不過是為了捧這些日本女歌手罷了 問題是這些人連流行歌 即他們最愛的J-pop 聽的都不精也不廣 討論範圍永遠侷限在那個小圈圈 不過有差別的是 年長動漫迷跟年輕動漫迷的「女毒」標準有些差異 年長的那群目的是要捧喜愛的日本女歌手成實力派唱將 年輕的主要是指可愛娃娃音或什麼萌音之類的 而這兩種類型歌手不太一樣 通常後者就是聲優 前者會是比較正經的歌手 但不論如何去從結果推導原因 為何買耳機? 為何喜歡聽J-pop? 為何喜歡動漫? 其結果必然都是源至這些動漫人物 也就是可愛的「動漫美少女」 這些都是事實不能否認 去看耳機板這些動漫迷 有誰不是喜歡看動漫美少女的 我看是很少的 那你說這些人有什麼音響方面的專業可言?
zelon1976 wrote:
...整天毒來毒去的,應該要聆聽古典音樂才對,喔!不對,你們是凡人,勉強也聽不來的。

C君: ……...(恕刪)


5.
建議選擇古典音樂也是基於專業考量 畢竟這邊算是音響相關的耳機隨身板 何況音響圈本來傳統主流一向就是古典音樂 至於要說古典樂聽不聽得來 我想聽不來的人當然多了 但這可以分兩方面來談 一方面是聽不來跟器材評測沒多大關係 聽不懂或不喜歡一樣可以拿來作為測試用 問題是在耳機板連古典都很少見到 一堆年輕學生動漫迷根本搞不清狀況 可能上網搜尋一些動漫資源被糊里糊塗連結進來 看到同好聽動漫歌耳機用好貴感覺好高級 心想這樣應該會比較好聽就也想買 成了所謂的「入坑」

問題在於這情形跟音響本來就無關 純粹就是喜歡動漫人物 可能看了某些動畫片 被裡頭女主角可愛形象吸引 連帶喜歡相關主題音樂 再考慮買好一點的耳機而已 而動漫迷中喜愛女性人物的這一群 本來就有將動畫女性當成幻想中的女友或妻子的傾向 耳機對他們來說不是耳機 而是通往虛擬世界的工具 當然這看在專業音響玩家眼裡自是極其荒謬 根本不會想與他們參與討論 你自己想想這其中有多離奇就好 怎麼會有人把卡通人物當成是愛戀的對象 然後因為這樣去買相關音樂產品及耳機隨身配備 再來說自己是「初燒」 「發燒」買貴一點的則是「大燒」 聽久了就變「老燒」 結果搞了半天其實就是喜歡動畫人物而已

另一方面我覺得古典音樂欣賞還是要靠學習 不用說學得多厲害 最起碼幾個基本測試準則 例如音響20要之類的要能掌握個幾成 不要像耳機板整天就只會講什磨人聲很毒很毒的 那些有講都等於沒講的話 完全不必參考 畢竟今天講這些都是很客觀的 很多人以為是在批評 問題是我們就實際情況來看 整個音響圈是有多少會支持耳機板動漫相關的「女毒」觀點的 在我看來根本是沒有 很多表面上說尊重 內心依舊鄙視嘲笑的一堆 不過這也沒辦法的事 你說看到這些卡通人物 討論區點進去這個卡通人物 那個卡通人物 而且很多都是那種看起來很搞笑的 稚氣的 很小孩子的 傻呼呼的 迷迷糊糊的...的模樣 我就實在看不懂這其中到哪一點跟音響有關? 哪一點有專業形象?


pariah.T wrote:
「藝術無國界,音樂...(恕刪)


大師~手上的器材沒變吧?
很認真地看完分享的聽感了

能否抽空聽一回Eva Cassidy的Live at Blues Alley
還有Dave Brubeck的Live at the kurhaus 1967

很想知道聽古典樂的在聽完這兩張有何見解?
zelon1976 wrote:
小明既沒人生歷練,又缺乏欣賞音樂必備的感性,也未受過音樂正統教育,其所發表的言論,更未發表於國內外期刊,請問小明該如何接受普世客觀公正的評價來證明自己的專業和天生奇才呢?
...(恕刪)



6.
按你這標準應該是沒有辦法 只能說普世價值自有一套標準 專業或天才與否 該如何證明能被大多數人接受確實不容易 即便是被大眾普遍所認知的 媒體吹捧的音樂天才 可能看在更高段的音樂行家裡 也只是一般普通程度而已

且「專業」與「業餘愛好」兩者還是要分開來看 在古典音樂領域 學者作研究的是一種 業餘愛好者的心得感想也是一種 同樣對於音樂可以有各自的理解 畢竟音樂欣賞本來就是有它一定的自由度 沒有說一定要學過音樂的發表的才是最具參考價值 若按照這標準難道一些網路部落格寫寫文章也要被接受專業標準檢驗?

就如同閣下所熱愛的攝影活動 應該也是有「專業」與「業餘」的分別 且業餘者肯定也是佔多數 程度上的差別也是會有 但不能因為這樣就去質疑 業餘愛好者對喜愛的興趣休閒所作的努力成果 畢竟人家也是買了高價相機器材 並透過網路與同好學習交流 這些都是不可以去否定的 更何況同樣標準拿來衡量耳機板這些玩家 很多都還是年輕在學學生 人生本來就還沒什麼歷練 加上個性都較為內向封閉 多數亦有沉迷動漫電玩傾向 終日幻想動畫世界場景 在音樂方面長期受日本流行音樂文化影響 欣賞範圍相對狹窄 程度難以提升 更是不具備評論音響器材之實力 每每提出匪夷所思毫無價值之聽感心得論述 更是對其他消費者造成誤導 那怎麼就不見閣下對這些情形有所批評?



ldw406 wrote:
小明讓我想到小說《白痴》裡的伊沃金將軍...(恕刪)


這個我就不是很清楚了 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我看過幾部 但比較勉強有些印象的就是|《卡拉馬佐夫兄弟》《罪與罰》《地下室手記》 其中我個人覺得比較有意思的應該是《地下室手記》 不過這些文學小說就是當閒書看看 對人生 對生活 對工作卻是沒多大幫助 其他包括一些哲學 心理學 詩詞等等...其實真的都是沒什麼用的 最多就是平時當休閒興趣而已 記得以前有時間的時候倒是看了不少 後來由於工作繁忙 基本上就不太看書了 另一方面現在網路也方便 查什麼資料 估狗 wiki和一些部落格文章有個初步的了解應該就很夠用 除非真的有需要有興趣作深入研究

舉例來講 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小說《死屋手記》 或托爾斯泰《戰爭與和平》都有被改編成歌劇 也是古典音樂曲目 分別由楊納傑克和普羅高非夫創作 其他還有很多文學戲劇作品被改譜寫音樂成為歌劇的 最有名的像是莎士比亞的一些戲劇作品都是 要是古典音樂高手或是從事相關研究的研究生或學者 有需要相關文章發表的話自然會去鑽研 而我個人因為本身對古典音樂就有極高興趣 相對得對於這些文學作品不會排斥也不感陌生 真有空閒我也很想多花時間再閱讀這些文學作品 可惜現實環境真的不允許

不過從這裡也看出古典音樂對生活品味的提升也不能說完全沒影響 像我聽古典音樂的人 儘管出身並不高貴 但要跟我講什麼文學藝術的 我可不認為有什麼距離感 差異感 或是聽著有人在面前講說自己多有文化多有藝術氣質就感到自卑 事實上那絕無可能之事 畢竟本身就是古典音樂高手 具備世界級的音樂鑑賞家水平 要在我面前炫耀自己很懂古典多有文學藝術品味的...我覺得也很不簡單 不過我知道上流社會有些人會有這種傾向 想說自己出身高貴 家裡有點錢 從小學了點音樂 或沾點藝術相關 培養出了些高級氣質 高尚休閒品味... 就看不起這些下層社會 覺得這些人品味真差 水平超低等等.... 當然這種因社會階級產生的歧視與仇恨也確實不能完全無視 但總有那麼極少數的例外不能忽略 就是有人出身那麼低 但就是那麼懂藝術的 不管是繪畫音樂舞蹈文學等等各方面都有可能...因為有些人是天生就會的 而天生就會的 跟後天才去學習的比起來 當然天生就會的人強的多了 所以說不是很有把握就盡量避免隨便賣弄 不過我是覺得你至少講得出這些 顯示西方文學底子應該還是有些水平的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