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KingDavid520 wrote:
即便是布魯赫、德弗札克、西貝流士、普羅高菲夫、蕭士塔高維奇等作曲家的小協在神弓海飛茲的無暇演奏下也是令人心曠神怡、讚嘆不止啊
如果要聽不同流俗的,也還有樂壇怪傑史特拉汶斯基令人驚喜不已的大作可以欣賞......
i700耳機傳來孟德爾頌第二樂章Andante,優美的旋律真是令人陶醉啊 ...(恕刪)



其實眾多小提琴大師裡 到傳奇等級的不只海飛茲 只是早期有些大師 沒趕上立體聲錄音黃金時期 相比之下單聲道在音質細節度表現上吃虧很多 錄音不多 唱片發行不多 知名度相對也較難提升 不過鑑賞能力標準還是看個人 比較不建議先入為主觀念 認為某某大師演奏一定是多好的保證 我想這沒有絕對 評價一場音樂會演出 或是唱片錄音 還是有很多項目要評估 例如以錄音版本來講 現場的跟錄音室的就有差異了

還有你提到的幾位演奏家裡 漏掉了台灣發燒界比較知名的諏訪內晶子 她錄音用的小提琴 跟海飛茲生前用的是同一把 所以如果是對小提琴作品有興趣的 在鑑賞方面 不論就音樂性或音響性 不能忽視這些所謂名琴 在音色上的特色和差異 著重點也應該在此 而不是很單純的類似「聽覺高潮」般的享受 或是聽說誰誰誰名家 就想說不表示讚嘆個幾句會顯得外行 事實上正好相反 人云亦云沒有主見也是外行的一種類型 要像我這種比較專業的樂迷 一定是看個別作品如何詮釋在作定論 而不是什麼都好好好的 那都是不專業的表現 至於要說我認為海飛茲如何的 說真的我也沒買他的唱片確實不知道 畢竟我本身是偏好歌劇 大型聲樂類作品 對人聲好壞的鑑定還是比較有一套

史特拉汶斯基應該還不至於偏離古典主流太遠 著名作品像《春之祭》《火鳥》還是有演出機會 你指的可能也是這些 因為一般來講現代樂派偏後期的 或者是無調的 樂迷裡愛聽的人就非常少了 一些當代的作品更別說了 大概就偶爾在音樂會象徵性的演個幾小段墊個時間而已 所以在古典樂界 現代樂派作品範圍通常界定就止於蕭士塔高維奇 而在分類裡 這時期比較有名的 目前主流就是馬勒 因為他本身就是浪漫跨現代的代表作曲家 這個無論是古典樂迷 或準備要進入古典音樂領域的人都一定要知道的 相關唱片很多 音樂會演出機率也高 所以說如果要在古典樂領域裡跟其他樂迷有話題交流 或是音響圈發燒友器材評策討論「馬勒現像」肯定是無法迴避的 簡言之就是這個不講你還能講什麼? 所以不會就要趕快多聽多學 這主流音樂家主流曲目 無論網路或圖書館相關資料肯定一堆 那你想都到這程度了 還是不肯隨波逐流 難道有更具創新的曲目選擇或見解?

孟德爾頌的作品基本ok 有古典色彩又多半比浪漫時期的作品簡單些 從他下去延伸曲目大概代表人物就舒曼和布拉姆斯 不過他的小協在普遍評價上還是次於布拉姆斯的 而偏好大型聲樂作品的我當然推薦《第二號交響曲(頌歌)》和《以利亞》了 只不過不知為何 聲樂作品討論度還有樂迷喜好度還是比較低一些的 到底是比較難 不喜歡 沒興趣還是什麼的原因.... 說真的我也沒聽誰具體描述過 總而言之在古典音樂領域不是很懂就別隨便亂吹 東講一點西講一點 這邊沾一點 那邊沾一點的 搬一堆作曲家名字的 感覺好像很厲害的...實則騙騙外行 你像我們內行的都會看 肯定對單一作品會做深入研究的才可能是高手 當然這種人 排除本身專業領域的 就一般「業餘愛好者」中肯定是很少見的

至於i700耳機到底是哪家的 網路上還真找不到

eclair_lave wrote:
...(恕刪)


1.
有時候只是原則問題而已 針對台灣耳機論壇看到的怪象 亂象發表一點個人的看法 而這東西本身並不是不能拿出來討論的 一些人之所以不能接受 可能也是受太多先入為主觀念影響 而我是認為既然要參與討論 就要有心理準備 可能會無可避免的的遇到反對意見 批評或 不願面對的事實 那要說這心態怎麼調適 我是覺得如果討論者本身心態不夠成熟 思想容易偏激 過度被害妄想的.....應該是沒有辦法的 而我個人其實也不想跟這類人討論的 我想這點各位可以評評理 又不是什麼深仇大恨 講沒幾句居然就可以氣到要來殺我 這仇恨心未免太重 反應也未免太過度了

2.
至於所謂的「半桶水」 其實就是指「業餘愛好者」 當然在專業人士眼中 一樣是個「外行」 但也不要太小看「半桶水」 人說「半桶水 響叮噹」是為何? 問題就在於半桶水沒有什麼顧忌 講對算運氣好 講錯也剛好 當然怎麼講都沒關係 換做專業人士可就很小心了 可能辦個講座 台下民眾一問答不出來可就尷尬 且還得考慮同行競爭等問題 另外站在專業領域身分 通常不太會批評業餘 也不太參與相關討論

不過「業餘」還是有分「全業餘」和「半業餘」 以古典音樂來說 半業餘是指有學過音樂但不是從事本行的人 且絕大多數都是社會菁英分子 至於全業餘裡也不乏出身卑微白手起家力爭上游之成功人士 但相比起來沒有相關專業度還是吃虧 另外還有極小部份即一般人口中所謂的「天才」了當然半業餘裡也有天才 且通常還是比全業餘天才強 但這東西還是要依個案下去比較

而我個人的話 自然是不會否認自己是業餘愛好者的事實 且還是一個從來沒接受正規音樂教育的全業餘 但我覺得這沒有影響我追求「音樂藝術」的熱忱 也是最難能可貴的地方 你看像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相關研究 不論國內外 非專業領域裡能做到這程度 自1910年9月12日首演之後開始算 100年過去了肯定也沒出現幾個 這明明怎麼看就是很了不起的事 無奈這些網路酸民們還是嫌得跟垃圾一樣 雖然給予肯定的還是有

3.
它站的事就不用多講 我也很久沒在其他地方留言 台灣耳機論壇專業水平肯定是不夠的 畢竟本身就是由年輕學生動漫族群組成 且多數言論還是由商家店家掌控 參與討論意義不大 且動漫音樂肯定是聽不久的 看舊的一波動漫迷成長了 成熟了 不再留戀動漫世界了 是不是就所謂退燒器材出清 然後新的一批年輕動漫迷進註 繼續沿用「女毒」 延續動漫世界觀的無限循環而已


Awgm wrote:
...(恕刪)


這點倒不至於 我相信不論是來01或是其他耳機討論區看文章 大概多數都已有心理準備 會有極高的機率遇到業配 且很多光看標題就猜到可能是業配 一點進去看排版 看文章開頭果然沒錯 通常碎念給幾句就跳開 也就是大多數人對業配根本不感興趣 然而廠家熱衷發文是為了讓文章外連 以便使有需求的消費者 在Google相關資料時能搜尋到 也就是說其實業配還真的主要目的不是寫給固定瀏覽板面的人看 所以也不要刻意去批評人家的做法 你不理人 人家還未必想理你 也不要姿態擺這麼高 文章好不好 有沒有價值 網友自有公評 要說把人騙進來看結果什麼內容都沒有 我想不會有這麼無聊的人
KingDavid520 wrote:
雖說如此,但是我也覺得有IE800卻不聽古典樂是很可惜啦

看到樓主如此推崇馬勒,害我又把資料翻了一遍
確定探險家一號送給外星人的唱片裡的確沒有馬勒
不過倒是有貝多芬、莫扎特、巴哈和史特拉汶斯基
其中巴哈第三號獨奏組曲還是我最喜歡的法比學派大師葛魯米歐演奏的
...(恕刪)


1.
這部份我不清楚 也不知道當時的選擇標準為何 唯一能確定的就是科學家不一定懂古典樂 所以這邊也很誠懇的告訴各位 真的不要一直以為 好像聽古典樂的人 都是學問多好 社會地位多高 職業多體面的 就先入為準的認為這些人必然很懂古典音樂 或理所當然會比較懂古典音樂 事實上這觀念大錯特錯 誠然不能否認 這些社會高階人士 很多在很小的時候 童年學習生涯就比一般家庭可以先接觸古典音樂 因此不免佔了一些先機和便宜 可是各位也從我身上看到了 這事不是絕對 對於音樂藝術鑑賞能力 很大程度依賴天份 而在藝術領域 天份是可以完全取代環境的不足和後天的學習 簡單講就是我對古典音樂欣賞是不用透過學習的 只有樂器 樂理這些技術面的沒辦法 不然單就鑑賞方面肯定是沒有任何問題的 只是一般人畢竟不懂 隨便看到什麼科學家 文學家 醫師 教師 律師 高級工程師等...高級職業的人 在那邊聽古典樂 就以為這些人好像多懂 實際上很多也是在那邊裝模作樣而已 你還真以為他們多有一套 遇到我這種內行會給這些人唬弄嗎?

不過馬勒的音樂好像也比較難從中擷取比較具代表性的段落 不像貝多芬或莫札特 確實有些作品主題鮮明一聽就印象深刻 而馬勒的話 即使是一般公認最有名的 如第五號的第四樂章 由於是慢板的樂章 也較難在第一時間造成強烈印象 且樂迷聽馬勒大都是聽完整的 挑片段來聽得很少

2.
目前比較普遍的說法 解釋這幾十年來的「馬勒現象」 主要還是歸功在指揮家伯恩斯坦的推崇 及立體聲錄音技術的發展 而伯恩斯坦這方面 有部份原因可能是他本身跟馬勒一樣 同是指揮家兼作曲家的身分 而在錄音技術方面的進步 有助於馬勒這種大編制的交響曲的細節呈現 進而吸引到音響發燒友的注意

而音樂市場有需求就有供給 當越來越多的古典樂迷想要聽馬勒 就會有相對應的各式各樣版本唱片大量發行 許多指揮家簽約被迫在即使還不是完全掌握作品內涵的前提下就錄製全集 只因愛樂人多半都要求全套完整性 不是全集的就不好賣 甚至有的指揮生涯還不只一套錄音的 其次當然就是相關書籍 音樂會或唱片評論 古典音樂論壇的相關討論等等....

所以從這裡就可以看到 作品本身如何不重要 也先不討論 畢竟大部份的樂迷反正也不懂 就看大家在講好像不跟著在那邊裝 就會顯的自己不懂 程度跟不上 再加上各式各樣穿鑿附會 荒唐離奇的解釋 更是使得音樂本身增加一種深奧的神祕之感 也因此馬勒的音樂 時至今日就成了高階 進階作品的代名詞 愛樂人要表現的比其他樂迷更懂 只能透過這些高階作品去證明 馬勒無疑是目前最好的選擇

而我個人推薦馬勒是基於這邊是音響相關的耳機板 有必要傳遞正確的觀念和告知目前的趨勢 避免在大量業配空洞無益資訊洗板 及由耳機論壇延伸來的動漫J-pop學生族群各式荒謬搞笑言論胡鬧下 對消費者造成更多的誤導 畢竟該要知道的訊息還是要知道 有時間去看一下台灣幾個大的專業音響網站 古典樂的部份哪有不談馬勒的? 在國外肯定也是如此 更何況在這邊都一再強調 針對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的相關研究都做的相當詳盡 這是非常難得的 有機會去了解一部作品完全不用負擔任何費用 也沒有任何門檻限制 透過深入淺出的解說 即使是對古典樂相當陌生的人 也能在最短時間內學會如何欣賞 我覺得實在是沒有理由放棄

KingDavid520 wrote:
...(恕刪)


1.
這個我想就不用你來建議了 我平時聽的古典音樂可多了 但要講說服力的問題 我覺得這還是要看個人接受度了 看板上一堆業配也是有所謂類似重覆發文情形 說服力從來就不是重點 目的還是在讓產品有個曝光的機會罷了 不然你說像耳機這種商品 難道有更好的網路平台去做宣傳? 也就是說 市場看似很大 但消費者關注度根本始終不高 原因之前就分析過 大部份人雖然耳機使用相當普遍 但會去深入了解 各廠牌型號特色表現等等...的 真的是少數中少數 目前來看台灣耳機市場就是動漫J-pop這些學生族群才有見到一些討論

至於要說造成反感 我覺得這點倒還好 因為發業配的知道自己游走版規邊緣 通常都很低調 且大部分的人也分辨得出來什麼文章是業配 幾年下來早司空見慣 習以為常 至於耳機論壇動漫這塊 本身就是比較封閉的討論區 會參與討論的多是同好 外來的多半對這些動畫音樂不感興趣 看到一堆卡通人物圖片大多很快掉頭就走 應該不會有那麼無聊的人 沒事找事 看到動漫就莫名不爽想來挑釁一下 鬧一鬧他們才過癮

所以說換個角度想 根本無所謂歧視的問題 有些動漫迷會有先入為主觀念 認為自己在聽的音樂 和自己的愛好是會遭到歧視的 是會遭到他人反感的 這種想法確實是有點令人想不明白的 我覺得比較客觀的說法 應該是會讓人感覺有些晚熟 稚氣 或者有點女性氣質而已 那要說就因為喜歡動漫人物 迷戀動漫人物就要被貼標籤 被各種難聽字眼形容之類的 我想就實際情況來看 應該沒那麼嚴重 但就事論事 要把動漫音樂當成專業音樂來取代原本代表音響專業主流的古典音樂 這點不僅是我個人 包含正統發燒友我想都是不能接受的 只是耳機板長期半封閉狀態資訊無法拓展 加上年輕學生經驗不足 就在那邊瞎胡鬧隨變幾萬塊隨身聽 幾萬塊耳機 拿著日本歌 動漫歌專輯就在那邊當發燒的 自然會有些燒友看不下去 我想也是可以理解的

我這人講的都是很客觀的 同樣參加國際級音響展 假設展示像HE1 或一些高階機種的公開試聽 難不成在那種國際場合 你還能端出那些唱片封面都是動畫女性可愛風格卡通人物封面的唱片? 那豈不是要貽笑大方? 而反觀古典音樂就不會有這方面的問題了 沒聽過說有古典音樂在音響展被拿出來當笑話的 相反的 凡是高階品牌肯定都是搭古典樂在展示 所以差異在哪就很明顯 只是台灣耳機論壇真的比較特殊 畢竟它本身就非屬音響正統體系 自然有些奇異觀點也見怪不怪 要說說服力肯定是沒有的 講白點在大多數人眼中 這些女性主唱的動漫歌不就是卡通歌 所以要讓它擺脫給人小女孩的可愛形象 「女毒」是一種包裝方式 要不然就是將其導向J-pop 避免讓它與卡通人物稚氣形成聯想 不過我想大部份的動漫迷其實並不在意這點 反正就是單純想聽動漫歌 買比平常人用的好一點的就好了 所以反倒是會去刻意透過什麼「女毒」的 操控 誤導消費者的心態 就相當可議了
老是一直打轉在那幾個不是重點的論點...好久............

KingDavid520 wrote:
流行樂和古典樂只是體裁和表現方式不同,本質其實並無不同。...(恕刪)


2.
不清楚你講的本質是指什麼 或許你想說的是 不論古典流行其實都是音樂的意思 而我個人向來是主張「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的 也不喜歡看到一些偏激的 帶有歧視性的 貶低其他音樂類型的言論 但不可否認流行音樂體裁確實過於單調 不是快歌就是慢歌 以及主題重複性過高 多半是以戀愛主題或失戀主題為主 且大部分都還是以歌曲的形式在表現 純音樂的作品非常少見 所以我本身流行歌聽得非常少 原因在於實在無法認受這種乏味和單調 怎麼聽非常無聊的東西 實在無法理解怎麼大部份的人都會覺得好聽 但我並不會因此就以為自己聽古典高高在上 進而瞧不起其他流行音樂欣賞者 畢竟我之前就一再分析過原因 我跟一般古典樂迷存在較大的差異就是 我是天生就懂欣賞古典音樂的人 跟大部份古典樂迷是靠出身背景 靠成長環境 靠經濟條件 靠上流社會品味去支撐的情況很不相同 我不會覺得自己能聽古典音樂是多了不起的事 因為我是本來就會的 對我來說欣賞這些音樂根本沒什麼

另一方面 也可以說對於音樂的想法 處於這樣的高度 見解相對客觀 所以對於某些古典樂迷歧視流行音樂欣賞者的態度不以為然 包括我個人由於出身不夠高貴 不屬於理所當然該聽古典音樂的上流社會階層 即使很愛聽很懂聽古典樂 在一些偏激思想古典樂迷眼中 不過就是個假掰裝高級的外行 當然回過頭來看 之所以會造成這種現象 也只能說是一種歷史共業 我們現在聽的古典音樂作品 很多就是從前為教會 宮廷 上流社會服務所創作的一種商品 實至今日即使透過錄音技術普及於民間 這些根深蒂固的想法也未必能完全去除 對上流社會來說 古典樂仍是一種能突顯自身高貴的一種象徵 畢竟有錢人最怕被人笑說財大氣粗沒文化 沾點藝術氣息基本上都是必須的做法 他們的小孩很可能很小的時候就接受古典音樂教育 灌輸古典樂是高級音樂思想 無形中隨著年齡增長 好像就真的當那麼一回事了 事實上這些人即使出生運氣好 佔了一些便宜 搶了一些先機 在音樂藝術這領域要說真的能多厲害其實也未必 畢竟講究天份的東西 學再多學再深 也比不過連學都不用學的天才 因為要學都不一定會的人 要如何比得過連學都不用就會的人 這差別還是很明顯的

cndgood wrote:
老是一直打轉在那幾...(恕刪)

真的 檢舉都沒用..
haoah wrote:
真的 檢舉都沒用....(恕刪)

現在外面有句話說,十幾年前的01算是台灣的資訊,科技,娛樂,生活的權威網站。
但今天的01已經跟「垃圾」網站沒太大的差別了,來這裡當作娛樂看笑話就對了,而且神經病還特別的多!

KingDavid520 wrote:
馬勒8在Youtube的點閱不到百萬,
但貝多芬9已經都八千多萬了,差距達百倍之多,
連Hilary的孟德爾頌小提琴協奏曲都輕易破千萬了!...(恕刪)


3.
不能同意這種邏輯 怎麼能夠單用Youtube上的影片點閱率 來判斷目前古典樂曲目主流趨勢?

因為客觀來說 應該是先以音樂會的演出比率 及世界各大樂團每個樂季所推出的曲目來看較準確 畢竟音樂廳的收入是很重要的指標 而馬勒的作品通常又是票房保證 觀眾願意買單 相對音樂廳 樂團都很願意演出 光看台灣今年幾場馬勒就知道 不僅國內樂團 國外樂團來台也是如此 這點有經常在關注台灣古典音樂演出節目的應該都會知道

其次就是看古典音樂唱片的發行量 這點可以去觀察 各大名作曲家裡 交響曲全集錄音的部份 貝多芬之後就屬馬勒最多 其他作曲家這點都沒法跟馬勒比 且馬勒的唱片很特別的地方就是 他是很少見的 唯一光靠交響曲的發行量 無論大小套裝或單張 及唱片行貨架上所佔去的位置空間量 就足以和一些二三線作曲家的各類型作品總和還多 然而他的作品也不過就交響曲和幾首歌曲集而已

當然其他還有就是相關書籍的部份 畢竟消費者可能買了唱片回家聽不懂 這時就會有需要看一些介紹和導聆 甚至進一步的深入解說研究 這時候當然一些音樂學者們不可能就這樣閒著 市場有需求就有供給 不想寫都可能有出版社找上門 特別是近二 三十年來這種「馬勒現象」更是明顯 包括網路上的古典討論相關唱片詢問度等等指標都是 這點要真是留心古典樂界應該都知道才對 所以只從影片點閱率來看是絕對不準的 更何況這還沒考慮到點閱率的計算方式 以及點閱率是否代表實際聆聽率等因素 畢竟點下去了也不見得有在聽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