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箱]「藝術無國界,音樂無貴賤」─ Sennheiser IE800專業評測


VitusMac1398 wrote:
回歸古典樂派,賽門拉圖在2015年與柏林愛樂所錄製的貝多芬第五號交響曲,第一樂章圓號吹奏三連音Bb,偶有失真(可能是錄音關係」。第二樂章「勝利」樂段小號跟圓號的分離度並不好。這問題在第四樂章銅管樂齊走時候,小號分離度也是不足。這並不是柏林愛樂的問題。因為聽早期卡拉揚1963年錄製版本也有這問題。而且巴伐利亞2014年錄製的也有分離度不足的情況(在煲一下希望能改善)不過大概能聽得到不同樂器分佈的位置(例如明顯地管樂在弦樂後面)因此整體上耳機在表現這首曲子十分不錯,能表現德奧傳統聲音厚實的音響。...(恕刪)



5.
你說的這種情形 前置作業收音的部份 或是後製調整的問題都有可能 但有時候錄音師為了考量整體效果 或因製作成本等因素 不見得能夠做倒讓聽者完全滿意 像現在很多古典錄音也不是發燒取向 主打線上串流mp3 一般中低階系統用家 聲音都會壓縮較多 並將主要聲部訊號放大 這樣在中低階系統上 整體聽來效果反而會覺得好 但其實是犧牲掉部份細節的結果

至於要講「分離度」的話 當然還是實際到音樂廳選擇好一點的座位 那不僅是分離度 聲響平衡度 樂器定位感肯定都是最佳 像我也是剛剛才從國家音樂廳回來....






要知道花錢買票可不是像逛美術館 博物館 故宮之類的 花個幾十塊門票進去晃晃出來 一無所獲只為無聊打發時間順便裝氣質修養 身為一個頂尖的音樂藝術鑑賞家 欣賞音樂會當然是為了尋求極致的藝術感動 更何況是像馬勒《第二號交響曲》這種世紀大作 根本毫無懸念 想都不用想直接第一級票價就給它衝下去 畢竟藝術價值 及透過藝術鑑賞所獲得的感動 絕非金錢可以衡量 平時聽得這些古典樂錄音 不論是透過耳機或音響系統 其實都是在為現場演出做準備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 做為一個古典樂迷只會聽唱片 版本比較 錄音比較是絕對不夠的 重點應該還是放在現場音樂會才是







VitusMac1398 wrote:
柏林愛樂由賽門拉圖錄製的馬勒第二號交響曲。低音下沈不錯,人聲與低音樂器齊奏時的分離度高。對位法表現自然,木管樂曲齊奏同一旋律時能清楚知道Flute,跟Oboe的聲音...(恕刪)


6.
拉圖的馬勒第二 之前還有一個指揮伯明罕市立交響樂團的版本就是名盤 他好像本身對馬勒頗有專研 樂界普遍評價都頗高 至於錄音的部份依現在的數位錄音技術 不要是低成本製作的 基本上個樂器人聲的音色 分離度調整都不是太大問題 不過管弦樂團全體齊奏時 要想再聽清楚各聲部就有限了 主要是因為錄音本身就是壓縮聲音 大編制交響樂無法避免必須犧牲細節 否則所有聲音混雜一起反而不好聽 立體聲技術各聲部就是本來分開收錄聲音後再調和一起 所以錄音師後製調整工作就是操作這一塊 有機會聽那種早期單聲道錄音就知道 現在所謂的數位修復版本 就是盡可能把當時收錄的各聲部抽離再調整 但是聽起來還是無法避免失真較大 音場較窄的情形 不過耳機版玩家畢竟有聽古典樂的不多 具有現場音樂會經驗更是少之又少 事實上真要聽過現場 位置不要太差的 那弦樂團齊奏時 連大 中 小提琴都可清楚聽的各自聲部 這要是唱片錄音肯定是做不到的 像我前幾天去國家音樂廳就是欣賞馬勒第二 座位還是第一級票價 感受就更為強烈

不過你能聽馬勒算是不錯的 音響圈聽古典樂聽到馬勒的還是進階發燒友才有機會 而我個人針對馬勒交響曲還是比較建議第八號 主要是因為這作品在台灣有相當詳細的解說導聆研究 錄音的部份目前亦有相當出色的發燒版本 RR發行的泰瑞.費雪指揮猶他交響管弦樂團 2016年live 算是相當值得音響耳機玩家參考 只是很奇怪我一直搞不懂好象對多數樂迷來說 大編制帶聲樂的作品 欣賞難度似乎都比較高 不要說一般樂迷 台灣的馬勒迷 有些也是不太聽馬勒第八 事實上馬勒第八號才是他九首交響曲裡最簡單的 當年首演也是轟動一時 盛況空前 大受好評 可見當時大部份觀眾還是比較能理解這部作品 至於現在的話好像還是第五號比較受歡迎 其次就是第一 第二 第六和第九 第三是太長 第四雖短但較少人聽 第七或許是較為困難 而第二雖然和第八都有帶聲樂 但畢竟篇幅是比較短的 不象第八是整首幾乎從頭唱到尾 個人解讀還是還是認為 人對音樂的理解還是有程度上限 其次是針對古典音樂欣賞選擇上 很多都是自己喜歡熟悉的段落才會特別仔細聆聽 其他就是含糊聽過 畢竟要專注到各細節也是有困難 何況針對這種長時間的大型作品 只聽個幾遍是有困難的 所以我這邊都會建議一般程度樂迷 流行轉古典初階樂迷 及想嘗試古典的流行歌迷 要欣賞馬勒第八 還是分段聽會比較適合 要一次聽完真的太勉強了 像我開始作導聆和相關研究 都是至少聽百遍以上才開始著手進行 畢竟沒有音樂相關知識在這方面還是很吃虧 只能靠精神毅力和與生俱來的天賦 加上本身對音樂藝術的狂熱 及對作品的喜愛才行 也就是像我這麼有天分的都必須如此 更何況一般人 所以花很多時間寫這些 其實就是在簡化理解的過程而已

VitusMac1398 wrote:
個人也喜歡聽鋼琴,小提琴協奏曲/奏鳴曲/變奏曲等曲目。鋼琴都聽Kissin, Ashkenazy。小提琴聽Hilary Hahn,曾宇謙,Perlman,Heifiez,Oistrach等等。細緻度很好,有時候小提琴在做Trill,能聽到指板聲。在聽Kissin時候,他的呼吸聲超大的....哈哈...(恕刪)


7.
你講得這幾位都是國際有口碑的名家大師 除了曾宇謙可能感覺比較偏古典藝人 畢竟古典樂其實跟流行樂一樣都是搞行銷 商品要推販出去當然要靠宣傳話術及演出者本身形象 所以大廠簽約藝人大多還是偏重外表一些 不然就是話題性 例如哪裡出的天才 神童之類的...反正大部份人包括一些初階古典樂迷其實也是不懂 就看評論家怎麼講就怎麼聽 當然遇到像我這種行家就不吃這一套了 可以跟各位說 古典唱片這麼多 從來沒有一張是買演出者名氣 或以演出者為主打的唱片 我挑選唱片的順序 一定先看 「作曲家/作品」 其次才考量演出者 發行公司 售價等...這是很重要的關鍵 也從來不買什麼精選輯之類的 所有作品一律要求完整版本完整聽完 堅決不聽只有片段的版本 只是現在的古典樂唱片也變得有點流行樂化宣傳 專業與專精這部份 變成大部份的樂迷也不太重視 包括很多唱片收藏家也是 曲目是終無法拓展 總是一套曲目收好幾十張 時間都浪費在這種不太有意義的版本比較上 畢竟本來詮釋各有特色 演出者對作品的解讀也有不同

不過要說明的是 雖然我天生古典音樂鑑賞力極強 但主要是針對作品內涵 且獨奏器樂曲確實聽的較少 一方面個人偏好聲樂類型作品 特別是大編制歌劇或交響樂之類 像交響曲的部份個人就很喜歡馬勒第八 和孟德爾頌第二就是這原因 還有一部份原因就是 本人從小沒有機會學習音樂 不會任何一樣樂器 這點跟大部份古典樂迷成長經歷不太相同 也就是說大多數的古典樂迷會聽古典音樂 是因為從小學音樂 學過一兩樣樂器而養成的習慣 但不見得一定具備極高音樂鑑賞天賦 他們或許能夠針對學過的樂器類型去評判一場演出 且專業的有學過確實有差 尤其是針對一些技巧上技術上的細節 所以有時看他們的敘述就不太能理解 至少在這點本人還真的比不上 但反過來講 歌劇類型聽的人和擅長鑑賞的樂迷相對的就少 全世界都如此 樂迷裡很多聽幾十年也聽不了幾部歌劇 反正不知怎麼講 很多有困難度的東西 特別是古典作品裡聲樂這一部份 或許無法從技術面去突破 沒天分就是沒天分 怎麼教怎麼講就是沒辦法學會 以馬勒《第八號交響曲》就是最明顯的例子 都已經盡量化繁為簡作到這種程度 可是你看 對少部份的人確實能有幫助 但聽不來的還是聽不來 我就實在不知道原因出在哪了 到底是多難多難難到哪裡去了?

pariah.T wrote:
7.你講得這幾位都...(恕刪)


你需要去逛逛這個
https://m.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80&t=5459774

pariah.T wrote:
個人是傾向認為 人對音樂的感受力強弱 主要還是大腦對旋律和複雜和聲的處理能力 就像我一直舉馬勒《第八號交響曲》為例 這很明顯的我在主題裡肯定講不下百次 再怎麼沒好奇心部感興趣的 或多或少也會去找來聽聽 更何況我還怕各位找各種理由拒絕欣賞 還特地提供連結影片 花時間做研究寫導聆 逐段逐句詳解且一解再解 但相信很多人嘗試過後就應該深感自身不足 我想這就是差異之處

至於所謂的音樂感受 什麼才是較實質的? 我覺得最重要的還是要能至少整部作品完整聽過聽完才行 注意到所有的音樂會導聆 也都是以幫助民眾能順利聽完 這也是最基本的要求 要是連這點都做不到 根本就沒有後續的相關論述了


我相信不同的人對複雜和聲的處理能力有差別,就像有的人有絕對音感、有的人沒有一樣,我也相信這種能力較強的人,欣賞音樂時會比較「輕鬆」,但這種能力沒那麼強的人,仍然可以感受音樂的整體,就像味覺不敏銳的人,即使無法嚐出一道料理是由哪些食材與調味料組成的,仍然可以吃得津津有味一樣。

至於聽不聽得完整部作品,是否聽得下馬勒第八號,不是天份問題,而是口味問題,你的說法,就像有的人不喜歡吃苦瓜,食不下嚥,就說他「沒有品嚐食物的天份」一樣奇怪,當然你要堅持這就是一種天份也可以,你高興就好,但大多數人不會這樣講,你就繼續去當那「少數的孤寂天才」吧。
VitusMac1398 wrote:
最後我想表達您絕對可以有自己聽音樂的喜好,您可以不喜歡聽流行音樂,但個人覺得您評擊其他音樂,本人表示不同意您的做法。...(恕刪)


8.
是什麼原因讓你產生這種想法我不清楚 我承認我是不喜歡流行樂沒錯 會有些批評也是針對製作和錄音方面 且絕對合情合理 有憑有據 這點可以去翻看舊文 至少在這主題裡我不認為有任何對抨擊流行音樂的言論 且並沒有因此完全否定流行音樂價值 更何況我並沒說我完全不聽流行樂 只是和古典相比 在比例上當然相對低了許多

至於如果你講的是耳機論壇這些動漫迷喜愛的動漫歌 我想應該也沒有算得上言語的攻擊 只是花了許多時間在解釋動漫與耳機間的關係 可能讓人感覺有些針對性 但事實並非如此 只是就事論事來看 台灣耳機論壇確實是已經偏離音響正規體系 搞得有點不倫不類 除了動漫長期主導以外 一部份廠商又刻意操作 使得耳機變得又有點偏3C產品 畢竟耳機玩家大多年輕學生族群 音響與音樂方面經驗都不足 動漫迷又僅憑對日系女聲的喜好在對器材評論 往往錯誤百出 種種奇異觀點也是令人匪夷所思 且也很容易對其他非動漫愛好消費者產生誤導 另外一些廠商業配的部份 看其主題內容 感覺就不是音響論壇那邊過來的 文章風格都偏向3C產品介紹 音響評論的部份 由於沒有足夠的古典音樂基礎 專業度相對薄弱 我認為這不是很好的現象

所以說 批評的重點主要是在這邊 流行音樂確實不適合作為器材評測依據 至少高階系統上是如此 包括你自己文章中講的那些曲目 不也都是古典樂? 所以拿著高階器材還在用流行歌測試 在專業說服力上就相對不足 而有的玩家就更有趣了 還曾看過有學生模樣動漫迷拍影片介紹耳機 一邊講還一邊把玩手上布娃娃 那你說這是在搞什麼 都幾歲的人了還玩那種小孩子東西 又不是小朋友了難道做什麼講什麼不能思考一下再行動嗎? 把自己搞得像小姑娘一樣是啥情況? 這種人介紹的產品誰會想買?

還有廠商用動漫人物作為宣傳工具的也是 找動畫師畫動畫女主角戴著自家耳機產品的圖 難不成聽自己唱的主題曲? 那到底迷的是這個動畫人物 還是背後發聲的聲優? 人氣動畫人物 造就聲優能夠發行唱片 那這些商品市場都是非常有針對性的 當然一些搞不清楚狀況 僅憑對動畫人物的喜好而購買其相關音樂商品 並透過耳機欣賞來發表心得 很顯然是沒有什麼客觀參考價值的

VitusMac1398 wrote:
另外古典音樂不只有華格納,馬勒。還有巴哈,貝多芬,德弗札克,理查斯特勞斯,聖桑,西貝流士,斯特拉文斯基等等,還有之前大大所推薦的現代派斯克里亞賓作品。不要以為自己聽華格納就很優越好嗎?...(恕刪)


9.
這我當然知道 我聽過的古典作曲家和作品可多了 畢竟對我來說這根本就沒有什麼困難的 但確實在我古典唱片收藏裡 華格納在作曲家裡還是佔比最高的沒錯 這也很難解釋怎麼回事 有人說是個人喜好選擇 但如果是華格納之徒Wagnerian 就會認為是命中注定 這也是華格納戲劇音樂引人入勝之處 反正有人天生就會為此著迷就是了 當然也許不能否認 有些樂迷可能正如你想的 有裝腔作室之嫌 就是可能明明不是很懂 也不是很喜歡 但礙於面子問題 擔心說 大家都在聽好像水平很高的作品 那不懂欣賞是不是就感覺低了一級...而確實在古典音樂圈會有這種特殊現象 換作是一般流行歌當然就沒有這種比較了 誰會說自己懂周杰倫 懂林俊傑 然後在那邊沾沾自喜 自以為是流行音樂達人 我想這種情況應該是沒有

而會造成這種差異 主要還是在於古典樂其特殊性 在音樂專業與藝術領域方面 本身表現就比較強勢 再加上文明國家無論家庭學校 從小就被灌輸洗腦古典音樂高尚典雅形象 久而久之大部份人就信以為真了 反倒是沒受過什麼教育的 生活在社會底層 且有個性自主性強的 帶點江湖味道流氓氣息的人...會不吃這套 什麼音樂什麼舞蹈 繪畫 建築 雕刻 文學 詩歌...等等藝術相關 在他們眼中都是垃圾 理都不想理你

那你說這些人有因為把藝術當垃圾 精神生活就過得比較貧乏嗎? 我想應該是不會 所以怎麼能說 我聽古典樂聽華格納就覺得優越 我可是從來就沒這樣想過 因為我是天生就要聽古典樂的人 我怎麼知道這東西優越不優越 況且就算是有這種標準 不優越我也是得聽不是嗎? 難道假設聽古典樂會被嘲笑就不聽了嗎? 所以說不要把那種世俗的標準套在我身上 打從一開始 我的音樂思維就是跟大部份的人不一樣 也不要拿誰誰誰跟我比 比我厲害又如何? 難道因為講不過人家 自嘆不如 就會從此放棄古典樂?

至於說在古典樂界這華格納標準是怎麼被定出來的 我覺得這可能很複雜的時代背景 歷史因素逐漸成型 但反正這標準就已經定式了 所以撇開極少數的專業學者不提 至少在絕大多數「業餘愛好者」裡就是這樣認知 而相關產業行銷企劃人員當然就會琢磨怎麼去經營這一塊市場 除了音樂會和劇場演出外 一些專業學者看準市場需求 相關研究介紹書籍也紛紛出版 無形中就帶動一股風氣 讓圈內樂迷已為這東西就是多有價值 可以說是一種類似精品名牌的銷售哲學 音樂也有「音樂精品」 「音樂名牌」 所以大致上就是這樣操作 看這幾十年來「馬勒現象」也是歷久不衰 連對古典樂稍微弱勢的音響玩家也陸續採用作為器財測試 表示說這東西就是有它普遍認定的價值在 而客觀來講 至少在音響領域 古典必勝流行 這標準肯定不變 不聽古典樂絕對吃不開 絕對講不贏人 這很簡單的道理 唱片拿出來一比對就知道天差地遠 要便宜低階器材當然或許流行反而佔優 要高階系統流行歌就沒有任何優勢可言了 有心要玩音響的人還是得認清這事實 不然很快就是退燒器材出清

10.
至於你說誰誰推薦斯克里亞賓 我還在想這主題裡哪有人有這水平 結果一找...傻眼.....

https://www.mobile01.com/topicdetail.php?f=180&t=4934675&p=7#62061121



這要也算推薦那我也無話可說




VitusMac1398 wrote:
真正要了解樂曲不只是了解故事,作曲家跟你覺得好不好聽,還需要分析管弦樂法,對位法,和弦法,作曲歷史,當代政治,文學!
別以為台灣沒有聽古典音樂的人。
...(恕刪)


11.
我覺得這樣講就開玩笑了 聽個古典音樂還得分析管弦樂法,對位法,和弦法,作曲歷史,當代政治,文學的... 那誰做得到? 光幾個標準曲目聽都不見得聽得完 聽得熟了 還要作分析你想這怎麼可能 所以一般來講 欣賞古典音樂作品 以音樂會標準 大概就是要求能順利聽完 不會坐不住無聊想睡覺等等 能做到的大概也就這樣 一部作品連聽都聽不完就先別講其他的了 畢竟大部份的人是都沒有音樂鑑賞天份 有時看他們好像一臉很專注在聆聽 其實也是一知半解 或做做樣子而已 你看像我們這種真正天生就懂欣賞古典音樂的 對音樂的態度確實是有些比較隨性隨意的 畢竟就跟吃飯睡覺一樣的事 所以或許會讓人感覺像外行 但其實我對音樂的理解力記憶力都非常強 畢竟天生就有這種能力 在欣賞古典音樂方面非常佔優勢 像一些講座 導聆之類的我一向都不太愛聽 主要就是講的都太簡單太淺 而且太慢 當然這沒辦法 因為我知道要配合大部份觀眾的程度不得不如此 要換做是我 講的那些東西我自己資料看一看就可以了 畢竟音樂鑑賞力這麼強的人 根本就不需要他人指導怎麼聽音樂 不過你說的一些音樂專業或技術方面的知識 這點真的是沒學過還真不會 但我覺得這是不影響我欣賞理解音樂的藝術內涵的

12.
其實不要說台灣 全世界的古典樂迷普遍程度度都不是很好 因為古典樂是世界性音樂 鑑賞能力衡量標準是沒有區域性分別的 你說德奧當地民眾就一定比較懂古典樂 或是義大利人就一定喜愛歌劇嗎? 事實上很也是挑些簡單的聽聽裝個樣子而已 要真的懂的 喜歡聽的人 才不會這樣聽 看古典音樂市場發展就知道了 真的愛聽的 能聽的還是音樂人口中的極少數頂尖人士 這世界哪來那麼多愛聽古典樂的人 因為這種東西就是主要靠天份的 你光有興趣想嘗試 有心想學習....沒有用 因為天份會限制你的發展 所以為什麼一些古典樂迷再聽 高階曲目始終上不去就是這緣故 講很白的 要能聽早就聽了 跟有沒有人指導根本無關 聽不來的就是聽不來誰來教都沒用

VitusMac1398 wrote:
你文章未能表達出耳機與樂曲所表達出來的音響,表示遺憾...(恕刪)


13.
如果你要這樣想的話 那我也沒有辦法 要覺得這主題不好 那難道業配好 難道動漫女毒好? 嫌這個嫌那個的 你認為你有那麼多選擇嗎? 看現在各大討論區早已淪為廠商廣告宣傳園地 真正參與討論的反倒少數 包括熱心回文提供建議的 基本全是廠家店家代表 僅有少數上來諮詢提問 或發表簡單開箱的可能是真實用家 所以相較之下 本篇主題是提供給眾多網友另一個角度思考的方向 有別於現今耳機板到處氾濫的動漫 J-pop日本文化 與傳統音響專業訴求完全脫節的現象 針對透過音響系統體現古典音樂中的「藝術精神」與「藝術價值」做一詳細闡述 不然說真的 不論音響燒友 耳機玩家 大多的追求還是在於音效 也就是對聲音的感受 而非對音樂藝術的感動 這點確實是相當可惜的 特別是一些高階用家 都玩到那麼高檔的配備了 欣賞的音樂水平也不試著提昇 發表的種種荒謬觀點每每令人啼笑皆非 要不廢話連篇 講一些有講等於沒講 那種網路文章看一看就可給出的意見

反觀本人就是真材實料 豐富的古典音樂經驗 外加卓越超凡的音樂藝術鑑賞力 提供的觀點與心得就令人耳目一新 增廣見聞 獲益良多 說真的要不是因為我長年在這邊發文 很多人都還根本活在井底 不知道音樂世界的浩瀚遼闊 所以你怎麼能說這些毫無貢獻 毫無價值 況且這麼喜歡批判 這麼有正義感 怎麼不去批評動漫 批評「女毒」 你要說我聽古典音樂 沒能表達出耳機與樂曲所表達出來的音響 那難道動漫有 難道「女毒」有? 所以說話不能這樣講吧 你像「女毒」這東西 早就被我一再批判 批判的體無完膚 你看現在講的人也越來越少 包括一些業務大哥也早已察覺市場動向的改變 明白動漫這塊在台灣絕對做不起來 也根本不值得投入心力去經營 畢竟「女毒」從一開始就根本是毫無任何宣傳效益及價值的產物 跟音響完全無關 純粹就是外行人講外行話 胡言亂語的搞笑名詞而已 這才是真正該令你遺憾之處



h556629 wrote:
同意V大的看法
要看完七十樓的文字 V大辛苦了...(恕刪)


確實是如此 不過雖然說有時間的話可以一頁一頁慢慢看 或多或少能學到一些 不僅是本人發表的相關 其他網友的言論很多也都有參考價值 且和其他主題不同 本篇無益閒聊之類廢文相對較少 亦不同於傳統耳機板充斥大量動漫人物圖片及相關音樂 只是畢竟已經連載相當長一段時間 許多內容多少會有重複 但觀點及原則始終如一 絕對不會有給人前後不一致自相矛盾的情形 所以或許從後面幾頁開始往前看個幾頁也行 反正主題還沒結束 陸續還會再補充 後來才加入的朋友倒也不必擔心沒來的及參與到 或者善用討論區內文搜尋的功能也是可以考慮的方式



關閉廣告
文章分享
評分
評分
複製連結
請輸入您要前往的頁數(1 ~ 98)

今日熱門文章 網友點擊推薦!